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思政教育的研究較為豐富,主要集中在思政教育的內涵意義、教育對策、影響因素等。而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師生生活環境的一部分,對高校師生的行為和思想日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易班(E-class)作為網絡媒體的一種新平臺,集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和日常綜合管理三大功能,是互聯網環境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抓手。如何充分發揮“易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成為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網絡思政 易班 創新
一、當前思政教育的改變
當前思政教育在內容上存在的局限性。包括內容僵化、理論化等問題。對思政教育形式化造成的學生 “走過場”。
自2009年開始,全國高校陸續開始使用“易班”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思政教育。易班(E-class)作為網絡媒體的一種新平臺,集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事務管理和日常綜合管理三大功能,是互聯網環境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抓手。如何建好網,管好網,用好網,充分發揮“易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成為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依托“易班”開展思政教育存在的瓶頸
(一)行政手段明顯
目前“易班”平臺的推廣還較依賴上級行政命令,高校行政部門是推廣和執行的主體,這導致部分學生產生一定的“抵觸”情形,使用度不高,因此大多數學生仍然經常使用QQ群或者微信、微博等平臺。另外部分教師未改變觀念,偏好傳統的管理方式,不重視“易班”,影響“易班”的推廣和深入發展。
(二)網絡應用不便
“易班”應用的整體運行技術不健全,部分板塊功能開發不合理。手機“易班”應用相對復雜,且缺乏人性化,不利于推廣和吸引目標主體。
總之,不了解“易班”功能,平臺用戶體驗不佳、內容吸引度不強、因在該平臺上好友較少導致沒有自己想要的社交圈、網絡安全度不高等,是當前影響“易班”進一步推廣的主要因素。
三、基于高校網絡平臺(易班網)的網絡思政教育創新方式
筆者研究以高校網絡平臺為基礎,探究思政教育如何與網絡平臺進行結合,并以易班網為研究基礎,提出相應的結合方式——構建一個思政育人的“生態系統”,具體包括:
(一)微社區的互動學習:通過微社區開展互動性學習,利用“易班”平臺微社區功能,將思政教育的內容“話題化”,形成具有探討價值的,能夠引發議論的熱點話題,在話題交流中,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開展思政學習,最終將理論思政轉化為“就事論事”的話題思政。
(二)輕博客點評學習:通過“易班”平臺的輕博客功能,一方面鼓勵學生開設個人博客,形成學生之間的撰文和互評,同時由教師對學生博客內容進行評價式的指導,在評價中開展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教師必須建立思政輕博客,不定期就教育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撰文,供學生閱讀學習。
(三)公共號的傳播:依托“易班”公共號功能,將“易班”的功能平臺轉化為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定期發布思政教育內容、思政教育案例,并可配合生動的圖片,令思政教育可視化。
(四)整合信息資源,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技術創新,面向全校學生征集APP創意和技術開發方案,扶持一批技術團隊基于“易班”平臺開發應用產品。既能滿足學生需求,又培育出一批技術骨干。
四、結語
通過研究從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方式兩個等角度構建一整套基于高校網絡的思政教育體系,將全面改善當前的思政教育形式,實現良好的網絡思政教育效果。幫助高校建立更具有時代感的思政教育模式,充分結合當前學生的學習特點,使得思政教育“互動化、個性化、社交化”,令學生能夠在有趣的溝通和社交過程中接受思政知識,進而令高校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增強思政教育的教育渠道,令思政教育多元化、廣泛化,幫助學生獲得校園課堂意外的思教育渠道,進而降低學生的學習壁壘,令學生可以更好的調配自己的學習時間,隨時隨地開展思政學習。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高校校園網絡平臺的社交化思政教育融合了網絡大數據處理技術,能夠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思政教育方向的設計,通過數據分析,確定學生在思政方面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程麗娟.高校思政的教育新思路[J].教育,2016,(31).
[2]鄭琳川.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5,(01).
[3]翁聰爾.O2O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科技展望,2016,(14).
[4]劉秀峰.“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
[5]于慧穎.學生生活教育中的思政教育模式[J].探索科學,2016,(04).
[6]朱瑩.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以“易班”為中心的考察[J].科技導刊,2014,(05).
[7]彭艷.易班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04).
(作者簡介:周嫣嫣,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職稱:講師,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