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晶晶
摘 要: 作者結合在幼教之路的成長歷程,以及對國家政策、教育信息的解讀,形成了自己教育的特色—“沒有圍墻”的幼兒教育。
關鍵詞: 圍墻 拓展 翻轉
中國當代幼兒教育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南北方都有自己各自的特點,各省、各園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作為一名工作快20年的省骨干、省保教能手,如何能迎合時代背景,走出一條自己的特色之路,為幼兒提供更好的教育呢?結合我在幼教之路的成長歷程,以及對國家政策、教育信息的解讀,形成了自己教育的特色—“沒有圍墻”的幼兒教育。
一、“1+X”認知拓展課程
兒童社會化包括兩個密不可分的領域,一是社會認知,二是親社會行為。社會認知是個體對他人、自我、社會關系、社會規則等社會客體和社會現象及其關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動。而親社會行為指幫助、安慰、分享、合作、同情等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因此,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開設培養兒童社會認知和親社會行為的課程,以此促進兒童的社會化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幼兒園教育中有關社會認知教育的內容卻顯得模糊不清,甚至相當匱乏。
兒童的社會認知與親社會行為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幼兒個體社會化,但當前幼兒園課程中的社會認知內容較為模糊,甚至相當匱乏。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幼兒園開展社會認知教育應涉及個性品質、社會情感與社會行為等方面,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建構目標與內容逐漸深化與全面的社會認知拓展教育體系,以促進幼兒社會化進程。
結合幼兒認知發展特點,我總結出一套“1+X”認知拓展課程。1為認知教育,X為各種社會性活動。借力于社會資源:開辟園外拓展基地、自然教育基地、人文教育基地、幼小銜接基地、城鄉結對基地、家園網絡基地等社會基地,開展各種社會性拓展活動。
如“文明過馬路、禮讓斑馬線”安全教育活動:
讓孩子們行走在斑馬線上,加深幼兒交通安全意識,讓孩子們受到一次真實的交通安全教育,養成遵守交通秩序的良好行為習慣。通過這個活動,幼兒們知道不能一個人過馬路,要和大人手拉手過馬路。
社會認知的核心體現的是幼兒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包括情緒情感認知能力、他人整體認知、社會關系認知與社會規則認知等。幼兒通過學習獲得內化的行為準則,并用于自主調節社會行為,從而為其將來形成信念與行為品質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社會認知與親社會行為培養的關系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的,社會認知與親社會行為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幼兒個體社會化的成功,為幼兒成長為“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做準備。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基本精神的指導下,“1+X”認知拓展課程很好地把握幼兒社會認知教育的內涵、價值取向及其與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的關系,選擇了適宜的教育內容與方法,促進了幼兒社會化發展,為他們未來成長為社會的合格公民與建設人才做好了奠基工作。
二、讓五大領域活動走出書本,走出幼兒園
五大領域目標大多是在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活動中完成的,如何讓五大領域活動走出書本、走出幼兒園呢?需要我們設計不同領域的社會性活動,讓目標在活動中完成。
三、區域活動大翻轉
1.班級大翻轉
改變原有班級區域設置:思維區、圖書區、積塑區、美工區等,變成以班為單位的區域:語言區、動手區、積塑區等。然后班級在在大區域中劃分各自相應的小區域,但不管怎樣改,區域都要體現領域目標。
2.年齡段大翻轉
同年齡段各班大區域不同,每班小區域更是不同,可進行班級間區域互動,讓各班資源得到更好地利用,讓幼兒體驗不同風情的區域活動。
3.幼兒園大翻轉
在幼兒園中進行小、中、大的區域大翻轉,大帶小,讓幼兒成為真正的主體;增加了混齡教育、差異性教育,提高了生生之間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智能得到了最大開發;教師指導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通過上面三個方面的“翻轉課堂”,形成了“沒有圍墻”的幼兒教育。借力于社會資源,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髓得到了很好的注釋,使家長樹立了正確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特點,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使不同層面的幼兒都能得到提高;讓教育形成幼兒園、家庭、社會的共同合力體;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工作,走進幼兒園,參與幼兒園活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懂得只有家長和幼兒園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參考文獻:
[1]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