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各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一個人如果養成了好的習慣,就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成了壞的習慣,就會一輩子償還不盡它的債務。”養成一個好習慣,孩子的一生就會從中受益;糾正了一個不良的習慣,就堵塞了一條孩子成長中的岔路。作為小學老師,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工作重點。我在多年的帶班中總結了一些經驗:
一、愛學生,賞識激勵學生進步
賞識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學生走向成功的最好方法。教師應該有一顆博愛之心,相信自己的學生,鼓勵他賞識他,以激發其自信心,修正自己的品行。如:我們班的桑××,調皮搗蛋令人頭痛,幾乎每天都有學生來告他的狀,我就思考著怎樣教育他、轉化他。有一天我發現他做值日做得提別用心,于是在班里表揚了他,說他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不怕臟,擰拖把擰得特別干凈。從那以后,每到做值日的時間,他很少出去瘋跑搗亂了,幫這個小組做值日,幫那個小組擰拖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我們不能總盯著孩子的短板,而是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激勵表揚,樹立孩子的信心。
二、給住校生多一份的關愛。
住校生是班里的特殊分子,他們這么小的年齡離開家長,住在學校里,更需要老師的關心。我班就有一位住校生李××,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有一天,他生病了,我看天色已晚了,他家里的人又不在精河,我就一路攙扶著他來到診所,給他看病,剛開始那位醫生還擔心沒人付藥費,非要讓我叫他的家長來。我看出了醫生的心思:“沒事的,費用我來出……”說著我從錢包里取出醫療卡。(我知道李××的爺爺在八十二團下面的十六隊,那里的交通不方便,我想老人年紀大了,要是知道了會很擔心的。沒有車來不了,老人家一夜都會牽掛的……醫生對癥下藥了,這里我就擔著了……)醫生給他測了體溫,檢查了口腔,扁桃體化膿了……接著醫生給李江濤開了針,說要輸三天液體,他打上吊針后,我問他:“想吃什么飯?”他說什么飯都行。最后我征求了醫生的意見后,我安慰了他幾句后,立刻到菜店里買了面條、雞蛋、菠菜。回家給他做了湯飯。飯很快做好了,端來時,他已經睡著了,我輕輕叫醒他,針劑依舊一滴一滴地注入他的血管,我就一口一口地喂他吃。等他吃完了一大碗湯飯,精神好了許多。打完吊針后,我把他送回了學校并告訴他:“今天你不舒服,晚上的作業就別寫了。”我知道,我有告知家長的義務。第二天早晨,我給李××的爺爺打了電話,老人家說他在博州醫院,他外孫女病了,我安慰老人家別著急,李××這我會安排好,讓他準時去打針的,我真為我昨晚沒給老人家打電話而慶幸,還有讓我欣慰的事,到了學校我批改著班長收來的家庭作業,打開李××的本子,卻發現他的作業比哪一天都寫得認真、工整。在班上我夸獎了他。從那以后,我發現李××變了,同時這也提醒教師要多關注住校生的生活和學習,他們才更需要我的關心和關愛。
三、重視課內常規訓練,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要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和訓練,嚴格要求,一抓到底。入學以來,我針對班上學生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時間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先訓練學生正確讀書和寫字的姿勢,每天提醒他們注意“三個一”,讀書時要求全班同學都拿起書做到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遠。只要做作業,我就叮囑學生一定要做到上身正、腿并攏、腳放平,寫字時,左手跟著筆尖走,一手壓著本子,一手寫字,這樣本子就不容易跑。當學生起來發言時,則要求他們站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大方,并且說話時聲音要響亮,吐字要清楚。在聽的能力方面,則要求他們注意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記在心中,要說得出來。現在學生在課堂上讀寫、坐站聽說的正確姿勢逐步養成,增強了自控能力,課堂秩序有明顯好轉。同時利用榜樣的力量來轉化他們。對表現好的行為及時表揚,并號召大家向他學習,使學生學有榜樣,起到了帶動整體的作用。比如課堂上,我發現劉××小朋友聽課時不僅坐姿端正而且發言時落落大方,我立即當眾夸獎了她并及時獎勵小紅花。結果班上的其他孩子馬上就挺直了腰,回答老師的問題時也都做到了站姿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大方……
累千積萬,不如養成一個好習慣。作為教師,作為家長,我們都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孩子的明天而努力培養他們各種良好的習慣,以期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是為了不教。我們要不斷地督促引導孩子,對孩子進行良好習慣的引導性教育。作為班主任,在教育孩子時心中要有數,培養他們成為什么樣的人,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當然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必須持之以恒,像水滴石穿一樣,這些長年累月積攢起來的好習慣,會成為孩子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