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穎
摘 要: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素養。它以獨特的魅力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陶冶情操、提升語文素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給語文詩歌品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品評詩歌的時候,注重從基本的詩歌語句、表達形式、關鍵詞、藝術手法等入手,賞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真正體會詩歌的魅力,提升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品評;賞析;語文美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用新穎的賞析手段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詩歌的興趣,在詩歌中感受語文學習的魅力,不斷升華小學生的語文語言素養??梢?,詩歌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去學習它,而在于如何發掘詩歌的精神內涵,感受語言深處的魅力。在傳統的詩歌課堂上,教師只是帶領學生學習詩歌里面的生字、生詞并分析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很少具體分析語言的藝術形式和特色,也很少賞析詩中的重要語句和關鍵詞。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改變小學語文詩歌的賞析模式,從詩歌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本文通過三種賞析分析小學語文詩歌的模式。
一、品評詩歌中的關鍵字詞
在每首詩歌中,都有集中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者“詞”。這些關鍵詞是整首詩歌的詩眼,也是詩歌最精華的部分。分析這些“字”或者“詞”,可以直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升華詩歌的內容。
例如,在賞析小學三年級上冊詩歌(人教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的時候,由于本詩的賞析目標是分析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并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而在本詩中,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師引導學生賞析這一句詩,在這一句中“獨”和“異”使用的最好?!蔼殹斌w現了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和獨處異鄉的孤獨之感。而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剛好是他在長安謀取功名之際,再結合作者的身世,就可以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作者使用了兩次“異”字,表達了更強烈的思想感情。王維當時還比較年輕,身處長安,舉目無親,長安越是繁華,自己的孤獨感越是強烈。“異鄉”和“異客”乃是對這種情感的完美表達。教師在帶領學生品評詩歌的過程中,抓住詩的關鍵字或者詞,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輕松完成對本詩的學習。
二、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詩歌以其優美的韻律,總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每首詩都有作者獨特的寫作技巧和抒情方式。小學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賞析詩歌的時候,把賞析重點放在詩歌的寫作技巧和抒情方式上,可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賞析小學三年級下冊詩歌(人教版)《春望》(杜甫)的時候,由于本詩的教學目標是結合作者的身世分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賞析的時候,注重分析本詩的寫作技巧。詩的前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者在詩的開頭就描寫了春望的所見?!皣啤闭f明往日繁華的長安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亂草叢生的狼藉景象?!俺谴骸笔侵复禾祀m然花朵樹木都成長起來了,但是由于國家的衰敗,它們已經失去了春天的風采。“國破”和“城春”形成鮮明的對比,極大地表現出作者因為國家衰敗的感傷之情。同時以樂景來寫哀情,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加作者內心的傷感。作者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達得生動形象。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時候,注意作者的寫作技巧,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深刻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
詩歌作者所描寫的詩,都是作者的有感而發。而想真正了解一首詩歌的深刻內涵,必須探究作者的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探求詩歌的深刻寓意。
例如,在品評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詩歌(人教版)《望天門山》(李白)的時候,想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李白所描寫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美好景象,必須帶領學生了解詩人李白所處的時代背景。由于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那時候唐朝國力強盛,百姓生活富足,社會風氣良好,而這首詩正是表達了“詩仙”李白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束縛在狹小天地里面的廣闊胸懷。“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表現的是作者想沖斷一切艱難險阻的決心和雄心壯志。所以在理解詩歌的時候,深刻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就可以理解作者寫詩的真正意圖。
小學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詩歌賞析的時候,引導學生學會抓住詩歌的關鍵“字”或者“詞”,集中分析關鍵“字”或者“詞”就可以大概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再配合其他方面的品評,理解詩歌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另外,在賞析詩歌的過程中,把注意力集中于作者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技巧、抒情方式,看作者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或者描繪方式,并聯系所學過的賞析知識,可以輕松掌握詩歌的賞析模式;在賞析詩歌的過程中,對作者的身世必須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是作者抒發詩歌情感的重要前提,當然,詩歌也是對作者所處時代的重要反映。提高詩歌賞析能力,不斷提升語文美感。
參考文獻:
[1]吳迪.小學語文詩歌“立體化”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聊城大學,2014.
[2]幸秀紅.提升語文教學的美感[J].新課程(下),2016(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