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姍姍
古語有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學、思、疑是密切相連而又辯證統一的。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教學的核心,課堂之上老師如果能巧妙設疑,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興趣,更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問題層層深入,這樣新的課堂學習方式,相信可以由“點”至“面”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思維更加活躍。
在品德課堂上如何才能稱得上“巧妙”設疑追問呢?我認為,抓住課堂上及時生成的問題適時、適當地追問才能稱得上“巧”,用追問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可以向著縱深發展,這才稱得上“妙”。為了“巧妙”,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抓住時機設置一些精巧別致的小問題,做到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引導學生討論。品德課堂上的巧妙設疑追問,讓課堂真正為學生主體學習所服務,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一、追問從錯誤中來
高年段《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上時常會出現一些地理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何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如果老師僅僅靠講述來突破難點,學生只能是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效率并不高。其實,引領學生主動探究,從而突破難點,在理解淺薄處適時地設疑追問必不可少,老師只要抓住時機,在追問之中巧妙地融入點撥之筆,帶著學生跳一跳、夠一夠,學生不僅能突破理解的淺薄之處,還能活躍思維主動學習。
以第十一冊的《品德與社會》中“不同地區不同生活”的第一課時教學為例,正確區分“平原、盆地和高原”三種地形的概念是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在課堂學習時學生的理解就真的出現了問題,學生A提及“盆地就是地勢較低的地方。”在老師的追問下又說出“平原就是海拔很低的地方,在海平面以下?!钡睦斫猓贿^學生的笑聲讓他趕緊修改答案變成了“平原是地勢比較低的地方?!蔽覀兡芮宄乜吹竭@些錯誤理解均出自于學生對地形圖讀圖能力的不足,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而又不打擊學習的積極性呢?此時,老師敏銳地抓住學生理解淺薄處“巧妙”設疑追問,于是老師追問“照你的意見,盆地和平原完全一樣,那豈不是地理學家犯了大錯,給兩種一樣的地形起了兩個不同的名字?”看似平常的一問,其實老師是抓住學生理解的問題所在,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再讀圖,將“盆地”和“平原”兩種地形去作比較,從而發現兩種地形的區別,最終達到正確理解“盆地”的特點,同時,老師幽默的話語又充分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不至于打擊學生積極思考的主動性。老師在追問中賦予有目的地引領,達到激發學生思維的目的,能看出學生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答案時的興奮絕不同于被動接受,而此時的設疑追問不僅突破學生理解薄弱處,還活躍了學生思維。
二、追問到生活中去
“樂于探究”“嘗試合理、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重要目標。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究天地。編者有意識地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探究性留白”,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話題或者說是個范例,引導學生通過思考來探究生活中的問題。
在第七冊《品德與社會》中“真正的友誼”一課中就有這樣的環節:“你認為怎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教材中出現“選干部的時候,都不投我一票,還是好朋友呢!”“她從來不給我零食吃,還能算是我的好朋友?”“太沉了,讓我來幫幫你吧!”“喂,你的好朋友在老師面前告你狀呢!”“我不理她,你也別理她!”留白分別為“我的想法”“我認為”“讓我告訴你”“我想”“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樣做?為什么?”老師就可以抓住留白內容,尋找學生生活,通過課前了解選取學生真實生活中的兩個事例略有加工,引導學生思考,從而解決生活難題。
對于學生來說,通過本課的學習是要帶著他們走回自己的生活,學著處理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而本節課上老師抓住留白處的設疑追問恰巧搭起了這座橋梁,課堂上雖然只是短短的40分鐘,但學生真正在用心思考,學著解決生活中的那些難題,而留白處的追問也正是希望引領學生深入思考。
三、追問讓學生“動”起來
在品德課堂上,老師更希望通過課內的學習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將課堂所學內化變成一種習慣、變成一種生活、思考的方式。其實,課堂上常有一些拓展內容,有些拓展是預設中的重點,還有些拓展內容是課堂隨即生成的,不管預設還是生成,只要巧妙設疑追問,就一定可以讓學生的活動變得更有深度,讓研究成為學生的學習主動力。
第十一冊的《品德與社會》中“不同地區不同生活”的第二課時教學中,教材中有對“南米北面”的理解,通過資料學習,學生已經通過小組學習理解了南、北方人的飲食差異,并深入理解飲食差異與不同地區地形、環境密切相關。不過課堂上卻聽到一個異樣的聲音:“東北大米,哦!不對,不對……”學生因為這條俗語而產生了錯誤的理解,這個問題并不是教材中的主要內容,可是由著學生錯下去對教學來說,一定是失敗的,因為對于學生來說能夠有正確的思維方法才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所在,此時巧妙設疑追問最為適時。老師立即抓住學生思維的小火花,適時追問出:“我們都說‘南米北面,怎么超市里的東北大米還會暢銷呢?”學生的思維被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問題攪得“一時千層浪”,課堂上,那些平時調皮的學生也來了興趣,學生的眼神里透露出解決難題的渴望,此時,課堂才真正是他們的課堂。而更為重要的是,此處的追問讓學生清楚書上所說的內容并不是全部,并不全是真理,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而不是墨守成規約束自己的思維,這樣的生活態度才是最正確的。
品德課堂上這一個又一個的追問都是在學生學習出現問題時,或者抓住學生思維而隨機生成的,是抓住學生思維的點,追問輻射至“面”的學習。引導學生學得活,增強學生參與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相信課堂上的巧妙設疑,用好追問的教學策略,一定能使品德課堂熠熠生輝。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