陸 紅,周倩倩,潘勝桂,金學勤,李曉燕
(1.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蘇州 215300;2.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0241)
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在脊柱術后護理中的應用
陸 紅1,周倩倩2,潘勝桂1,金學勤1,李曉燕1
(1.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蘇州 215300;2.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0241)
脊髓損傷;脊柱手術;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應用
1.1 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6月收治于我院行脊柱手術患者1 122例,男496例,女626例,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52.5歲。手術類型:椎體成形術437例,腰椎融合術338例,頸椎融合術85例,椎弓根釘內固定術262例。麻醉方式:所有手術均采取全身麻醉,麻醉清醒后返回病房。
1.2 神經系統檢查 采用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最新版本的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中,建議運用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來確定神經損傷平面[4]。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C)在更早之前就建議指定的運動平面關鍵肌和感覺平面關鍵點為基礎進行分節段的神經功能測定[5];目前在康復醫療中已有應用,因簡單易行,檢測靈敏度高,能在早期發現神經損傷導致的肌力和感覺下降,受到康復醫師的好評[6]。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由兩部分組成。
1.2.1 肌力檢查 按照ASIC根據神經支配的特點確定關鍵肌,對這些關鍵肌采用Lovett 6級的徒手肌力檢查法對患者的四肢進行肌力的測定檢查[7]。
1.2.2 感覺檢查 按照ASIC根據神經支配的特點確定關鍵肌。針對關鍵點,護士對患者進行感覺測定。護士使用叩診錘的尖端輕刺患者皮膚,讓其說出具體的感覺,感覺正常、感覺消失或感覺減退。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操作時間約為3~5 min。
1.3 具體實施
1.3.1 人員培訓 于2013年6月對脊柱科所有護士進行3個課時的培訓,內容包括:①脊髓損傷的臨床表現;②導致脊髓損傷的危險因素;③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操作方法;④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評估方法;⑤脊髓損傷的處理方法。
1.3.1 實施方法
1.3.1.1 手術前 患者新入院時,床位護士與主管醫師共同對患者進行1次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并記錄于護理記錄單神經情況一欄。以后床位護士每日對患
者檢查1次,將檢查結果記錄于護理記錄單神經情況一欄。手術當日晨(接手術前),床位護士與主管醫師再對患者檢查1次,將檢查結果記錄于護理記錄單神經情況一欄。
1.3.1.2 手術中 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手術中不對患者神經系統進行檢查。
1.3.1.3 手術后 患者麻醉蘇醒后返回病房6 h內,患者保持平臥位,責任護士對患者每小時進行1次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并記錄于護理記錄單神經情況一欄。護士對患者進行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前,要向患者說明目的、方法和步驟,消除其不安全感,取得患者的配合。護士向患者講解檢查動作,必要時可向患者進行動作示范。護士在做檢查時要遵循不傷害原則,動作要輕柔,盡量不給患者增加更多的痛苦,但同時檢查一定要到位,不可因患者不適而匆匆結束檢查或檢查不深入,敷衍了事[6]。術后6~24 h內的患者,每4小時進行1次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并記錄于護理記錄單神經情況一欄;術后24~72 h后,每8小時護士對患者進行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1次,并記錄于護理記錄單神經情況一欄;術后72 h后,每天早晨檢查1次,并記錄于護理記錄單神經情況一欄,直到患者痊愈出院。
1.4 臨床觀察指標 出現感覺下降或(和)肌力下降視為脊髓損傷。
1.5 脊髓損傷患者的處理 患者一旦出現感覺下降或(和)肌力下降,立即匯報醫師,啟動“脊髓損傷應急預案”,給予MRI或CT檢查,明確原因。如存在壓迫情況,需立即行頸前路或后路探查術解除壓迫[1];并給予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沖擊治療和脫水治療3~7 d[2];給予藥物和高壓氧等措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2.1 脊柱手術后脊髓神經損傷的發生情況 見表1。
2.2 脊柱手術后脊髓神經損傷發生時間 見表2。

表1 脊柱手術后脊髓神經損傷的發生情況
2.3 脊髓損傷患者及時處理后脊髓功能恢復情況見表3。
表2 脊柱手術后脊髓神經損傷發生時間(h,)

