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惠 林云
摘 要:常熟作為江蘇省縣級市中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然而在代表城市外部形象的公交候車亭規劃設計中,卻出現公交候車亭千篇一律的現象,抹殺了常熟的個性特色。通過對常熟地域文化特色的系統分析,并結合現狀問題,從地域文化符號的提煉到宏觀的整體規劃提出了詳細的設計思路,并運用于公交候車亭的設計實踐中。
關鍵詞:常熟地域文化;公共候車亭;符號;創新設計
[基金資助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5SJB570)階段性成果;常熟理工學院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重點資助課題(WK1546)研究成果]
城市公交候車亭不僅是城市外部環境的功能性設施,為人們出行提供便利與舒適的候車環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城市或一個社區的公共形象。因此本課題以常熟地域文化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自然文化、紅色文化、古琴文化、藏書文化、現代服裝文化的考察,從整體規劃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城區的文化特色,提取應用公交候車亭設計的地域文化符號,探討地域文化體現的方法與思路,為常熟公交候車亭特色設計提供依據。
一、常熟地域文化特征
(一)山水一體的自然文化
常熟屬太湖平原水網地區, 全市水域面積約為262265.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5.31%,虞山一峰獨秀,構成了常熟山景的主體,古城墻依山而建,尚湖鑲嵌其中,山、水、城緊密相連,形成了“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獨特城市形態。明代文征明有詩云“虞山宛轉帶層城,正抱幽人舊草亭”,吳訥贊道“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沈玄來常熟時也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詩句。悠久的歷史,名人的吟誦,加上山水一體的古城風貌,構成了常熟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典型特征。
(二)深入人心的紅色文化
常熟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以常熟為中心的蘇常太抗日游擊根據地以及錫澄虞抗日游擊根據地,留下了革命先輩們寶貴的革命遺跡。常熟的紅色文化以沙家浜景區為集中展示區域,現代京劇《沙家浜》、滬劇《蘆蕩火種》都取材于此。另外,梅李鄉塘橋村抗日自衛武裝成立舊址、梅李李建模烈士故居以及常熟市烈士陵園、革命烈士紀念館等也都是常熟紅色文化的展示地,是對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近年來,沙家浜景區作為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對紅色文化的充分挖掘,使得常熟紅色文化深入人心。
(三)歷史悠久的古琴文化
明末清初,著名古琴大家嚴天池開創了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虞山琴派,此后幾百年間,虞山琴派名家輩出,并以其“博大平和、清微淡遠”的琴風和杰出的理論建樹,影響了國內眾多琴派。自2001年起至今,常熟相繼建成“虞山派古琴藝術館”“虞山古琴工作室”“古琴研究協會”“中國古琴江南保護基地”,并榮獲亞太地區“古琴之鄉”。2011 年,常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非遺——古琴藝術重要保護地區”的稱號。
(四)獨具一格的藏書文化
常熟作為蘇州的地級市,素稱文學之邦,私家藏書、刻書代有相傳,有著“私家藏書甲天下”的美譽。常熟藏書有著四百多年的經歷,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元明時期發展成熟,到清代,到達藏書的鼎盛階段,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藏書家。1910 年,葉昌熾的《藏書紀事詩》中記載,全國藏書家共有 691人,其中常熟人有 73人。 據統計,中國歷代藏書家最多的10個縣市中,蘇州位居首位,有268位藏書家。由此可見,常熟在藏書、刻書風氣之盛,成家數者之多。常熟有全國一流水準的藏書家和藏書樓,僅次于蘇州、杭州,居全國第三。常熟成為明清時期私人藏書中心地之一,被譽為“藏書之鄉”。
二、常熟公交候車亭設計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大部分設計形式單一乏味,未能有效挖掘和利用常熟地域文化特色
常熟市共有九個行政鎮,兩個街道辦,其中市區(虞山鎮)又分七個行政管理區,九個鎮、七個管理區各自有其獨特的主體文化,如虞山鎮的山水一體的古城文化、碧溪新區的藏書文化、沙家浜鎮和梅李鎮的紅色文化以及虞山鎮莫城管理區的現代服裝文化等;但各區的公交候車亭的造型大同小異,“現代化”的鋼結構的公交候車亭及其“極簡”的造型,給人以簡陋、冷冰的感覺,單一的設計形式,欠缺文化內涵,令作品乏味,其設計本身的藝術性和文化表現力差,有損常熟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并且與我國其他城市公交候車亭極其相似甚至是雷同,出現千亭一面的現象,缺少了常熟的地域文化特色。
目前常熟市政府已經著手對藏書文化、紅色文化、古琴文化進行初步地開發與保護,并對相關的建筑環境進行適當地修復與利用,但針對具體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傳承性保護的工作進展甚微,尤其是對其藝術特色的提煉與應用僅處于初級階段。盲目的地域文化的開發,導致文化符號的堆砌及文化內涵的偏離與缺失。
(二)個別設計存在違背地域化現象
