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伏成
摘要:農村小學教師的師德建設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通過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改善教師的物質條件,優化教育體制,改善教學環境,建立考評制度,完善社會監督等手段來加強農村小學教師的師德建設,保證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促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師 師德建設 影響因素 策略
師德是指教師擁有基本的職業道德素質以及職責意識。小學時期是人生理以及心理的發育時期,教師的一些日常習慣以及對于學生的態度,都影響著學生的人格發育,尤其農村地區很多都是留守兒童,農村小學教師師德建設十分的重要。
一、農村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影響因素
(一)教師因素
教師的知識構成、價值觀念以及道德修養決定著師德水平的高低。目前由于一些客觀的原因,農村學校難以接收優秀的師范專業畢業生,農村小學的任教老師基本是沒有經過正規師范教育培訓的教師,知識構成比較簡單,能力有限,傳授的知識比較片面,難以全面培養學生。而且由于農村教師資源緊缺以及待遇較低等原因,教師沒有提升自我的時間以及條件,這也限制了教師的發展。
(二)學校因素
絕大部分的農村小學存在著學校制度不合理以及學校關于不重視師德等現象,制約了教師的師德水平。這些不良現象導致了學校還處于應試教育的階段,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成績上,一味要求教師提升教學水平,忽視對于教師素質的要求。當出現教師出現嚴重的失德行為時候,學校往往為了留住教師選擇忽視,導致失德行為愈演愈烈。
(三)社會原因
當今社會,教育產業的市場化雖然極大的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推動了教育產業的發展,但是也產生了許多隱患。比如,由于城市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村教師的待遇低、工作環境差、工作量大、教育水平低下,使得教育專業的人才不愿意投身于農村的教育建設中。另一方面,有些農村教師面對城、村待遇不平等現象的時候,會認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等價回報,在工作中往往產生負面的情緒。
二、農村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改善教師的物質條件
加大農村小學教師師德建設,提升教師的思想水平是關鍵。提升教師的思想水平需要從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改善教師的物質條件入手,通過內外結合,有效的提高農村教師的師德水平。提升教師整體素質需要確立教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建立相關的培訓機制,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培養教師的愛崗敬業精神,樹立教師“育人為本、育德為先”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以及生活中成為一個道德的榜樣,為學生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改善教師的物質條件需要國家以及政策的支持,要加大中央財政對于農村小學教育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合理的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尤其是貧困地區,需要出臺更多吸引教育人才的政策。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提高教師的收入水平,保證教師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來。從另一方面來說,教師的物質條件提高了,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教育人才,擴充農村小學的教師人數,提升了教師的素質水平,強大了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
(二)優化教育體制,改善教學環境
優化的教育制度,改善教學環境有利于推動師德建設。教育制度的不合理制約著師德建設的發展,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需要打破教師終身制實現教師聘用制,從而不斷地淘汰不合格的教師、為教育行業不斷的注入新鮮的血液,保持教學的活力。同時也可以加強教師的危機感,促使教師不斷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以及道德修養。有利于優化教育隊伍。另一方面,也要改善教學環境,完善學校的教育制度,發展教師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注意教師以及學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對于師德的重視,形成一個全方位的監督,促使教師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值得一提的是,當教師出現失德傾向的時候,學校領導要重視,不能放任;當教師出現失德的行為時候,學校不能姑息。
(三)建立考評制度,完善社會監督
農村小學教師師德建設還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評制度,完善社會化的監督。師德評價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一套公平、合理且適用范圍廣的考評制,以此監督師德評價工作。并且需要將教育活動的殘余分子都納入評價的范圍,通過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家長對教師的評價,教師之間的評價來監督教師的師德建設工作。定期整理評價結果,并且以為依據,整頓教師隊伍,取消失德教師的任教資格。通過社會全方面的監督,提高教師師德水平。
三、結語
教師師德缺乏導致兒童遭到虐待、猥褻的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農村兒童大多是留守兒童,家長對于他們的保護力度更加薄弱,所以必須重視農村教師師德缺失的現象,要加大農村教師的師德建設,提高對于農村兒童的保護力度,同時也促進農村兒童綜合素質的發展,將其培養成健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林靜靜,劉翠霞.農村小學教師師德建設的影響因素及其完善[J].法制博覽,2015,(19).
[2]秦雯,竇田田.農村小學教師“語言暴力”現象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5,(24).
[3]樊孔亮.加強農村小學教師師德建設[J].平安校園,2015,(21).
(作者單位:寧夏平羅縣頭閘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