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育芳
摘 要:許多家長發現,五六年級的學生越來越不聽話,顯得很叛逆,已經成為父母的一塊心病。解決孩子叛逆問題,關鍵在家長身上,需要家長做一個民主、細心、耐心、有愛心的家長,主動與孩子溝通,率先垂范,正確評價孩子。
關鍵詞:叛逆;溝通;垂范;評價
案例:梁××是我班上一個活潑聰穎的小男生,周末從學校回家后,總會向媽媽撒撒嬌,像糖糕似地纏著媽媽聊天。可自從五年級下學期開始到六年級的這一年里,梁媽媽為了孩子將來可以考上重點中學,好吃好喝地“供”著,結果發現孩子跟自己逐漸疏遠了,有時說話,也是待理不理的樣子,甚至說話還“帶刺兒”。由于希望成績更理想,把他轉學到另一所教學質量高的學校時,竟然因為嫌棄新學校的電扇聲噪音大,教室熱這點小事而對媽媽大發脾氣。梁媽媽很煩惱,苦悶地對老師說:“我想盡辦法為他好,他一點兒也不領情。現在的孩子怎么越大越讓人操心啊!”
的確如此,許多孩子進入五六年級以后,慢慢變得不想和父母說話了,還時不時頂撞父母,這些現象已經成了為人父母的一塊心病。家長為此感到很焦慮,不知怎么辦?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心理學家鮑姆令德(D.Baumrind)認為,父母教養模式與兒童個性特點之間有著很直接的關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學校教育外,家長的率先垂范、言傳身教、正確評價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如何讓孩子在這樣一個性格脆弱而又敏感的時期順利過渡,這就要求父母必須了解孩子頂撞現象產生的原因,從自身找原因,對癥施治。
一、原因
1.性格的過渡
五六年級的孩子處于一種由天真爛漫、乖巧聽話到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開始有自己想法和思維的時期,這個時期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此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認為父母的文化、見識已經不能滿足自己,或者不如自己,有了自我感。這時,父母的言行往往會引發他們的不滿和宣泄,導致他們叛逆期的出現。
2.父母的包辦
這一階段的孩子強烈需要父母、老師的尊重,需要大人把他們當成“大人”,遇事和他們商量,尊重他們的看法。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這一心理,或是思維定式還沒有轉變過來,仍把孩子當“小小孩”看待,衣食住行、興趣特長、教育發展等仍是大包大攬,一切以父母的好惡而決定,美其名曰:為孩子好。殊不知,正是這種“好”,關愛得讓孩子感到壓抑。在“愛”的包辦下,這時他們常常感覺到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壓抑到一定程度而爆發,從而引發與父母作對。
3.成績的下降
由于年齡、性格智商以及生活閱歷等因素,難免會有考試成績差或下降現象。面對不理想的分數,家長心焦氣急,說話就會生硬、帶刺、挖苦,就很容易誘發學生的逆反或叛逆。家長要理智分析,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學習成績評價。
4.觀念的差異
受社會環境、網絡的影響,家長和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和責任感的認同分歧了。一種情況是:家長比較欣賞傳統的儒家思想和民族的優良文化,而孩子則沉迷網絡,自我意識加重,自私自利,甚至飛揚跋扈。另一種情況是:家長比較重智力,重功利,而輕視對孩子道德修養的有效引導和恰當評價。
二、策略
1.在尊重的基礎上與孩子溝通
五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處事方式,在潛意識中,他們希望周圍的人尊重他的存在,認同他的觀點和他的做法,更希望得到人們的肯定。當孩子真正得到理解和尊重之后,他的一切消極、叛逆情緒就會消失。
上面案例中的梁媽媽面對兒子的變化,就是沒有考慮孩子的觀點和感受,仍然以“聽話的孩子”這一傳統思維來對待孩子的所有事情,包括轉學這樣的大事,始終以孩子的主宰者自居,正是這一包辦式的教育管理方式激發了孩子的反感和叛逆。
正處于情感叛逆期的孩子,他們容易生氣、發火,但他們也容易自控,容易去自我矯正。在這個時期,父母要放低身架,帶著愛心和耐心去關注他們的成長,在同一個平臺上交流學習,探討心理及生理上的問題。這樣在平和的溝通中自然就緩解了對立情緒,消除孩子心中叛逆的誘因。
2.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人無德不立”,道德是做人之本。因此,對于五六年級學生來說,正是他們道德意識、行為品格慢慢定型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對于培養他們健康的做人標準尤為重要。從教育方向上來講,這個時期要重視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增強他們身上的正能量。孩子一旦明白了良好行為習慣和健全人格將決定著終身發展,做人是事業成長的基礎這些道理,自然在思想意識上就不會叛逆父母,更不會頂撞父母。
3.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要換位思考
溝通時要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分數。切忌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指責、埋怨孩子。這都是毫無用處、不明智的做法。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對于成績下降的學生,家長應該壓下心中的火氣,低下身子,和孩子共同分析失分的原因,因勢利導指出其后果,不偏袒,不諷刺,要語重心長,鼓勵孩子培養有進步就是成績的意識,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評價,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另一方面要及時和老師進行溝通,對老師坦誠告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及早矯正孩子身上的缺點。在這種家校雙管齊下的關注中,孩子也就沒有叛逆的“導火索”了。
4.家長要做有心人,發現異常,溝通要及時
孩子的叛逆往往跟家長的教育方式和關注程度有著直接關系。鮑姆令德教授把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四種,權威型家長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在平時,家長要抽時間關心孩子,一旦感覺孩子的言行舉止異常,要及時對孩子進行疏導,及時與班主任和科任老師溝通,防患于未然。
與孩子溝通,看似簡單,實則包含著復雜的學問。平時,家長要多鼓勵孩子看課外書,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提升孩子辨析善惡美丑的能力和自我約束的能力。自己也要擠時間看一看《父母課堂》之類的書籍,使自己成為教育專家型的家長,不斷刷新自己在孩子心中更亮麗的形象,讓孩子真正敬仰你,愿意和你一起探討遇到的問題。在這種和諧的家庭氛圍中,通過這樣的關注和教導,孩子會慢慢養成自信、獨立、合作、積極樂觀、善于社交等良好的品質。
參考文獻:
邊玉芳.兒童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