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 研究設計是整個研究的施工藍圖和實施計劃,對研究的成功與否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研究設計與研究計劃在研究中所處的位置、目的及內容都有所不同。一項好的研究設計,要有強烈的批判精神與問題意識;研究問題要突出、有層次;文獻綜述要圍繞研究問題評述性地展開。此外,研究設計的側重點應依據研究取向而有所不同。
關鍵詞 研究設計 研究計劃 研究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0.012
Abstract Research design is the construction blueprint of the whole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the success of the stud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position, purpose and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design and research project are different. A good research and design, to have a strong sense of the spirit of criticism and problem awareness; research issues to be prominent, there are levels; literature review to focus on the issue of the review. In addition, the focus of research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different.
Keywords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 plan; research issues
作為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研究設計是研究者在確定研究的問題并完成了一些文獻準備后所必須進行的工作。研究設計是整個研究的施工藍圖和實施計劃,對研究的成功與否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對研究入門者而言,易對 “研究設計”與其相近概念產生混淆。“研究設計”與“研究計劃”就是其中一例;另外,對于“何謂好的研究設計”也沒有明確的認識?;谏鲜霈F象,下文從“研究設計”與“研究計劃”的概念辨析入手,就“何謂好的研究設計”提出一些粗淺見解。
1 “研究設計”與“研究計劃”的概念辨析
研究設計涉及諸如選擇研究的參與者,數據收集的準備等研究過程的各種活動。它是研究的啟動藍圖,而不是研究結果的表述計劃,更不等同于研究數據資料的處理程序。C. M. Charles在《教育研究導論》中提出,在進行研究設計時要完成7項任務,而這7項任務構成了整個研究設計。即:(1)指明研究主題、研究問題、待答問題或假設;(2)簡述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3)確認所需資料及其可能來源;(4)列出研究采取的步驟;(5)詳細說明收集資料的程序和工具;(6)預料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解釋數據;(7)預見到報告這項研究的恰當形式。①這同時意味著一個完整的研究設計大致包括:選擇研究課題;研究研究變量,下操作性定義;提出研究假設;進行文獻檢索;選擇研究對象;擬定研究計劃等內容。②
研究計劃,又稱研究方案,是研究工作進行之初的書面規劃,也是研究設計的產物。對研究入門者而言,研究計劃即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它主要討論準備做什么研究,為什么要做這項研究,以及打算怎么去做這項研究的問題。③研究計劃通常具有一種普遍的形式,從在適當背景下提出問題的部分到為研究提供一個作判斷的結論部分,要具有邏輯一致性。它由問題的確定、文獻綜述、方法和步驟、研究的意義等主要組成部分所構成。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設計與研究計劃至少在以下幾方面存在不同:首先,位置不同,即兩者在教育研究中所處位置不同。研究設計可視為整個研究工作的一個獨立環節,而研究計劃則是研究設計的產物,是對如何進行研究的具體的書面表達;其次,目的不同。研究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整個研究的進展,是教育研究的施工藍圖和實施計劃。而對于研究入門者而言,研究計劃的撰寫目的,是要請老師和專家幫我們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研究價值、這個研究方法有沒有可能奏效、這個論證邏輯有沒有明顯缺陷。④第三,內容不同。研究計劃的主要內容是要按照“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文獻綜述和理論空間”、“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驟”幾個方面展開。其中,“基本論點和研究方法”是重點。⑤
2 一項“好的研究設計”的靈魂
2.1 要有強烈的批判精神與問題意識
強烈的批判、懷疑精神是我們發現問題的前提。臺灣學者楊靜利認為,研究者應具有“所有的研究結論都等著被推翻”的態度。“存疑”和“不確定性”是科學的本質,推翻與被推翻是天天發生的事。⑥
一項好的研究設計,問題意識應貫穿于研究的始終。由于問題通常是散在的、復雜的和流動性的,同時問題又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日趨呈現出一種復雜化、綜合化的趨勢;而教育研究本身具有相對的確定性,所以敏銳的問題意識乃是研究的入口。但問題本身只是話題,并不能成為教育研究的對象。只有經過一種學術及學科的轉換與提升,即在專業性思維的信息加工下,才能將問題由話題轉化為學術研究中的課題。⑦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只有建立在“概念的邏輯”基礎之上的論題(即話題)才是學術研究的對象。⑧
