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開春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為了符合新課標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營造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不再感到枯燥和被動。回顧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課堂上教師一味地帶著學生讀課本內容并進行講解,課下任務就是背誦和練習生字詞。這樣一來,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效率,使其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厭煩感,從而變得被動。因此,教師在新時代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語文課堂充滿創新活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創新能力;靈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在現代化的社會發展中,我們需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那么教師就要在教學課堂中充分把握他們的這一特性對其加以引導和培養,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要想讓語文課堂充滿創新活力,我們需要更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其主動意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做好課堂教學的設計,還要注重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學會正確處理師生之間的雙邊關系。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大量的作業和繁瑣的課文背誦對語文學習產生厭煩感,學習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本內容創設有效的情境,促使學生踴躍地參與到情境中,在實際演練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堂情境創設中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喚起他們學習熱情的基礎上培養其創新能力。
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哪吒鬧海》一文,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的是龍王父子稱霸一方,做了很多壞事,哪吒為給百姓出氣,搖動龍宮、打死夜叉并降服三太子,幫助百姓過上太平日子的故事。其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感受童話和神話故事中豐富的想象和鮮活的形象。教師講授文章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哪吒的勇敢和正義,創設哪吒與夜叉打斗的情境,并由學生自由選擇角色,根據自己對人物的揣摩進行表演,使其快速融入情境中。這樣的情境創設使得學生在表演中自由的發揮和想象,不斷豐富自己的想法,讓整個有趣的表演帶動課堂的學習氛圍。
二、營造氛圍,激起學生的創新靈感
為了實現新課標的改革目標,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具有新時代、創新意識的學生。那么,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用心去培養學生的創新靈感,因為他們的創新靈感是其進行創新的前提,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并主動去探索和研究問題。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越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越高,那么其創新靈感也會在教師的牽引和指導下不斷迸發。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不善于表達,平時對教師也會有一定的畏懼感,在學習期間遇到問題也不會及時與老師溝通,所以教師要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走進他們的內心,與其進行思想上近距離的接觸,及時并有效地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
例如,在學到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少年王冕》時,文中王冕家境貧寒,體諒母親的艱難,輟學給隔壁秦家放牛,期間自己買書讀,某天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啟發,奮發圖強,刻苦學畫,終有所成,從此每天作畫讀詩,改善家境。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時可以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讓其開動腦筋想象文中的這一場景,并鼓勵他們發表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一學生說道:“我覺得王冕是個很懂事的孩子。”而另一學生說道:“我認為王冕母親不應該因為家境貧寒就讓他輟學去替人放牛。”在聽到這兩位學生的回答之后,教師鼓勵他們說說自己為什么有這樣的感受,然后再讓他們進行分組討論。最后教師再對他們給出的回答進行一一歸納和總結,達成了這樣的共識:由于家境貧寒,母親也是無可奈何才讓王冕輟學替人放牛,王冕擁有刻苦勤奮、孝敬母親的美好品德。這樣一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傾聽了學生的內心想法,使其踴躍地參與到課堂中,才有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首先要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貫徹新時代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倡導學生自主與合作式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意識和探討精神。因此,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只是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教會其如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喚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花艷.小學語文教學如何營造有效的課堂氛圍[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7).
[2]林慧慧.小學語文優質課堂構建策略簡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7).
[3]司麗.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