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有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45-01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要善于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要實現語文教學的這個最終目標,教師就應該結合新課標的要求,駕馭教材,優化課堂,激活學生,創設情境,有機地把德育、美育、人文教育滲透到教學當中,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美,思想受到熏陶,使學生健康成長,去創造美好的未來。下面結合自己教學《斑羚飛渡》(人教版新課程第二冊)的實踐,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德育滲透
德育,就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它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是學生學會做人的根本保證。“五育并舉,德育為首。”良好的品德教育不僅對智育、體育、美育貢獻良好的動機和方向,而且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方式。
我在教學《斑羚飛渡》一課時,抓住最佳德育時機,把作者所體現的關愛和拯救弱者的思想,把宣揚生命和贊美愛的感情,巧妙地滲透到課堂教學當中。然后,再延伸拓展課文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樣,使作者、老師和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激起了學生的感情體驗和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同情弱者、拯救生命的美好感情,使學生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覺悟。因此,語文教師要認真反思,悉心研究,切實找準最佳德育滲透點和突破口,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美育滲透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各科均有美育任務。語文教學的美育任務是培養學生健康的文藝審美情趣和初步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形成基本的文學藝術素養和鑒賞能力。讓他們體驗生活,獲得藝術感知,發展個人潛能,提高生活情趣,凈化靈魂,完善人格,抵制各種陳腐、丑惡思想。
課堂上,我把《斑羚飛渡》一文中所體現的語言美、斑羚飛渡的悲壯美、鐮刀頭羊自我犧牲的崇高美有機統一起來,滲透到教學當中。尤其是本文語言特別優美,有很多詞語和句子極富有表現力,如文章多次描寫彩虹的句子,是多么絢麗多彩啊!彩虹是虛幻的、美麗的。但虛幻而美麗的東西,可以給人帶來幻想,讓人陶醉其中,產生精神上的迷戀和依賴。正是由于鐮刀頭羊彩虹般的心靈和精神,才觸動了學生,感染了學生,喚醒了學生的生命意識。我用多種方式讓學生朗讀句子,品味內涵,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表現出來的語言美、形象美。這樣的養育滲透和熏陶,使學生感覺到生命在激蕩,愛在涌動,很能激勵他們到大自然中去發現美、感受美,按照美的規律去塑造盡善盡美的自我。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在課堂教學中找準美育支點和切入點,讓學生體驗和感悟美,從而提高審能力。
三、人文精神滲透
當代著名作家梁衡說:“科學和人文好比人的兩翼,缺一不可,如果兩者一旦失衡,整個人類就會失衡。”因此,語文教學在弘揚民族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同時,必須用心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我的理解,人文精神其實就是一種關心人類文化,關心人類文明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新課程和素質教育亟待培養的。在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把先進的文化、文明、理念傳授給學生,使他們終生受益。
我結合《斑羚飛渡》一課所反映的主題,把“善待生命、珍視生命、關愛生命”、“學會自救”的思想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趁熱打鐵,再出一道“假如海嘯即將來臨,我們該怎么辦?”的討論題目,啟發引導學生,要學會自救,學會關注弱勢群體,學會善待每一個生命。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激勵和培養,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上完本文沒幾天,看到學區發出的向尖山小學四年級學生重病患者張正鵬捐款的倡議書,我班學生慷慨解囊,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共捐人民幣200多元。這就是善待生命、關愛生命的感人事例,這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好體現。世間萬物,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我們在教育學生學會善待每一個生命,學會與人和睦相處,與自然和諧共處。
總之,學生品德的養成,審美情趣的提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都不是單純說教所能達到的,而是教師必須把以上三者有機統一地整合,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學生覺得:課堂不僅是科學知識傳授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