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玉
歷史教育所謂的人文素養極其豐富,它不僅指對人文知識的掌握,更主要指在此基礎上顯示出的人文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所提倡的歷史教育的人文素養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了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愛國主義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公民觀、民主觀、法制觀、主體觀、創新精神等人文素養。歷史課堂教學作為文科教育過程,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人文素養培養。
一、提高歷史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養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者,往往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起著決定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歷史教育者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內容,注重“規律”性的教學,而且要挖掘體現美好人性的歷史知識。比如,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課時,可以做這樣的挖掘:通過列表梳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科學技術新成果,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科學家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激勵學生積極進取、持之以恒、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
同時,歷史教師還要通過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人文情懷。首先,要通過學習歷史人物的典型事跡,增加自己熱愛生活的情懷。比如,學習林則徐不屈不撓抗擊列強的精神,學習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其次,歷史教師要注意準確解讀歷史資料,深挖其中的歷史信息,要有所側重,注意方式。比如,通過學習東漢楊震的“四知”,培養自己嚴于律己,弘揚“慎獨”精神;通過學習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顏元的思想,培植自己“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的情懷。
二、把握正確的人文素養教育目標
為了改變傳統歷史教學以基礎知識的傳授為目標這一現狀,教育部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教育目標。那么,作為歷史教學者,就必須突破思維定勢,轉變觀念,在備課時將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比如,教育學生學習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習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氣的民族氣節;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前途緊密聯系起來的憂患意識。
同時,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育比多掌握一些具體的歷史知識更為重要。比如,通過學習世界歷史,介紹羅斯福身殘志堅的事跡,幫助學生形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介紹布魯諾、居里夫人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和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求知態度,介紹哥倫布、麥哲倫等人的事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品質。
青少年時期正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施教者必須把握良機,因此,我們的歷史教學目標設計首先確定的不是知識目標,而應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例如,在講香港回歸時,引用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鄉愁》創設問題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順利回歸的原因;最后朗誦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詩:“粵海銷煙揚我威,但悲港島易英徽;百年國恥今昭雪,只緣華夏已騰飛”結課,使整堂課浸潤在濃郁的情感氛圍之中,達到情感、知識、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三、把歷史教育與現實的人文素養培養結合起來
歷史教育要把人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發掘人身上的價值作為出發點。人文素養尊重人的價值,不僅是把它作為一種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一種素養的存在。我國悠久的歷史形成了許多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如熱愛真、善、美,講求禮、智、信,勤勞節儉,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等,這些傳統的優秀人格品質,需要通過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發現,使之在現代青少年身上發揚光大。
同時,歷史教育只有把枯燥的歷史知識教育與現實情感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真正達到歷史教育與培養學生人物素養雙促進的目的。比如通過學習民主革命斗爭中培育、形成的井岡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通過學習社會主義建設中培養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通過學習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培育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革、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努力提升歷史課堂人文素養教育的效果
歷史教育的人文素養培養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不佳。豐富的人文素養教育材料,只有通過學生情感的門戶,才能進入學生的心靈,達到內化。在講授中要以情育情,引思固情,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使歷史人文素養教育在學生的心靈中內化、升華。在討論中要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從尊重學生的人文立場出發,使學生在“體驗”中了解歷史,在“體驗”中產生人文關懷。比如,通過采用多種讓學生參與的形式,如談話、討論、辯論、角色扮演、材料研習、調查訪問,以及采用國際上流行的案例教學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教學效果評價中除了常用的紙筆書面測驗法之外,還應當綜合采用觀察法、活動法(如辯論、演講、制作、知識競賽、社會調查、歷史考察等)、個人成長檔案袋法、自我評價法。在考試形式上,也可以采取開放式(開卷式)、分層式、自主選擇式等等。
中學歷史教育的對象是正值花季的青少年,他們的世界觀和人文精神所達到的高度決定著未來人類歷史發展的方向。誠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藝術就在于要讓受教育者把周圍的東西‘人化,……從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東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對人的愛。”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