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一直以來困擾著一線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寫作文也往往是令孩子們最頭疼的事情,怎樣探尋一條切實有效的作文教學之路,我們經過幾年的探索,確定了活動作文教學的主題,并在全校開展了主題教研活動,通過集體備課,優質課競賽,寫教學反思等活動探尋出一條可行性強、見效性快的作文教學之路。通過探索,我們對活動作文的定義更廣了,它包含了做游戲寫作文,觀察活動作文,聽聲音編故事,繪本作文……對一系列的活動作文教學也進行了探索,不管何種形式的作文教學,其實都離不開這三部曲,那就是觀察、交流、寫作。如何指導學生觀察、交流、寫作呢?我認為可以從這幾方面來做:
一、有效地指導學生觀察
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活動。只有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言之有序。
1.指導學生觀察要有方法
在活動的前提下,先提出觀察要求,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充分發揮學生這種形象思維的優勢,從而使他們能有效地捕捉事物的特征和細節。一位老師指導《巧辨生熟雞蛋》一課,先讓學生說一說,你是如何判斷一個雞蛋是生雞蛋還是熟雞蛋。學生個個把手舉得高高,有的說:“用筷子夾。”有的說:“用手摸。”有的說:“房在水里,浮起來就是生的,沉到底的就是熟雞蛋,因為煮熟的雞蛋更重。”……總之,五花八門。這樣一來其實讓學生明白了觀察原來不只可以用眼睛看,還可以用手摸、用耳朵聽、用心去感受,這都是觀察的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觀察更細致。
2.指導學生觀察要有序
文章要想寫得有條理,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要有序。一位老師指導寫“秋天”時,教師出示了一幅秋天的圖畫,先讓學生觀察,圖上有什么景物,然后給了學生遠處、近處、天空、草地上讓學生有序地觀察、有序地表達。通過這一觀察活動,學生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這樣寫起作文來才有條理,如果教師能從低年級就培養學生有序地表達,何愁學生寫不好作文呢?
二、細心地引導學生交流
1.創設交流的情境
我們需要為學生創造一個交流的氛圍。我在指導學生“比手勁”習作時,先讓學生進行掰手腕的比賽,比賽過程中指導學生觀察。比賽在緊張、活躍的氣氛中進行,其中,黃×一組比賽最為激烈,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為他們加起油來。比賽結束,就有同學舉起了小手,“老師,我發現黃×手上的青筋都曝出來了。”“老師,我發現鄧××的嘴巴抿成了一根線,臉漲得通紅。”“老師,我聽到黃×呀呀直叫。”……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個個有了要說的欲望。
2.適時的指導
學生的交流是真實的,可老師的點撥也還是必要的。這時就需要老師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寫法的指導。如我在指導學生“比手勁”時,讓學生觀察對手的眼神時,有同學說道:“我的對手時張××,他的眼睛瞪著我。”我隨即問:“他的眼睛瞪著你,你有什么感受?”他立即說道:“好像要把我吞了似的。”我告訴孩子們:“交流時不僅可以將自己看到的說出來,還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那后面交流中,學生的發言就精彩了:“他的腳使勁地蹬著地,就像釘子一般。”“他的手緊緊地握著我,好像要把我的手掰斷。”“他的臉漲得通紅,好像喝醉了酒似的。”……一個個精彩的句子從孩子們的口中蹦了出來,是那樣的精彩,又是那樣的充滿個性。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明白了只有加入自己感受的表達才是豐富的、才是獨特的。
三、獨立個性地寫作
交流之后,就是寫作了,這一環節,教師要摒棄給學生拐杖,應讓學生獨立寫作。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是具有個性的。
1.活動寫作應及時
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寫作,有了思維訓練作基礎,激發情趣為條件,還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活動中。無論是辨雞蛋、比手勁,還是其他活動,活動結束后,都要訓練學生養成習慣,當靈感出現的瞬間,應及時捕捉,迅速形成文字,一氣呵成,或馬上記錄下來。寫作時要做到將自己融入文章中,心無旁騖,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2.活動習作學修改
文章雛形已成,還得讓學生進行互評互改活動,這一環節,教師要學會完全放手。以往的作文批改,教師往往花了太多的時間,甚至有的教師把它們帶到了家里,一次作文批改下來,老師往往是頭昏腦漲,作文本上圈圈點點、密密麻麻。可是,作用有多大呢?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原創,不能以自己的思維去約束學生;其次,老師教給學生的應該是方法,修改作文的方法。所以,作文批改,我提倡互改與自改。當然,也不是老師完全放手不管。老師可以根據每次的習作制定作文的評價標準。
總之,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用心交流,獨立寫作,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通過幾年的探討,我們發現活動作文教學之路是一條切實有效的作文教學之路。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