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佩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227-02
校本教研,就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一個學校認真扎實開展校本教研工作,對培養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積極深遠的意義。
一、構建教研網絡 奠定教研基礎
科學、高效的組織領導機制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規范實施的首要保證。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學校領導及教研組長為成員的校本教研活動小組,校長對學校校本教研工作負總責,承擔著校本教研的領導、協調之責,并在財力、物力方面給予最大限度支持;領導成員是校本教研身體力行者,要參與活動,指導教研,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教學、教研一體化的格局。領導的引領和參與能創造良好的教研環境,使教師工作中的困惑能及時得到回應,經驗能及時得到關注和分享。
學校應該建立校長室、教科室、教研組、備課組、教師個人,五級教研網絡,層層負責,逐級推進,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實踐反思中提升學習能力,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
校本教研的開展,完全靠教師自覺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一些規章來約束和規范教師個人和教師群體的作為,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可以使教研工作的順利開展有章可循,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證。
二、開展教學反思 形成發展意識
自我反思是教師的自我對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理念、行為、過程及結果等進行的自我反省,其目的在于修訂教學行為,實現教育過程的優化。今天的教師應該由被研究者轉為研究者,反思的實踐者。所以,教師的自我反思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就課堂教學而言,既有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課前反思”,又有教學過程中的“課中反思”,還要有教學后的“課后反思”。要反思成功之處、反思失誤之處、反思機智(靈活駕馭課堂)之處,反思學生的不同見解、反思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反思今后的教學改革等教學設計是否切合實際,行之有效;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養成教師對自己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性見解,真正成為教學和教研的主人,最簡單形式是寫教后記。
在個體反思的基礎上應該提倡群體反思,即要求同一個教研組的同一學科,可以針對一節課、一個教學片斷、一次檢測成績、一次新的嘗試,以及平時教學中的成功之舉、敗筆之處、教學機智、學生見解等進行教學診斷,鼓勵教師點評自己、他人、學生,總結規律,達成共識。
三、堅持集體備課 追求教研實效
在集體備課一般要求“四定”即定時間、地點、內容、主備人;“五步”:①教師個人提前備課;②集體備課時主備人說課;③備課組教師議課;④主備人定稿;⑸組內教師同課異構(即個人根據實際調整)。同時要求每個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開展具有個性特色的創新設計,使教師們能在課堂上教出自己獨有的風格。
在集體備課的教研實踐中,提倡以說課為主,并且研究編制課堂教學使用的教學方案,明確課堂教學中“教什么”和“學什么”、“用什么教”和“按什么順序教”等,用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來控制課堂教學的目標和質量;同時提倡個性實踐環節,用優秀教案和富有個性藝術的課堂教學風采引領全體教師提高教學方案實施方式、方法和技巧,讓集體備課真正變成實用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動。這種不斷創新的集體備課,充分發揮了廣大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學科組成員分工明確,任務具體,團結協作,研究討論,收效很大。
四、推行專題研究 拓展教研形式
校本教學研究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真實的、實際的問題。最有價值的課題,是實踐中產生的問題,課題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給實踐以指導,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因此,在組織開展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中,我們圍繞課改實踐的需要,鼓勵廣大教師把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作為研究對象,發揮集體力量聯合攻關。
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與設計,教師很難從整體上轉換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因此,在教學管理中,積極引導教師實現從“應付課堂”到“研究課堂”的轉變。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實效,關鍵在于確定好研究主題。限于教師的理論基礎,應該以“實而小”的專題為主,最好直接來自于他們每天親歷的課堂,來自于他們接觸的學生中的小現象、小問題。只有這樣的話題他們才會有話可說,有本可依。因此,一名教師只有經常地進行科學研究,才能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細節。
五、參與課題研究 把握教研內涵
課題研究是解決實施校本教研過程中遇到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們采用行為研究的方法,對教師在教學中發現的、在本校有代表性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確立課題進行研究,制定包括課題規劃立項、開題研究,過程管理,結題驗收,檔案完善等內容的管理制度,增強了研究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在學校成立課題實驗領導組,給予課題組充分的自主權,進行“自主、合作、探索”。還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爭取專家的指導,通過專家進行學校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的研究方法講座,聘請教研員到指導教師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校本研究,主張教師從經驗討論層面走向智慧變革的層面,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察、理論研究、分層剖析、目標化解、反思改進等方式,讓校本教研的問題研有深度。
六、加強課例研究 豐富教研活動
學校要加大課堂教學研究力度,開展“五課”活動:①推門課。就是不打招呼的課,這種聽課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始終,目的是對老師們的日常教學進行監督、監控、檢查與指導,從而提高常態課的質量。②示范課。主要是讓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進行獻課,從而發揮骨干教師的輻射作用,達到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作用,在骨干教師的引領下,其他老師的教學水平也有不同層次的提高。③評優課。在校內開展優質課競賽,這種賽課我們每年都搞。老師們非常重視,想方設法備好課,總想獲得好的名次。學校在每年元旦對優勝者也進行表彰獎勵。④研討課。要求全體教師人人都上研討課,人人參與互動,從而研究、探索出學科教學的新模式。⑤亮相課。
同時教師接受新理念的潤養,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從問題到設計,再到行動,到反思,他們在摸打滾爬中逐漸站起來,成為學校的教學骨干、能手。因此,學校課堂教學達標,實質上是人的達標,是全校所有任課教師的達標,是所有老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的達標,是所有老師每一節課的達標。
七、搭建成長平臺 培養青年教師
不同教師各有不同的教學特點和教學思想,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有表演的舞臺,鍛煉的機會,學校要大力實施“青藍工程”。通過多種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動,促進全體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以教研為依托,深入持久的開展課改、校本培訓、教學評比競賽、新老教師結對等活動,狠抓師資隊伍建設,促進了教師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
我們積極聯系,承辦各級教研部門各學科青年教師優質課、基本功競賽展評活動,為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舞臺;邀請各級教研員聽課、評課、研討,進行專業指導,使大批的青年教師在各種高層次的教研培訓活動中開闊眼界、鍛煉能力,增強素質。學校還可以開展新課程下青年教師的課堂比武活動,要求教師都參與,激勵青年教師進步,加強教學改革的力度,搭建青年教師成長的平臺。
總之有效地進行校本教研,可以使“基于學校、為了學校”的校本教研不斷綻放出生命的活力。校本教研是進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任重道遠,“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讓校本教研成為每一個教師永恒的追求,為教育事業的振興,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