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摘 要:小學教育是學生學習生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時期養成的學習方式、思維方法對于其以后的學習、生活以及工作都會產生較深遠的影響。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是作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所必備的素養之一。在新課標引領下,小組合作學習這種組織形式已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小學課堂教學中。然而,應該清楚地看到,新課程實施由于種種原因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無論是在思想認識上還是在實踐操作中,尤其是合作學習的運用問題,遠沒有得到完全徹底的解決。通過對合作學習中的合作目的、內容、形式和評價進行解剖分析,促進合作學習的效果進一步提高、深化,使合作學習更具實效、高效,而不僅僅只是流于形式上的熱鬧。
關鍵詞:合作目的;合作內容;合作形式;合作評價
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或群體,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動上相互配合的過程。隨著我國小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備受廣大教師推崇。可以說幾乎每一節課中都能找到合作學習的“蹤跡”。然而,每一節課都需要通過合作學習來完成嗎?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究竟如何?應該是當前值得每一個教師關注的問題。但目前教學實踐中“小組合作學習”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實效的現象。
一、合作目的不明確
教師為了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合作學習,沒有認真研究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不管目標如何,難易程度如何,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有問題馬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布置過于簡單,學生沒有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步驟,問題本身也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理解該學習什么,怎樣學習;另外,由于學習目標不明確,無法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把未知信息與已有的認知經驗聯系起來,選擇最佳的學習起點,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導致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學生沒有參與討論的興趣,教學時間大量浪費,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諦。
二、合作內容欠選擇
合作學習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小組就是小組合作。教師對合作學習內容上不選擇,常常把教學中傳統的分組教學當成合作學習。教師對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又缺乏必要的計劃、調控、組織技能。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教師無法對一些問題進行辨別、分析并對學生進行幫助,最終導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將小組合作簡單化、表面化、缺乏實質。教學中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自然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所有學習內容都用來開展合作學習。教師要善于從教材和生活中挖掘合適的內容作為合作學習的任務,才能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
三、合作形式重表面
一些小組成員缺乏必要的人際交流和小組合作技能,不具備合作的傾向性,有的小組一看就知是拼湊而成,缺乏必要的訓練。小組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這會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更不能是只有小組中的幾位學生在發言、在示范、在討論。其他的小組成員成了“看客”,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如果在合作學習中不需要每個成員的參與,或只參與不發揮自己在小組合作中的作用,那么我們是否還需要小組合作呢?另外,在合作學習中運動能力好的學生和運動能力差的學生缺乏平等交流、溝通,特別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和想法,運動能力差或不善交流、內向的學生成為陪襯,成為聽眾,最終合作學習成為佼佼者的“一言堂”。
四、合作結束“泛”評價
一些小組合作學習只注意了小組合作的過程,覺得只要進行小組合作就完成了一種教學手段,沒有達到合作的目的,不知道有沒有達到教學目標,不清楚。實際上合作后的評價與反思才是教師教學能力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合理恰當賞識的評價對小組合作起著導向與促進作用,因此,采用什么樣的評價方式也有一定講究,通常可以采取自評、互評、指評等方式。教師要不失時機對每位學生和小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參與學習的情感、態度、合作精神、個性特點的展現、與成果達成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以此肯定成績,保護積極性。所以教師應合理恰當賞識地評價小組合作學習,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水平不斷提高。反思的最根本問題就是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觀察小組合作中每一位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的表現,多對自己提問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鐘啟權.體育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立新.試論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中國科技信息,2005.
[3]高彩芹.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參與度的實驗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06.
[4]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