公交候車亭的設置是為行人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候車環境,同時也是展示所在城市文化和生活品質的一扇窗口。然而目前常熟市除老城區公交候車亭在2014年進行了設計提升有所改觀外,大部分公交候車亭因設計陳舊及后期維護不到位,導致公交候車亭破舊不堪,難以與經濟、文化蓬勃發展的常熟市的整體形象相匹配,且公交候車亭的設計風格與常熟市的地域文化是不吻合的,甚至是相背離的。典型案例是位于莫城管理區的公交站臺,造型簡單,采用了簡易的鋼結構加玻璃材料拼接的方式,與尚湖區以山水一體聞名于世的風景區的造型無異,且站臺體量微小,與該區域因服裝產業而出現的巨大的人流量不符;透明玻璃材質的遮陽雨棚與常熟冬季陰冷、夏季炎熱多雨的地域特色氣候不符,只能淪為城市空間中“中看不中用”的擺設品。
(三)缺乏系統規劃,整體設計意向不夠
從目前常熟公交候車亭的形式單一、不具有地域特色的現狀來看,無論是從功能上還是從地域文化與人的心理差異上都反映了常熟公交候車亭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社會環境——欠缺內涵又不能與時俱進。歸根結底,源于缺少整體的規劃和設計意向,沒有從地域特色彰顯的角度去深度分析公交候車亭的形象設計。
三、具有常熟地域文化特色的公交候車亭設計思路探索
(一)以文化分區的設計理念對公交候車亭進行整體規劃
在對常熟城市的文化格局進行詳細調研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每個區域的代表性文化特征,結合城市整體文化規劃,提出根據不同文化特征進行文化分區的設計理念。如在文化區域的劃分上可以借鑒蘇州城區文化總體規劃及其在公交候車亭的表達,可以將常熟市分為虞山鎮老城文化區,并將其細分為方塔管理區的山水一體的古城文化區、莫城管理區的服裝文化區;沙家浜鎮深入人心的紅色文化區;碧溪街道藏書文化區以及以高、新、尖科技建設的東南街道新城文化區等;以文化主題為設計方向將使得城市公交候車亭真正成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窗口。
(二)深挖常熟地域文化特色,提取地域文化符號——以碧溪街道藏書文化區為例
常熟藏書文化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有著“私家藏書甲天下”的美譽,且有著全國一流水準的藏書家和藏書樓。由于抗日戰爭時期,常熟淪陷,大部分私家藏書均遭巨劫已是無法統計。現今留存于世的藏書樓已屈指可數,但大部分都集中分布在碧溪街道,因此藏書文化宜是碧溪街道區的主體文化,對其進行詳細調研和梳理,從藏書文化精神特征、藏書樓的風格樣式提取可利用的設計符號應用于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
1.藏書樓建筑符號及其空間格局
常熟市藏書樓遺址數量較多,僅可考證的就多達37處,現已恢復毛晉的汲古閣、瞿氏的鐵琴銅劍樓、趙琦美的脈望館、錢謙益的絳云樓。其建筑風格樣式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特色,粉墻黛瓦的色彩,建筑結構多為穿斗式木構架,室內梁架以適量的雕刻并涂以栗、褐、灰等色,外部木構架涂以黑、墨綠等色,與整體建筑的黑白灰色調相協調,室內空間被罩、槅扇、屏門等自由分隔,使得空間隔而不斷,靈活多變。
碧溪街道的鐵琴銅劍樓是坐北朝南,共四進,且滿足中軸對稱,第一進大門落在中軸線上,第二進為“敦裕堂”,僅第三、四兩進的二層為藏書之用,樓下分別是讀書處和家祠。建筑均為三楹回式樓房,中有小天井相隔,樓結構為垂檐硬山造,用疊落山墻,江南呼為馬頭墻。下檐施撐拱,雕有精巧的夔龍紋,裝飾顯示了蘇南一帶的建筑風格。
2.藏書形式的符號提取
由于所藏書的品種、年代和類型的不同,其展現出多種藏書形式,比較常見的是書架放置,其次是容器放置。由于書的印刷材質的不同,表現出紙質書、竹簡書、絹帛書,儲藏形式是堆疊、平鋪、卷收,這些形態都可以作為設計靈感的來源。
(三)地域文化的設計體現
1.造型
先從藏書形式與書卷樣式上找靈感,并經過抽象化處理后作為候車亭框架,作拱形框架,圓形的軸承分別化作座椅和垃圾箱,上面有線條裝飾,線條感較強,達到形神共融。同時提取鐵琴銅劍藏書樓的建筑符號元素:分割空間的罩、槅扇、屏門、花窗等建筑結構及建筑裝飾,細化后用作公交候車亭的墻面裝飾,免去了人們“欲賞花窗,須去園林”的麻煩。無論遠看近看,都有不一樣的地域文化特色體現。
2.色彩
建筑的“粉墻黛瓦”和古老書卷的暗黃色可以作為當下公交候車亭的色彩設計的依據,鑒于“粉墻黛瓦”已經被當代設計無數次應用,本次公交候車亭從書卷的紙黃色出發將其與新型材料結合,使其與城市環境相互融合。整體暗黃色簡潔的弧形框架,使得原先造型普通的候車亭立刻變得有趣味起來。
3.材料
在材料選擇上,除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還要考慮鄉土材料的應用,常熟市碧溪街道的公交候車亭運用了鋼結構材料做出卷軸樣式的效果,或是現代材料與技術的疊加讓設計作品既體現地域特色又能夠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四、結語
從整體規劃的角度,分析不同城區的文化特色,提取應用公交候車亭設計的地域文化符號,探討地域文化體現的方法與思路,為常熟公交候車亭特色設計提供設計依據。
通過對常熟城市公交候車亭地域特色設計的探討,提出了如何將地域特色語言與城市文化語言融入到公交候車亭的設計中的方法和思路,希望對我國城市公交候車亭的地域特色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具體總結如下:
1.深挖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搜集并提取地域文化資料;
2.對所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進行設計轉換,轉換為設計語言符號;
3.對地域文化符號進行設計應用。
參考文獻:
[1]段金娟.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設施設計中的應用——以北京為例[J].裝飾,2013,(07).
[2]陳其弟.蘇州藏書樓[J].中國地方志.2010,(08).
[3]孟曉惠,王丹,何琦.城市公交候車亭設計中的地域文化傳承研究——以常熟市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04).
[4]孟曉惠,季嘉龍,徐進.地域性文化符號在景觀設計中的模式研究[J].科教文化,2012,(12).
作者單位:
常熟理工學院藝術與服裝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