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真+王為國+劉麗芳+楊紅
摘 要 本文針對目前高校實習現狀,分析了校外實習面臨的困境和原因以及校內實習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措施和新的思路,即以校內條件為基礎,以校外企業為輔的實習模式,把原有的校企合作為主逐步擴大到校與校之間合作、校內各專業合作、各部門合作等多種形式互相補充的實習方式。通過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實習實踐教學, 結果表明,根據專業特色,合理地組織和科學地安排實習過程和內容,挖掘和開發校內實習條件,可以實現校內合作和校校合作,滿足專業實習要求。
關鍵詞 校內實習 過控專業 實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0.01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at domestic college,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ilemma and causes faced for practice carried out-of campus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ed at the practice carried in-campus. So it ha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ome new thinking,they are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in-campus and aided by the extracurricular enterprise , this kind of pattern is multiple forms complementary of practice that are changed from the former form that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to the forms that are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schools, different majors and departments. By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specialty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and scientific arrangement of the internship process and content, m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ampus internship conditions, can achieve cooperation and school cooper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Keywords school practice; Specialty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0 前言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實習是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轉化過程,是理論教學的繼續、深化和檢驗。該環節一般包括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抓好實習的建設和管理,為學生提供更完善、更優化、更有吸引力的實踐環境和條件,是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
二戰以后,發達國家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實習基地,有力地促進了各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對提高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近十年來,我國高等學校也紛紛建立起相應的實習基地,有同產業運作相對應的模擬仿真校內實訓基地,有校企聯合辦學的校外實習基地,這些實習基地的建立,不僅使現代大學的教育職能更加完善豐富,集教學職能、科研職能以及社會服務職能于一體,而且也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創新思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實習基地的建設也在發生著變化,本文以校內實習基地為重點,以機電學院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學生為對象,探索當前如何應對新的改革形勢的挑戰,著力尋找一些靈活有效、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方法和途徑。
1 高校實習現狀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工科院校傳統的實習方式都是在校外實習企業中進行,吃住在生產企業,與工人師傅們同勞動、同生活,少則幾個星期,多則幾個月,學生們深切體會了企業生產、生活情況,若遇上工廠大修,學生們還可深入設備內部了解詳細構造。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許多國有企業實現了公司股份體制改革,計劃經濟時代的實習條件已很難再現了,就校外企業來說,企業為了求生存、圖發展,紛紛把重心轉向各自的生產和經營上,對接受校方實習等服務性的工作逐漸淡化;一些企業有嚴格的企業管理和生產安全規章制度,如嚴禁外來人員進入廠區,如此等等使學生的校外實習條件受到限制,于是許多學校把目光紛紛轉向校內,創建各自的校內實習基地,就目前各校校內實習基地形式來看,主要有:(1)實驗室形式;(2)模擬仿真系統;(3)校辦實習工廠。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大多取得了一定成績和效果,但從長遠來看,仍存在一些不足:
