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炯++王亞
摘要:采用網絡成癮量表、外顯自尊、條件自尊和不穩定自尊量表對深圳某大學364名學生進行調查,探討大學生網絡成癮與自尊異質性的關系。結果顯示:大學生網絡成癮在性別、專業、是否獨生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外顯自尊顯著正相關,與條件自尊、不穩定自尊顯著負相關。結論:自尊異質性可以顯著預測大學生網絡成癮,并且安全高自尊(外顯自尊)可以負向預測網絡成癮,脆弱高自尊(條件自尊、不穩定自尊)可以正向預測網絡成癮。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成癮;自尊異質性
中圖分類號:B84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246-02
根據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結果顯示[1],截止2015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多,達到29.9%。由于互聯網的娛樂性以及便利性,一些人對互聯網產生了情感依賴,進而形成網絡成癮,影響學習和工作。網絡成癮是指用戶上網達到一定的時間量后反復使用互聯網,其認知功能、情緒情感功能和行為活動,甚至生理活動,偏離現實生活,受到嚴重傷害,但仍然不能減少或停止使用互聯網[2]。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網絡活動能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因此,在網絡成癮的群體中,大學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發生率大約在5%—13%之間[3-5]。并且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網絡成癮的發生率也在逐步升高。網絡成癮的大學生情感冷漠、人際交往圈變窄、學業下降,嚴重者可能會出現重性精神障礙和惡性犯罪等[6]。因此對網絡成癮進行預防和干預一直是臨床工作者關注的重點。自尊作為心理健康的核心成分,一直都是心理學界研究的熱點。現有大量實證研究表明,高自尊者具有更好的心理適應性和社會適應性。而且自尊對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近年來,對自尊的研究中發現,自尊并非只有高低之分,在高自尊群體中,又可以區分為安全高自尊和脆弱高自尊,而脆弱高自尊又包括條件高自尊、不穩定高自尊等。條件自尊是指個體的自我感受取決于是否符合某些優秀標準或不辜負某些人內心的期望,這種人的自尊依賴于其成就和他人的評價。不穩定自尊是指個體的自我價值感隨著時間和情境在短期內的波動和不穩定。自尊異質性是指自尊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存在多種類型[7]。自尊異質性對網絡成癮的預測作用如何還鮮有人研究。基于此,本文欲探索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期對網絡成癮的預防和干預提供一定的幫助。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在深圳某綜合性大學共施測500名本科生,通過整理分析,剔除無效問卷,共得到有效問卷463份,問卷回收率為92.6%。其中男生240名(51.8%),女生223名(48.2%);獨生子153名(33.0%),非獨生子310名(67.0%);文科143名(30.9%),理科275名(59.4%)。學生們的平均年齡為20.07±1.19。
(二)研究方法
以選修課班級為單位,同學們以無記名的方式填寫問卷,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當場對問卷進行發放、核實和收回。
(三)研究工具
1.網絡成癮量表中文版該量表由臺灣學者陳淑惠等人編制,共26個條目,4點計分,從“1”到“4”分別代表“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量表分數越高表示網絡成癮的傾向越高。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3。有研究者認為總分大于67分即可判定為網絡成癮[8]。
2.外顯自尊量表該量表由Rosenberg編制,共10個條目,4級計分(“1-很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
3.條件自尊量表由Paradise和Kernis編制,共15個條目。測試競爭標準、事件結果、他人評價對自尊的影響,分數越高代表自尊依賴性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4。
4.不穩定自尊量表該量表由Chabrol等編制,4個條目,4級計分(“1-極不同意”到“4-非常同意”),分數越高,說明自尊越不穩定。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
(四)統計分析
采用SPSS20.0對數據進行處理,統計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等。
二、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基本情況
以網絡成癮總分67分為分界線,大于67分判定為網絡成癮,得出網絡成癮大學生71人,網絡成癮率為15.3%。該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成癮均分為54,略高于平均值52分,說明其整體的網絡依賴程度較高。以網絡成癮總分為因變量,以大學生性別、是否獨生、專業為自變量對463份有效問卷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大學生網絡成癮在性別(t=0.466,p=0.642>0.05)、是否獨生(t=0.000,p=1.000>0.05)、專業(t=0.271,p=0.787>0.05)上的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
