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應西
摘 要: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課程。在高中開展美術鑒賞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等。基于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對新課改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重點探討,以期促進高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美術;美術鑒賞教學;教學方法
當前新課改對高中美術課程所提出的課程理念是“拓展美術視野”“滿足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要“講究學習方法和過程,以培養學習能力”等。而基于這一教學理念下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應該怎樣實現新的發展與創新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發現現行的美術鑒賞課程大多只注重課本知識的講解,而且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大多占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聽講,以至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率也大打折扣。因為,筆者認為新課改下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應該從培養學生自主欣賞的能力出發,有效拓展教學內容,這樣才能發掘美術鑒賞課的真正價值。
一、精選教學內容,從中西方文化經典中汲取教學精華
為了保障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美術鑒賞課上所教的內容能夠充分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該結合教材和豐富的網絡資源、教學設備以及教具等,向學生展示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的選擇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能夠符合當代文化環境下青少年的審美標準,能夠彰顯出強烈的時代氣息。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審美文化就給當代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開展美術鑒賞課時,教師完全可以從中國的美術作品入手,引導學生結合書法的藝術來領悟中國畫中關于線條的力度、美感和格調等的鑒賞。教師也可以結合詩歌中的“意境”來引導學生體驗傳統繪畫作品的“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藝術特征。通過實施多樣化的鑒賞手段,能夠給學生帶來生動形象的審美體驗。
同時,教師也不能忽視西方文化中的經典藝術作品。鑒于西方美術本身是一個較為龐大、復雜的藝術體系,教師在指導學生欣賞西方藝術作品時,不必過分貪求數量的廣而雜,也不必過度追求形式的花哨和視覺效果的強烈沖擊;而是應該精選富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向學生提供作品創作背景和創作者的基本信息,鼓勵學生調動自己的審美經驗對這些作品進行鑒賞。以人美版高一第6課《漂亮是美術鑒賞的標準嗎》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出示羅丹的《歐米艾爾》和《行走的人》等作品,讓學生闡述各自對這些作品的心靈體驗和審美震撼,并用自己的話總結這些作品代表著一種怎樣的美感?由此引入教學課題,漂亮、好看一定是美術鑒賞的標準嗎?這種區別于傳統審美藝術的教學內容,必定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對審美標準的看法。
二、創新教學手段,利用網絡平臺推動師生間的交流互動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現代教育中的不斷普及,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課程資源也逐漸變得豐富起來,教學方式也從傳統的黑板板書改為課件展示,而以互聯網為支撐的網絡空間更是給師生提供了多樣化的交流平臺,讓師生之間能夠自由分享美術鑒賞方面的觀點和看法等。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學生平時難以接觸和欣賞的藝術作品,對課本中有限的教學資源進行補充和拓展等。教師也可以充分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中的音頻和視頻功能,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藝術情境,讓學生在更快地步入藝術世界中,并且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欣賞藝術作品。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學校建立的網絡交流平臺上,和學生一起分享美術鑒賞的相關文章、視頻資料等,讓學生離開課堂之后也能和教師保持鑒賞學習上的密切交流。
以人美版高一全冊第8課《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判斷》為例,本課是一堂美術鑒賞的理論概說課程,其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美術作品的時代性和地域性以及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不同角度等。在設計課堂導入環節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上出示中國古代畫家馬遠和夏圭的作品,讓學生充當臨時的藝術評論家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藝術判斷,并且將明代皇帝的觀點和學生的看法進行對比,以此說明美術鑒賞的角度存在差異性。
又如,在講到“美術作品的時代性和地域性”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又可以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正身處七八十年代,進而深入理解羅中立的《父親》所創作的意蘊內涵,明白這幅油畫的真正藝術價值。在課程結束之前,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開放性的探究作業,讓學生選取一幅比較具有年代感的藝術作品,從不同角度對作品展開鑒賞,并且將自己的鑒賞語言發表在師生交流的平臺上,和大家共同分享。
綜上所述,新課改下的高中美術鑒賞課程要想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就應該從教師的角度精選教學內容,充分挖掘中西方文化中的經典藝術作品,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也要求教師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調動學生在鑒賞課堂的參與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藝術鑒賞的觀點和看法等。
參考文獻:
[1]任周龍.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的初探[J].新課程(教研),2010(2).
[2]陳彥斌.如何提高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質量[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