(1)實驗室形式,大多各自為政,沒有有效地加以聯合利用。(2)模擬仿真形式,大多只能提供小型設備實踐要求和簡單演示,大型化的設備及生產線還有待開發;模擬仿真的實踐環境和氛圍還不夠逼真,與實體企業的文化、生產、管理等諸多環節有較大差距。(3)校內實習工廠,大多停留在最基礎的實踐環節如金工實習等方面,而且從全年的運行來看實習工廠有很多閑暇時間,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4)校內實習基地大多處于為本校學生提供實習服務,為外校提供場所、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包括接受企業人員的進修、培訓或旁聽,以達到資源共享的方式還有待挖掘。(5)校內實習基地的實習經費不足等問題。
90年代以前,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恢復高考以后,一批批大學生紛紛培養起來,正好彌補了當時國有企業技術人員的大量空缺,企業敞開大門,求賢若渴,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實踐機會和場所,對大學生來說,這些條件無疑是個難得的機遇,但是同時,也不能不看到,當時的技術條件和技術水平也需要學生們深入現場,實際操作才能理會得清楚和深刻,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提供了更為現代、寬松、便捷的學習環境和渠道,現代技術的了解更加快捷、準確。另外,隨著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們的就業結構也從農業人口為主、工業人口為主向從事信息相關工作為主轉變。因此,雖然校外企業實習條件縮減了,但校內條件和其他條件在變化,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們,努力開發校內資源并進行資源優化組合,具有較大的實際意義。
2 校內實習的改革探究
本文以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以下簡稱過控)專業為對象,針對目前國內高校的校內外實習現狀和困境,立足于校內條件,適時兼顧外部環境,對高校實習環節進行探究,著力尋找既切實可行、又經濟有效,并能應對各種壓力的方法。
2.1 圍繞專業特點、有的放矢
過控專業的專業學位課程,主要有過程流體機械、過程設備設計、過程設備焊接、過程設備控制等?;み^程裝備一般分為化工機器與化工容器兩大類,俗稱動設備與靜設備。化工機器類主要是流體輸送設備,如泵、壓縮機、輸送帶等帶有運動構件的設備,這些設備多是機加工產品,加工精密,內部構造復雜,細小零件多,裝配要求高,但體積一般不大;化工容器類主要是完成介質的分離、儲存、反應、換熱等工藝過程、無傳動構件的罐體設備,這些設備多為焊接產品,制造工序多,容量從幾升到幾百立方不等,類型繁多,很多容器還帶有壓力且裝易燃易爆、有毒介質,有一定的危險性。針對該專業特點,過控專業目前的實踐教學環節也分兩大部分進行,機器類實習和容器類實習。
2.2 合理調整實習時間,分階段進行
一直以來,過控專業或其它工科專業的生產實習或是畢業實習都是一次性(一般為四個星期)完成,而且均安排在大四一學年,生產實習安排在大四上學期開始之前,畢業實習安排在大四下學期開始前,事實上,專業課程的學習一般從大三下學期已經開始。另外,學生到了大三學期,已在學校度過了兩年有余,許多學生開始出現疲乏厭倦的情緒,學習主動性和熱情明顯減低。
為保證實習效果,也為了后續理論課的有效進行,在時間的安排上,我們做了合理調整,將四星期的生產實習分兩個階段,前兩個星期安排在大三下學期開課之前,后兩個星期安排在大四上學期開課之前,前后相差半個理論課學習的學期。
由于專業理論課的學習從大三下學期開始,而且為了及時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重新找回往日的學習狀態,從今年開始,我院的生產實習就按照以上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前兩個星期)安排在校內完成,實習內容為校內機器類拆裝,正好對應專業內容的一大部分。第二階段(后兩個星期)實習主要針對容器類部分,有條件的可安排在校外企業,或校內創造環境開展實習。
如此分階段進行,效果明顯改觀,前兩周校內拆裝實習,由于學生們初次接觸實際化工機器,生動活潑,而且可以動手拆裝,學習熱情開始提升,興趣重新激發,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后續專業理論課的教學課堂,到課率明顯提高,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們樂于學習。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實際操作經驗,又經過半學期的專業理論課的學習,一些同學已能提出比較深刻的專業問題,思維敏銳,實習目的明確,要解決的問題清晰具體,為后兩周的企業現場實習做了充分的準備。
2.3 挖掘和開發校內實習條件,滿足專業實習要求,實現校內合作
2.3.1 校內拆裝實習基地建設
為了應對當前校外的實習壓力,高校應該努力開發校園環境,著力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實習條件,滿足專業實習要求。我院的校內拆裝實習基地建設就是一個成功實踐。
根據化工機器的特點,如:都有運動構件,一般零件多、內部結構復雜,精確裝配而成,但體積較小,可以拆裝,我院特在學校校園內專門建立了一座校內拆裝實習基地。該基地建筑總面積約1000平米,分上下兩層,共有三個區域,拆裝區、貨架區、模型區。圖1為單層平面布置圖。
拆裝區是最主要的區域,上層有8個拆裝工作臺,分別放置不同類型的小型化工機器,如單級離心泵、多級離心泵、濃漿泵、隔膜泵、制冷壓縮機、水環壓縮機等,下層也有8個拆裝操作區,就地分別放置稍大一點的流體機器,如小型空壓機、雙吸水環真空泵、羅茨鼓風機等,這些機器大小適中、重量合適,非常適合學生們拆裝。稍大的設備配有小型葫蘆和叉車,按每個區域安排5人,整個基地可同時接待至少兩個班的學生。貨架區為剖面機器,對拆裝區的主要機器,都提供了與成品完全相同的但已剖開的機器,并涂以明亮的色彩,琳瑯滿目,學生們在拆裝過程中可以對照剖面機器,了解內部零部件裝配情況,正確拆裝。模型區主要是一些特殊機器模型,它們不僅可以運轉,而且可以組成簡單的工藝流程,并有一定的趣味。由于所購置的設備大多是企業換下的報廢機器,價格低廉,但零部件完整,很多還可運轉,性價比較高。拆裝現場主要設備還配有醒目的拆裝步驟、要求、工作原理、使用工具等,對于無法運轉的機器,實習老師隨時攜帶有電腦進行多媒體現場展示。
在拆裝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詳細了解了各種化工機器的內部結構,零部件構成,工作原理,應用范圍及特點,而且也熟悉了各種機器的拆裝過程,學會了各種拆裝工具的使用。為了訓練學生現場測繪及徒手繪圖能力,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拆裝過程中,我們還要求學生邊拆裝邊測繪,并繪制測繪圖,邊拆裝邊思考,找問題查資料,提出一些想法。
