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娟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我國高校的教學技術以及教學理念也不斷的更新換代。微課教學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應運而生,逐漸應用于日常的教學當中,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利用微課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興趣,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養成,從而有利于其實現健全的人格。本文主要研究高中語文教學下微課的應用價值的實習以及其具體的應用原則。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 微課 應用 價值實現
微課是指微型的視頻課程,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成為高中教學中的主要教學手段。微課的設置,能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需求,總結學科中的知識點和難點,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視頻課程資源網羅圖片、文本、音樂等多種方式,轉變了傳統的教學風格,促進課堂上師生的互動交流,從而提升高中語文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實現。
一、微課應用的價值研究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通過微課的導入環節,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更加努力的學習知識。例如在講到《紅樓夢》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微課中的視頻片段或是預告片,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教師通過具體的情景設定,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購進角色的定位,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再比如講到《鴻門宴》的時候,通過播放《鴻門宴》的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中晦澀難懂的劇情,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從而對文章有一個總體的掌握。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制作或選擇的視頻要最夠有趣,能夠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和目光,但微課的視頻并不是教師事先錄好的課件,可以選擇一些與教學相關、當下熱門的視頻,開闊學生的眼界,促進學生的快樂成長。
(二)有利于促進教學內容的深入探究
高中語文的課程,大多是枯燥的語言性知識,學生很容易上市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導致成績的下滑。因此,開展微課教學模式,能夠將語文知識中的重點和難點突出出來,促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主動思考的習慣。例如在講到《老人與海》的時候,可以將文章中的幾次大的轉折用微課的形式講解,讓學生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緒拜變化,更好的完成學習的任務。再例如在安靜到《雷雨》的時候,教師可以播放《雷雨》的話劇版本,通過具體的人物演繹,學生能夠更加融入到課文的學習當中,將課內的知識帶到課外,進行系統的延伸,從而促進教學內容的深入研究。
(三)有利于完成教學的任務
微課的內容大多都是教師經過精挑細選的,因此往往能夠貼近學生的心理和生活,質量水準較高,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問題的把握和延展也是十分的明確,從而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升以及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微課設計的內容往往是開門見山的,沒有過多的繁瑣內容,直接能夠吸引住學生的眼球,迅速的融入到文章的內容之中,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二、微課應用的原則分析
微課的應用,首先,需要具備科學性,開發以及應用知識傳授的準確性,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具備正確的價值引導以及科學走向。語文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因此微課資源的選擇需要具備科學性;其次是要具備趣味性,在確保知識內容講解準確的同時,選擇的微課資源需要具備趣味性,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的資源類型,例如與文章相關的趣味視頻等等,在講到《離騷》的時候,播放關于屈原,關于端午節的典故;再次,微課資源要具備延展性,課程的容量有限,想要培養全面型的人才,需要教師積極準備延展性的微課材料,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和課外積累,在講解到某一首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學生課后查找同類型的作品或是統一為作者的作品,分析作品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含義和時代背景;最后,微課資源的選擇需要具備專題性,教師在選擇微課的時候,需要結合高中語文的實際材料以及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總結歸納出微課與教材之間相似的知識點,高中語文的教材也是呈現專題性的特點,詩歌與詩歌歸為一類,古文與古文歸為一章,這樣分類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結構,因此,微課的選擇也需要按照專題進行分類篩選,通過設置專題活動或是實踐計劃,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促進教學成果的延伸和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為了順應時代的變化發展,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和規定,需要高校建立屬于自己的微課資源數據庫,根據自身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的教學理念,搜集與教材相關的微課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教學內容的深入探究,完成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微課資源選擇的原則和規范,篩選出適合學生發展的微課內容,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同時,也能夠達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促進教學成果的研究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海宇.微課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初探[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2]楊梅.“微課”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價值思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6,(07).
[3]余建港.語文課堂話語分析初探[D].浙江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吉林省德惠市第二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