然而,對于教育研究的入門者而言,發現問題,尤其是對真問題的甄別,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至于衡量真問題的標準,目前國內教育學界已有學者對此有明確的表述。但“真問題”是兼具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兩維標準, 還是僅具辯證的客觀性之標準, 目前仍有待于進一步商榷。
2.2 研究問題要突出、有層次
突出的研究問題使讀者能夠輕易地識別研究者此項研究的創新點何在。研究問題要突出,要求我們要盡可能地“小題大作”。黃甫全教授認為,所謂“小題大作”就是深入到教育的某一個方面的某一個因素或某一個點,發現一個具體而特殊的問題域,然后從特殊的角度深入挖掘問題背后的問題……直至觸及實質層面,提出一個有深度的“小問題”,然后全面地加以研究,提出有新意的解決問題的新命題或新觀點,再加以突出重點的、全面的和深入的論述,寫出一篇有重大價值的“大”作品來。 至于問題的“層次”,是指在提出問題時,不僅要對所用的術語進行界定,還需以明確的邏輯來表述。由于問題具有科際性、隱蔽性的特點,發現問題就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
一般來說,研究問題的確定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環節:(1)確定自己的問題域,即明確研究問題的內涵、外延是什么;(2)確定研究的理論視角;(3)并盡可能地縮小研究范圍、明確研究對象,從而理清對象的內在邏輯。通??梢詮膸讉€方面來收縮問題:時間、對象、視角、案例。這意味著對于真正的研究者來言,有了“問題意識”還不夠,還要有發現對“真問題”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能力,挖掘出真正有研究價值的“小問題”。
2.3 文獻綜述要圍繞研究問題評述性地展開
文獻綜述為研究問題提供了一個可理解的、準確的背景知識,必須表明文獻的思想與研究問題之間的連續性。研究入門者在撰寫文獻綜述時,容易出現兩個誤區:一是大量簡單羅列相關資料,導致文獻綜述不是以所研究問題為中心展開;二是對文獻資料“述而不評”,輕易放棄研究批判的權利。
好的文獻綜述,絕不是相關資料的簡單堆砌,更不是與研究問題無關的程式化綜述。如果不考慮文獻綜述與自己的問題之間的相關性,就會出現“論文前后兩張皮”的現象。但實際上,文獻綜述里要包含兩項內容:一是充分的文獻搜集,以了解相關的研究進行到哪里;二是指出現有研究的缺失或不足處,找到自己研究的定位。“充分的文獻搜集,再加上一些批評”, 才稱得上一篇好的文獻綜述。因為研究設計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是互相連接、共為一體的,所以一項好的研究設計,應尋找文獻綜述與研究問題的邏輯銜接點。
總之,文獻綜述要做到“有評有述”,即資料呈現中要有線索、有邏輯、有篩選。另外,因為研究設計關注研究視角及研究方法,文獻綜述要也應包括研究視角及研究方法的綜述。
3 研究設計的側重點應依據研究取向而有所不同
研究設計因研究的內容、目的和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設計一項研究時,應首先分清是質的研究還是量的研究,然后再依據研究取向的不同,確定研究設計的側重點。
相對于質的研究而言,量的研究的研究設計更傾向于結構化和規范性。量的研究的研究設計是為了控制和解釋差異。良好的量的研究設計應具有4個特征,即排除偏見;避免混淆;控制無關變量;檢驗假設時統計的精確性。當然,對于特定的具體研究(如實驗設計、準實驗設計、調查設計)而言,其研究設計應該是明確而具體的。
與量的研究的設計相比,質的研究的研究設計在具體的研究中,其結構化的程度比較低,但更具靈活性。因為質的研究是“研究者依賴型”的研究,它的最大原則是一切都依賴于所收集的資料, 所以被認為是建立在其認識論基礎上的一種綜合的研究方法。其研究設計具有調節的靈活性和余地。一般由工作設計、工作假設、資料收集以及資料分析和解釋四個部分組成。其中,各組成部分結合成一個整體,又是相互重疊的。
當然,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的研究設計,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造成上述差別的主要原因在于——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基于不同的范式。 質的研究所根據的認識論是沒有客觀和可驗證的恒常真理,知識是研究者對某一現象的詮釋。因此,質的研究要界定清楚研究對象,確定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以及研究的視角和詮釋方法。而量的研究取向基本上是要探求客觀的真理,由此,量的研究設計有兩項基本的要求,就是研究要能反映客觀的現實和能夠清楚顯示正誤的準則。
注釋
① C. M. Charles著.教育研究導論[M].張莉莉,張學文,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② 鄭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學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③ 威廉·維爾斯曼著.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袁振國,主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④ 陳玲.怎樣寫開題報告[J].中國研究生,2004(3).
⑤ 朱志勇,鄧猛.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科學化”抑或“本土化”——兼談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J].人大教育學,2006(5).
⑥ 楊靜利.“研究生論文提綱發表會”后的一些感想——跟研究生談學術生活二三事[J].臺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教育社會學通訊,2000.11.15.
⑦ 楊學功.問題研究與學科建設[J].學術研究,2004(9).
⑧ 崔唯航.問題意識、體系精神與學科特性[J].學術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