表2 脊柱手術后脊髓神經損傷發生時間(h,)
脊髓神經損傷n 發生時間肌力下降53.90±0.33感覺下降63.67±0.65總計113.77±0.37

表3 脊髓損傷患者及時處理后脊髓功能恢復情況(例)
3.1 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概述 脊髓損傷是脊柱手術的嚴重并發癥之一,主要原因有對脊髓神經的刺激、過度牽拉、直接損傷、血腫壓迫等,神經損傷可導致肌肉癱瘓、大小便失禁及呼吸抑制等,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8-9]。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是以美國脊髓損傷學會(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指定的運動平面關鍵肌和感覺平面關鍵點為基礎進行分節段的神經功能測定,其按ASIA標準確定人體左右各有10組運動關鍵肌和28個感覺關鍵點的體格檢查,每個關鍵肌是以Lovett肌力分級法進行測定。與傳統的神經系統檢查法相比,該檢查法更加細化脊髓各節段的神經功能,能更及時地發現脊髓損傷平面的改變。
3.2 盡早發現脊髓神經損傷 對術后患者的病情監測,以往大多采用Lovett肌力分級法,粗略分上、下肢進行大肌群的肌力測定,以此判斷病情變化。但臨床發現采用此肌力測定法存在部分缺陷,較難及時、盡早的發現術后神經損傷,如術后血腫壓迫,早期表現為小肌群的肌力改變,逐漸演變為大肌群肌力改變。目前,臨床護理中仍有較多醫院按照整個一側肢體的肌力測定,即分左上肢肌力、右上肢肌力、左下肢肌力、右下肢肌力檢查。如采用傳統的肌力測定方法易錯過最佳的并發癥發現時間,延誤治療時間,影響患者的預后。運用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能夠盡早發現脊柱手術后脊髓損傷,讓患者更早的接受藥物、手術、高壓氧等治療改善神經損傷,減少脊髓損傷的不良反應。早期評估其危險因素,早期發現并采取相應的策略有利于早期
恢復脊髓神經功能。
3.2 提升臨床護理質量 在臨床中,護士運用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進行檢查,易于操作,每次檢查只需3~5 min,且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脊髓神經損傷,體現了護士的專業能力,節省了醫療成本,提升了患者今后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臨床護理質量。評定結果科學實用,值得臨床推廣。
[1]張子鳳,張雪連.3例頸椎手術后脊髓損傷加重的早期觀察和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11-112.
[2]余鵬,湯遜,徐永清,等.頸椎前路手術的早期并發癥及其預防和處理[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0):874-876.
[3]幸永明,王振林,陳昌偉,等.醫源性脊髓神經損傷的預防與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4):258-260.
[4]Vasquez N,Gall A,Ellaway PH,et al.Light touch and pin prick dispar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ISNCSCI)[J].Spinal Cord,2013,51(5):375-378.
[5]王詩忠,張泓,陳立典.康復評定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39.
[6]劉根林,李建軍,周紅俊,等.脊髓損傷單絲檢查與輕觸覺檢查結果比較[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4):453-456.
[7]裴福興,邱貴興.骨科臨床檢查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5.
[8]李景偉.急性脊髓損傷患者早期并發癥及危險因素分析[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2.
[9]李景偉,馮世慶,焦新旭,等.急性脊髓損傷患者早期并發癥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1,21(7):569-572.
R473.6
B
1009-8399(2016)06-0067-03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脊柱內固定技術及各類先進手術器械、內植物得以普及,脊柱外科手術開展日益廣泛。但脊柱手術因其解剖結構上的特殊性,術野較小,毗鄰重要血管和神經,手術難度大[1]。脊柱外科手術所造成的早期并發癥高達24.57%,其中脊髓損傷占0.54%~0.89%[2-3]。臨床上需要早期發現脊髓損傷引起的肌力和感覺變化,一旦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發展為不可逆性損傷,將給患者的預后帶來不利的影響,可導致四肢癱瘓及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后果[1]。我科將分節段神經系統檢查法應用到脊柱手術后的護理中,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2016-09-27
陸 紅(1973—),女,副主任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護理管理。
周倩倩(1982—),女,主管護師,本科,主要從事護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