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雅玲
摘 要:幼兒數學教學引導幼兒對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以及空間形式(數、量、形狀、時間、空間等)進行感知,通過觀察、發現、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探究,幫助幼兒積累數學方面的感性經驗,建構表象水平上的初步數學概念,發展幼兒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幼兒;數學;教學
幼兒數學教學是幼兒教師依據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數學教學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幼兒開展數學探究活動。對提高幼兒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自信心,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以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以學定教,學教結合
幼兒園數學教學其實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特殊的幼兒學習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數學學習為前提,以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新關系為紐帶,通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教師與教學資源的互動實現幼兒有效學習的活動。對這一教學本質的理解有三個含義:(1)幼兒園數學教學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與的一種活動,是動態的過程;(2)在本質上,它是一種幼兒的學習活動,而不僅僅是教師教的活動,幼兒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主體,沒有幼兒的參與就沒有現代意義的幼兒教學;(3)幼兒數學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特殊學習活動。所以,沒有了教師的教,也談不上現代意義的教學。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讓孩子被動地接受。這種學習過程是幼兒心理探究、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幼兒數學教學強調,幼兒數學教學的本質是兒童的學習,但“教學”和“學習”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幼兒數學教學是教師讓幼兒的學習潛能轉化為現實,并促成了幼兒數學教學的發生。
二、制訂明確、具體的幼兒園數學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是活動的起點,是活動設計的重要基礎。設計目標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經驗提出目標要求,對幼兒當前水平、個性特點以及活動內容中所蘊藏的價值進行深刻剖析。教育活動的目標應該是具體的,并具有一定的層遞性?;顒拥哪康牟粏螁问鞘褂變韩@取知識,活動目標中更重要的是經過讓幼兒參與各項活動,注重幼兒的經歷、感受。也就是說,活動目標取向中要特別注意幼兒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知識等方面的關系;活動目標中要著重于幼兒終身發展所具備的基本素養及能力,比如,積極的態度、濃厚的趣味等;目標的設計具有針對性,又便于執行,注重游戲化;根據兒童的特點,面向所有的兒童,以促進每一個孩子在原來的水平上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三、整合幼兒數學教育活動的內容
幼兒數學教育不應局限于教材中的數學教學內容,而應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拓展和整合數學教學內容,遵循幼兒數學教育活動設計的“生活化”要求。幼兒數學教學的生命是基于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數學特點的,它既能促進數學知識的理解,又能促進孩子對生活的理解,同時保證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幼兒數學教育活動內容的設計,要針對已選內容,確定學習范圍和深度,應和“內容選擇與編排”相區別。具體地說,活動內容的設計是在已確定學習內容以后,針對內容本身,確定應該或可以讓幼兒了解哪些方面的內容。數學教學活動設計要根據幼兒以前學過的知識、經驗及方法進行遷移和整合。幼兒學習的數學內容必須能轉化成幼兒自身的活動,并且要有適當的難度?;顒邮怯變喊l展的基礎,幼兒的發展是在其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的。孩子有什么樣的活動,就有什么樣的發展;沒有孩子自己的活動,就沒有孩子的發展。所以,教師應引導幼兒的身心更加積極有效地活動起來,真正實現“活動性”,這樣才能真正讓幼兒獲得發展。
四、運用多種數學教學方法,注重數學教學的游戲化
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確定后,教學方法已成為實現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的關鍵。所以,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才是教學設計中的核心部分。游戲活動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借助游戲展開數學教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給幼兒園的孩子帶來了無限的樂趣,隨著幼兒的長大,可適當增加語言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法。另外,幼兒越小,在一次活動過程中教學時間應越短,畢竟年齡越小的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越短。 幼兒的數學經驗基礎不同,教師在運用方法時,也要有所區別。在同一年齡段的兒童也應根據自己的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情況,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果幼兒已對某些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就可運用信息交流等間接的方法;如果幼兒對此數學知識缺少感性認識時,就應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在運用教學方法時,教師還應注意不同班級幼兒的特點,比如,他們在知識差異、思維靈活性、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觸摸、動手操作等多種探索方式,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增強幼兒對數學知識的體驗。數學教學活動是師幼互動的雙邊活動,強調“以幼兒為中心”。教師要提出具有思考和啟發價值的問題,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五、在教學活動后進行評價
評價是“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強調評價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幼兒教學活動的評價要以促進發展為目的,促進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教師的反思性成長和教育質量的可持續提高。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和調整教學過程的重要手段,持續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教學活動評價既是教學活動的終點,也是新的教學活動的起點;既是教學活動過程中一個相對獨立的環節,又滲透于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教學評價要及時,并要把握好評價的時間,注重整體的綜合性,把握好各個層次的教學;注重教學評價的多樣性,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
總之,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終身教育的基礎,是我國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每一個幼兒教師應將反思貫穿于教學設計的全過程,在反思中“學會教學”。教學有其延續性,不能邊教邊丟,教師在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活動環節、幼兒的變化,在幼兒的“錯誤”中求發展,在教師的“失敗”中尋發展。
參考文獻:
[1]虞莉莉.幼兒園教育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袁愛玲,何秀英.幼兒園教育活動指導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