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摘 要: “中國夢”一個充滿深意的“字眼”,承載著13億中國人前行的信心,而“中國夢”的實現必須靠13億雙手才能托起來。就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崆峒區而言,如何編織好、實現好“中國夢”的任務,需要全區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關鍵詞:創新 思路 構建 和諧社區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348-01
“中國夢”一個充滿深意的“字眼”,承載著13億中國人前行的信心,而“中國夢”的實現必須靠13億雙手才能托起來。但就我國的實際國情來看,怎樣將這個“中國夢”編織好,實現好,應該說在未來中國社會城市發展的進程中,社區將成為我國編織這個夢想的最基層的社會結構單位。
崆峒區3個街道辦事處,共有13個社區居委會,153個居民小組,有城市居民43288戶,15.07萬人。建立街道辦事處黨工委3個,社區黨支部13個,黨小組80個,有黨員2055名。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任務,從完善社區功能的角度出發,始終堅持抓好社區的各項建設工作,使社區的各項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對于政府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的影響,特別是大量農村人口以及周邊各縣人口涌向崆峒區這個中心城區,有給社區建設帶來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崆峒區各社區對自身的功能定位尚存在不一致的理解;部分社區單位、黨員、居民身在社區卻主體意識不強,對社區發展不作為,對發生在社區的不良行為熟視無睹;社區居委會行政化的傾向非常強等等,基于此想,本文擬對此談一些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以“兩學一做”教育為契機,以服務群眾為重點,激發黨員“內動力”,加快社區黨建“一體化”
圍繞今年開展的“兩學一做”教育,努力建設一個戰斗力強的社區領導班子,以此推動來提高黨員融入社區、奉獻社區的覺悟,從而增強社區工作的凝聚力。社區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地,抓好社區黨的領導班子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鞏固基層政權建設,保持社會穩定,開展群眾工作中的作用,已成為新形勢下加強社區建設的需要和任務。
培養一支思想好、業務精、能力強、高素質的黨員干部隊伍,提高街道社區黨組織的戰斗力。群眾對黨的視覺是通過8700多萬名黨員的行動來評判的,這就需要以“兩學一做”教育為載體,開展黨員示范崗活動,通過對優秀黨員事跡的展示,樹立大家學習的榜樣,同時激勵、帶動更多的黨員發揮自己的先鋒模范作用,為社區的建設服好務,增強黨在社區的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
二、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線,以設崗定責為抓手,注重社區服務“專業化”,架設干群“連心橋”
圍繞“民思我想、民困我幫、民求我應、民需我做”十六字服務方針,努力探索為民服務新途徑。必須多方籌集資金,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便民利民的服務功能。要利用“互聯網+”的作用,建立社區信息化服務平臺,充分發揮社區網絡、各類服務熱線的優勢,形成社區公共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為社區服務提供需求信息;以社區工作人員為主體,充分吸納生活于本社區內的黨員,組織成立家政服務站,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殘疾人、留守老人、困難群眾;特別是要吸納生活于本社區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組織成立青少年教育活動基地,加強對未成年人、留守兒童的幫助,打造便民利民生活服務圈。加大就業培訓力度,促進青年人員的創業與就業,拓寬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渠道。
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社區還必須建立嶄新的服務體系,完善社會保障功能。每個社區都或多或少的要面對一定的生活有問題的人群,養老、失業、醫療是社區的頭等大事,作為基層的黨的服務組織,就要以完善的服務體系來應對養老、失業、醫療這些群眾最迫切的問題。如可以建立社區的醫療保障設施;可以在吸納群眾廣泛參與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互助保障組織,實現互幫互助;對社區低保工作要嚴格實行“動態管理”和“聽證制度”,按時足額發放低保金;充分發揮社區志愿者作用,有效利用社區資源,不定期組織社區志愿者隊伍為社區殘疾人、孤寡老人提供義務服務,解決其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三、創新發展機制,助推科學生活新方式,努力打造和諧型社區建設
盡量減少社區居委會的行政工作事務,不要給社區居委會附加不合理的任務,要給社區居委會減負,讓社區居委會有更多的時間融入到群眾中,切實增強社區居委會的自治能力,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的作用。
利用下崗工人、失業人員的身份和優勢,建立“社區服務一條街”,為廣大居民戶提供方便的餐飲、健身、醫療、法律咨詢等服務;通過大力發展社區書畫協會、文藝表演隊等文體活動類民間組織;通過開辦家政服務中心,法律咨詢站、職業介紹服務站等專業服務類民間組織,方便社區居民生活。通過開展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支撐,為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試點工程。積極培育發展社區公益性民間組織,弘揚傳統文化,教育、引導社區群眾克服陋習,倡導文明,崇尚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提升居民法制意識和文明素質,全力打造和諧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