(二)網絡成癮與自尊異質性之間的相關
網絡成癮與自尊異質性的相關分析顯示,條件自尊與網絡成癮呈顯著正相關;外顯自尊與網絡成癮呈顯著負相關;不穩定自尊與網絡成癮呈現顯著正相關。而外顯自尊與條件自尊和不穩定自尊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22,-0.37,條件自尊與不穩定自尊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09。
(三)網絡成癮高低分組對自尊異質性的差異分析
根據教育統計學上高低分組法計算試題區分度的原理,將463名同學的網絡成癮量表得分從低到高排序,將靠前的總分27%作為網絡成癮低分組,將靠后的總分27%作為網絡成癮高分組。低分組的分界線是46分及以下,共125人,視為網絡正常使用者(男生:61人,女生:64人),高分組的分界線是62分及以上,共129人,視為網絡成癮傾向者(男生:67人,女生:62人)。分別計算網絡成癮低分組和高分組在自尊異質性上的得分均值和標準差,并進行差異性檢驗。結果顯示,條件自尊,外顯自尊和不穩定自尊在網絡成癮高低分組上的差異均達到顯著性水平。
(四)自尊異質性與網絡成癮及其各維度的回歸分析表
因變量預測變量RR2F值非標準化系數B標準化系數BateT值
網絡成癮0.3220.10417.685**
外顯自尊-0.632-0.205-4.295**
條件自尊0.2250.1152.360*
不穩定自尊0.5710.1082.115*
回歸方程式為:網絡成癮=-0.205×外顯自尊+0.115×條件自尊+0.108×不穩定自尊
注:*代表p<0.05,**代表p<0.001
從上表回歸分析中可以看出,外顯自尊、條件自尊和不穩定自尊三者均能顯著預測網絡成癮。且對網絡成癮的預測中,外顯自尊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而條件自尊和不穩定自尊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三、討論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網絡成癮率為15.3%,略高于國內大學生網絡成癮率10%左右的報告,原因可能與深圳本地的經濟發展程度有關,眾所周知,深圳是一座高度發展的創新性城市,人們的吃穿住行都能與網絡有一定聯系,比如訂外賣、微信支付、查詢公交等,因此,同學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較為嚴重。此外,本研究在網絡成癮的性別上并沒有發現男女生存在顯著的差異。這與以往男生的網絡成癮率大于女性有所不同,以往研究者多認為男生對機器更感興趣,更容易網絡游戲成癮,然而近年來,女生在購物和聊天上所花費的時間逐步與男生在網絡游戲上所花費精力相持平,因此,才可能會出現男女生網絡成癮率相似的情況。這也提示我們在未來的研究中應該關注性別在網絡成癮各類型間的差異研究。在文理科分類上,研究也沒有發現存在差異,這與以往研究認為理科生網絡成癮率高于文科的研究也是不同,但與顧海根等人的研究一致[4]。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早期時相比于文科生,理科生有更多使用計算機的機會,而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文科生和理科生在計算機使用上已經沒有了差異,因此理科生網絡成癮率高于文科生的現象也就不存在了。此外,在自尊異質性與網絡成癮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外顯自尊與網絡成癮負相關,而條件自尊和不穩定自尊與網絡成癮正相關,這與以往的研究認為外顯自尊是安全高自尊,而條件自尊和不穩定自尊屬于脆弱高自尊的結論相吻合。在回歸分析中,發現外顯自尊、條件自尊和不穩定自尊均能進入回歸方程,且三者在網絡成癮高低分組中,均表現出非常顯著的差異。這提示我們,在對網絡成癮的預防與干預中,不僅要關注外顯自尊對其的影響,條件自尊和不穩定的自尊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
[2]雷靂,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聯網的界定與測量[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1):73-77.
[3]奚曉嵐,張曼如,程灶火等.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相關心理社會因素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22,(5):799-803.
[4]顧海根.上海市大學生網絡成癮調查報告[J].心理科學.2007,30(6):1482-1483.
[5]游建雄.高職院校大學生網絡成癮現狀調查與分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2,4(31):10-13.
[6]姚玉紅,郝清華,劉格林.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危害性及防治對策[J].中國學校衛生,2007,5,28(5):475-477.
[7]金瑩,盧寧.自尊異質性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5:717-722.
[8]Chih-hung Ko,Ju-Yu Yen et al.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he screening and diagnosing tool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J].Comprehensive Psychiatry.2009,(50):3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