校內拆裝實習基地的建立,一方面緩解了校外實習的壓力,另一方面,解決了校外實習中動手機會少的問題,而且生動多樣的實習內容,所拆設備真實可見,且能親自動手體驗,學生們熱情高漲,感受深刻,大大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望,許多學生在實習報告中都談到這點。有些學生抓住機會,很好地利用了拆裝場所進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并在學科競賽中取得好成績。
另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根據過控專業的機器拆裝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幾種繪圖軟件,比如,利用solidworks應用軟件進行設備的組裝、繪制,模擬機器的動態運行過程,與真實設備對照學習。
2.3.2 依托校園的實踐場所開發
大型設備制造,大化工工藝流程的展示只能在校外企業實現,正如上述,目前校外企業實習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這部分的實習只能以見習、參觀為主,具體的動手體驗、勞動實踐環節還需從校園內開發。事實上學校同樣是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部分,提供一些簡單的實際單元操作流程、一些勞動機會還是可行的。
(1)學校的公共設施建設本身就是一個較完整的工程系統,涉及到鍋爐、容器、給排水、管道、土建、安裝等多專業,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相關部門給在校學生提供參觀、學習、甚至見習、操作都是可行的,這種方式在我校部分專業中已有實施,而且該方法可長期進行,由于涉及的專業比較廣泛,相關專業都能參與。
(2)各院系都有配套專業實驗室,學校還有公共實驗室、基礎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也可以有機組合利用起來,形成較為系統的參觀學習與實踐的場所,為全校各專業學生提供共享資源。比如,我院校內拆裝實習基地不僅是過控專業學生的主要實習場所,而且也正在為化工、制藥、材料等相關專業提供實習服務,全年開放,設備利用率高。
(3)校園內建成小型模擬生產車間已成為有條件的學校實際操作的方式,模擬車間要求采用簡捷、無毒、安全的生產線流程,模擬企業實際生產環境,為學生提供較為真實的實習感受。
(4)廢舊設備的改造利用。學校有廢舊設施,校內拆裝實習基地大多也是購進的廢舊設備,這些設備除了可提供拆裝實習外,還可為學生提供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條件。學生可通過對這些廢舊設備的改造進行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我院機械類的學生利用這一平臺進行了數屆機械創新大賽,取得可喜成績。另外也可通過對舊設備的改造使之成為輔助試驗裝置進行適當的對比性試驗。
2.4 利用各校的特點,優勢互補,實現校校合作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點,為應對校外企業實習壓力,各個學校都在努力開發資源,尋找對策,如上所述,在校園內創建實習基地、建立實習車間等等,由于經費及場地所限,每個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根據相同專業或相關專業的特點,為充分發揮各學校潛力,同時也為節省經費,減少基地重復建設,各學校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是可取的,而且這種走出校門、去外校實習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讓學生走向社會、接觸和適應社會,提高自身應變能力的目的。
2.5 網絡教學,資源共享
21世紀是以網絡的全面深入運用為特征的世紀。網絡環境下的教育不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產物,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許多學校有著豐富的網絡資源及現代化的網絡技術條件,充分利用這些條件查找最新的現代化科技和裝備,達到校內各院系之間、校與校之間資源共享與優化。
3 結語
(1)根據專業特點,有的放矢,合理調整和分配實習時間,分階段進行及時扭轉了學生松懈的學習狀態,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重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保障了專業理論課的學習效果。
(2)依托校內環境,努力創造和開發校內實習條件,如建立校內拆裝實習基地、實驗室組合、公共設施利用、廢舊設備改造、模擬車間建設等等即可有效緩解校外實習壓力,又能基本滿足學生實習條件和要求,保障實習效果。
(3)利用各校的特點,優勢互補,實現校校合作,既可節省經費,減少基地重復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又能起到使學生走向社會、接觸和適應社會,提高自身應變能力的目的。
(4)充分利用各學校豐富的網絡資源及現代化的網絡技術條件,查找最新的現代化科技和裝備,達到校內各院系之間、校與校之間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 王利平.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路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6):17-19.
[2] 王群,李落星,柏洪武,龔理專.校內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探討和實踐[J].時代教育,2009(3):141-142.
[3] 曾真,王為國,劉麗芳.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的互補性探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4(11):46-48.
[4] 鄭津洋,董其伍,桑芝富.過程設備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
[5] 匡照忠.化工機器和設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6] 呂強.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0):225-227.
[7] 何哲文.依托教學實踐提升校本教研實效性[J].現代職業教育,2016.3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