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見
摘 要:三角形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幾何圖形,教師只有讓學生高效學習三角形,才能使他們夯實基礎,學富才高。文章從動手動腦、體驗形狀特點,拼圍結合、找出結構特征,鏈接生活、拓展認知范圍三方面研究高效學習三角形的方法。
關鍵詞:三角形;動手實踐;結合實例;認真總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6-0054-01
三角形在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一種圖形,如學生平時經常需要佩戴的紅領巾、春天出去踏青時部分學生放的風箏等,這些都是由三角形構成的。而三角形具體有哪些形狀特點,又有哪些結構特征,這些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
一、動手動腦,體驗形狀特點
三角形是學生在幾何圖形的學習中新認識的一種幾何圖形。而在了解和學習三角形之前,其實它已經在學生的學習或生活中出現過,只是學生不知道怎么去運用它。所以,教師要想讓學生認識三角形,只要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動腦去實踐一次,就能讓他們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這一課時,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分別準備了一張白紙和一把剪刀。接著,教師又在生活中找出了幾種屬于三角形的物體作為參考,讓學生在腦海里對三角形有一個概念。在簡單介紹完三角形之后,教師讓學生在自己的白紙上畫出一個三角形,并剪下來,而且剪的這個三角形的大小可以不相同。學生們積極投入到動手環節中,很快就剪好了三角形,并把自己剪好的三角形舉了起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互相觀察自己的三角形和其他人的三角形有哪些共同點?學生們開始觀察并討論起來。在學生們討論后,教師問他們:“通過觀察自己和同學的三角形,我們發現了三角形有哪些形狀上的特點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三角形都有三條邊、三個頂點和三個角。”
這一節課下來,完全都是學生自己在動手實踐、動腦思考,并且自己組織語言總結三角形的形狀特點。這樣,學生自己動手做、動腦想,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學到的知識還會讓他們印象深刻,難以忘記。
二、拼圍結合,找出結構特征
學習幾何圖形中的三角形時,教師會讓學生準備充足的材料,自己親自動手實驗。而實驗時,讓學生自己做三角形,不僅能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而且還能讓他們從自己的實驗結果當中總結知識點。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時,課前教師讓學生分別準備了長10cm、6cm、5cm、4cm的小棒。開始上課時,教師讓學生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小棒,并可以任意從中選擇三根,只要這三根小棒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就可以在旁邊的白紙上做一下記錄,最后可以總結自己的記錄并說出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實驗開始,學生們都積極地做實驗,并且認真做著記錄。慢慢地,有些學生發現:想要圍成一個三角形,其中兩根較短的小棒另一端肯定能碰到一起,如果另一端碰不到一起就圍不成一個三角形了。教師讓學生們按照這個思路再繼續自己的實驗,過了一會兒,他們好像又發現了一些規律,拿著自己的記錄說:“老師,我發現這些三角形其中的兩條邊加起來,肯定比另一邊長。”教師表揚了學生并且說:“對,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必須大于第三邊。”
在這節課中,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和記錄,總結出了想要學習的知識點。這種在學習幾何圖形中拼圍結合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更加善于動手、樂于思考。
三、鏈接生活,拓展認知范圍
學習幾何圖形時,學生往往可以從生活和學習中找到相關的圖形,三角形也是一樣的。從生活當中找圖形,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拓寬認知范圍。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分類”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事先觀察生活當中出現的一些三角形,并讓他們把可以帶過來的實例帶到課堂上來,這樣課上和課下結合,更容易讓學生發散思維。上課時,教師從學生們拿的例子當中選出了幾個讓他們觀察,并且比較:“這幾個都屬于三角形,如果我們把它們分一下類,該如何分呢?”教師說完之后,學生們通過認真觀察,很快就找到了分類的方法,并且告訴教師“可以按邊分”。
這樣,從生活中找實際的例子,會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知識,而且能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拓寬他們的思路,拓展他們的認知范圍。
四、結束語
基礎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在高效學習三角形的基礎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實踐、動腦思考,自己總結基礎知識。這樣,學生們學到的知識會讓他們印象特別深刻,并且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王麗華.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活動的設計與開發[D].東北師范大學,2010.
[2]孟月.關于小學學困生課堂參與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3]劉洋,肖紹菊.我是如何上“三角形的分類”這堂課的[J].凱里學院學報,2014(06).
[4]李秀銀.“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及反思[J].中小學數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