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金海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類所掌握的知識,從所呈現的狀態來看,可以分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兩種。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歷史教材的隱性知識,是由于教材篇幅和體例限制,隱藏在教材中,沒有明確說出而意在其中的教學內容。
“歷史核心素養”包含兩個概念,核心素養和歷史素養。鐘啟泉認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借助學校教育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素養和能力。”[1]“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知的關鍵能力和個人修養品質,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現[2]。
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教材(以人教版為例),圖畫、材料多了,文字表述少了,很多知識點都“隱”了起來;加上教材編排重專題,不可避免地帶來內容連貫性不強。因此,挖掘利用隱性知識非常有必要。
高考《考試說明》在“關于知識的考核深度”中指出:“高考命題對于挖掘和分析隱性知識給予應有的重視。”從近幾年的文綜高考和各省高考試題來看,考查“隱性知識”的比例和范圍都超過前幾年的要求。以2016年的江蘇高考題為例,第12題涉及印度支那的概念問題,就屬于隱性知識。
綜上所述,不論從理論還是實際需要來看,隱性知識都是如此重要。但是,作為教材的重要內容的隱性知識,在常態教學中常常被忽視。善于發掘隱性知識,利用隱性知識,對于豐富課堂內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著實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有著重大意義。
結合歷史課堂教學實際,以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第一單元為實例,我發現課文中的一些總結性、表述性的隱性知識內容,教師如果設置有梯度的設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就大大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高歷史素養。而且,如果放到復習課當中應用效果更佳。
1.第一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對于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是這樣表述的:“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取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國后期,儒家思想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結合這段文字,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幾個問題:其他學派主要有哪些?儒家思想與其他學派的思想是什么關系?戰國時期儒學在諸子百家中的地位如何?通過這樣設問,引導學生學習并補充:儒家思想盡管是后世的正統和主流,但在戰國時期只是“百家”之一,絕不是最受歡迎的主流思想。再引出戰國——秦朝——漢朝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思想。通過這樣挖掘,既拓展了知識,使得課文內容平穩過渡,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愉悅討論求索的過程中能力素養得到了提高。
2.第二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于漢代儒學的影響表述為:“此后,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這段表述如果應用在單元復習中,讓學生以表格形式概述儒學發展歷程,并對這段話進行論證,就會起到良好的知識引領和素養提升作用。部分學生對宋明理學和明清進步思想家思想會有種錯覺,感覺儒家思想消失不見了。實際上程朱理學也好,陸王心學也好,甚至明清之際的幾個進步思想家,他們本質上都是儒學家,他們只是不斷融合吸收其他思想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而促進儒學不斷豐富與發展。
3.第三課“宋明理學”,對理學的影響是這樣表述的:“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和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那么理學對中國政治、文化教育和倫理道德都產生了什么影響呢?教材言而不明,但是從考試和歷史素養的養成角度看,這段隱性知識的補充非常必要。
政治上,正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理學體系對規范人心,重振綱紀,強化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教育上,為了傳播理學,宋明重視教育,促進書院教育的勃興。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理學大家都曾參與其中,對文化教育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倫理道德上,中國文化中的注重氣節、品格、立志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民族性格的塑造,都是理學強化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的積極產物。
當然,強調理學積極影響的同時,我們也不回避理學為君主專制服務、強化思想專制、扼殺人性和創造力的消極影響。通過這樣的分析與挖掘,增加課堂容量的同時,對學生的精神追求產生影響。
4.第四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最后一句這樣表述:“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這一段文字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明清之際三大進步思想家是如何對傳統儒學進行批判繼承的?引導學生討論后列表概括:針對“君權神授”,黃宗羲抨擊“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繼承先秦孔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主張;針對道學家空談義理、脫離實際,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思想,并繼承傳統儒學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主張;針對理學的唯心主義思想,王夫之針鋒相對地提出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通過這樣的討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
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表明歷史課程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以教材為載體,對隱性知識大膽發現、巧妙應用,必將有助于學生和教師的共同成長,也必將為課程改革書寫華麗的篇章。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養研究的構圖.中國教育報,2015-4-1.
[2]朱漢國.淺議21世紀以來歷史課程目標的變化.歷史教學,2015(10).
[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