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涌
摘 要:新媒體時代,微信學習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它和微信運動、掌上公交、滴滴出行等都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生活方式。從“微工具”拓寬學習途徑、“微課程”改變課堂結構、“微平臺”實現開放課堂三個方面闡述“微時代”學習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微時代;微學習;變革
一、新媒體時代,你還在用微信聊天嗎
2016年3月,一項“九江小學我愛閱讀21天計劃”的微信閱讀活動刷新著當地人的微友圈,引發了許多人的關注和討論。大家紛紛點贊的同時感慨道:“微博、微信本不是用來刷存在感的,學校的做法值得推廣……”“在這樣的氛圍中,不做點什么都不好意思出來說話了……”電臺、媒體也紛紛報道。其實,微信學習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它和微信運動、掌上公交、滴滴出行等都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生活方式。許多學校和同學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嘗試運用。
“我愛閱讀21天計劃”的參與人有學生,有老師,還有家長。他們借助“微信讀書”平臺推送的閱讀資源讀書,大家可以讀同一本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書籍。隨著閱讀活動的推進,平臺會自動記錄下你閱讀過的書頁和閱讀的時間,方便你隨時隨地接著閱讀。你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隨手摘錄自己喜歡的句段,收藏喜歡的篇目,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并及時與人分享;你也可以在讀書的間隙關注一下其他同學的閱讀狀況,并給予評論;平臺還具備排名和點贊功能,對讀書人能產生很好的激勵效應。上面提到的這所小學的學生在21天結束后,又自覺自愿地開始了第二個21天,第三個21天……參與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由最初的好奇、不甘落后逐漸過渡到愛上閱讀、享受閱讀與分享的快樂。
二、“微學習”已在校園興起,學生紛紛體驗
如今,許多學校都有班班通、翼校通,每個班級都有QQ群、微信群。它們都是可以用來學習的工具。例如,“班班通”里的資源非常豐富,我們可以把它當作“電子的書包”,傳統書包中的紙質教材教輔、筆記、作業等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都可以數字化,整合到一個輕便的移動終端中,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我們還可以把它當作“數字化的教室”,看名校課堂,聽名師講課。
有的學生把學習中的好方法,解題中的好思路,用文字、圖片、視頻等記錄下來發送到翼校通平臺、QQ群、微信群,與大家分享、交流。我認識一些老師,他們申請建立了微信公眾號——作文導師團,指導學生寫作文,經常登載優秀學生的范文;我還知道一些高年級學生,他們在老師的幫助下,組建了“小記者”微信群,經常發布新聞素材,不僅吸引了本校記者站的學生,更有外校的學生加入,大家親切地把此群稱為“小記者的微家”。
三、對“微學習”的認識
微學習對軟硬件的要求簡單。只需一部智能手機或一臺平板電腦,在網絡環境下就能實現微學習。手機的應用市場里有免費下載的APP下載,可以幫助你實現隨時隨地學習。
微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即需即學,利于學生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例如,邊坐車邊聽講故事;在旅行時遇到不認識的字及時查查“有道詞典”等,方便又快捷。
微學習的交互性強,參與面廣,學習伙伴的組合靈活便捷,在微學習平臺上,每一個人都擁有完全平等的學習、展示、發言、交流的權利。
四、“微學習”時代學習方式的轉變
1.借助“微工具”拓寬學習途徑
適合學生下載使用的應用程序有“數學王國”“作文導師團”“英語魔方”等學科學習軟件,也有“繪本故事”“文學名著”等閱讀軟件,還有“有道詞典”“酷我地圖”等工具軟件,當然也可以有類似于“酷聽音樂”的休閑軟件。其中很多學習軟件有學習時間的控制,一旦預設,時間到了就會自動關閉程序,能有效地控制上網的時間。每一款軟件都重視交互性,通過端口進入學習場景后可與角色對話,在完成習題后能自動評判,會記憶學習的進程并在下一次學習提醒,豐富的動畫和有趣的聲效也讓學習變得有滋有味。
2.設計“微課程”改變課堂結構
微課程的核心組成內容是微教學視頻(音頻),同時還包括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素材課件、練習測試、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微課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獨立模塊的微課程。如《筆順學習“五步曲”》,介紹筆順規則,指導如何正確書寫筆順,建立易錯字筆順檔案等。這類課程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傳授的知識點,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知識講解、方法傳授、經驗總結。它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個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拾漏補缺、深度學習的需求。另一種是系列微課。就是指由兩個以上的講解具有前后連貫性知識的微課的集合。例如,我把一篇課文的學習制作成三節微課:第一節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第二節理解課文內容;第三節讀寫結合小練筆。系列微課適合于常規課堂的前置性學習,成為“翻轉課堂”的視頻資源。無論哪種類型的微課程都可以生成二維碼,學生只需掃一掃二維碼,即有教師同步伴讀,輕松學習。
3.創建“微平臺”實現開放課堂
當前有不少科技公司或獨立或以與教育部門合作的方式開發建設云教育網,很多走在信息化建設前列的學校也主動出擊,推出屬于自己的“微平臺”。
以九江小學“同步學習支撐系統”為例。它包括:
(1)備授課平臺
教師利用備課系統上傳課件、圖片、音視頻等教學資源,建立課堂練習和學生活動。學生利用終端設備,下載教師推送的課件或資料,接受教師的授課內容,整個過程可以實現電子舉手、快速反饋、標注上傳、作業分享、隨機點名和學生端鎖屏等師生互動功能。
(2)數字教材教輔
紙質教材教輔、筆記本、作業本、試卷、課內外讀物等學習資料全部數字化,構成支持人機互動的學習資源,實現學習方式的創新。
(3)網絡學習空間
網絡學習空間是基于教育APP的學習方式,滿足大量學生在線自主學習,擁有系統的自主學習資源,對學習內容進行科學的分級并建立知識點路徑,對每一級知識點的學習內容提供在線檢測,并實現自動反饋和過程數據記錄,實現大數據應用。學習空間+學習資源+客戶端APP的架構模式是未來學習發展的最終方向。
參考文獻:
[1]吳軍.微學習: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模式[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4).
[2]左洪真,韓佳偉,賈艷陽.基于手持終端的微學習設計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6).
[3]韓雪茹.小學語文微課程設計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