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而數學作業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和技能掌握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只有巧妙地設計合理有效的數學作業,才能讓學生在作業中找到學習的
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給學生布置作業的幾點做法。
一、設計整理性作業
古人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才是我們
真正要實現的目的。那么怎樣實現呢?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我從整理知識結構和錯題作業做起。
數學的每個單元都有其相應的知識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很容易忘記。因此,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布置整理知識的作業。在整理知識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將分散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并將那些有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串”成一片,形成良好的網絡知識結構,力求使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學有所獲。
如,在學習“圓”之后,我讓學生整理本單元的知識點,學生采用知識樹、表格等形式,重溫了圓的特征、圓周長、圓面積的推導過程,更好地掌握了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的方法。
在不斷梳理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能夠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起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系。
在平日的數學課上和課后作業中,有不少學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每周我會讓學生把當天出現錯誤的數學題整理到錯題本上,長此下去,讓學生養成整理錯題的習慣,錯誤本是查漏補缺的最佳手段,也為日后的復習做準備。
二、設計一題多解的作業
一題多解就是啟發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的方位,運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運算過程解答同一道數學問題。作業中適當地加入一題多解的題,可以激發學生去發現和去創造的強烈欲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訓練學生數學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
如,在六年級復習學過的單位,弄明白單位間的進率一課后,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數學作業題:誰能在括號中添上單位名稱,使這道不可能的算式轉化成一道可能的算式?400( )+600( )=1( )。老師看誰的方法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第二天檢查作業,我驚奇地發現學困生出現一兩種答案,中等生出現三四種,而優等生竟然出現七種答案。①400克+600克=1千克;②400千克+600千克=1噸;③400米+600米=1千米;④400毫米+600毫米=1米;⑤400毫升+600毫升=1升;⑥400立方分米+600立方分米=1立方米;⑦400立方厘米+6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一題多解,既鞏固了舊知,又幫助學生建立了新的思維方法,讓他們明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思考與探索,才能選擇恰當的數學方法,真正地提高了作業的有效性。
三、設計差異性作業
有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管你是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還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都要求學生毫無選擇地完成。如此“一刀切”的作業沒有層次性,會導致部分學生應付完成作業。這樣顯然不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尤其是學困生和優等生的發展。因此,我們在設計作業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因材施教,分層次設計不同的作業。
在教學“圓柱體表面積和體積”之后,我為學生設計了以下作業:選擇自己能解決的問題進行解答。
①一根圓柱體木頭底面半徑1.5米,高1米,它的表面積和體積各是多少?(易)
②一根圓柱體木頭底面周長9.42米,直徑是高的3倍,它的表面積和體積各是多少?(中)
③一根圓柱體木頭底面周長9.42米,如果沿底面直徑切下去,表面積增加了9平方米,這根圓柱體木頭的表面積和體積各是多少?
此題的設計適合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提高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設計差異性的作業,可以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充分地體現了數學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巧妙地設計數學作業,確保作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了數學的教學質量。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