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高中語文重視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為了能夠更加完整地展現我國古代思想家的優秀思想,需要對一部分課文進行必要的拓展。本文選擇了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第二章《孟子》文本,對文本進行了拓展,從三個方面展示了孟子的主要思想:性善論、仁政思想、仁政思想和性善論的關系,讓學生從整體上對孟子的思想有所了解。
關鍵詞:高中語文;選修;孟子;拓展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132-01
語文是高中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渠道,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漢語言應用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且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1]高中語文尤其重視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從教材的編寫來看,不僅在必修教材中選擇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獻,而且還專門提供了《先秦諸子選讀》和《中國古代詩歌鑒賞》等選修教材。作為高中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古代漢語的知識,更要巧妙地給中學生傳達我國古代優秀思想家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技巧,要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對過去復雜的思想取舍得當。本文嘗試為高中師生提高《先秦諸子選讀》第二章《孟子》所要拓展的內容。
一、性善論
孟子對于高中學生并不陌生,在初中歷史課本中已經學過孟子被尊稱為“亞圣”,歷史課本中甚至介紹了孟子最重要的思想——性善論。中孟子“性善論”的正面陳述集中在《公孫丑章上》:
孟子曰:“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章上6節》)
這一節論述通過一段“見死不忍不救”的事例,從反面闡明人之所以行仁,其原因一不是因為私人交情;二不是因為名譽;三不是因為自私自利。再從人性之“仁”推及人性“義”、“禮”、“智”,究其根本乃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但是給學生講這些抽象的哲學道理學生不宜理解,要讓學生設身處境聯系自己的真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同情心,那么孟子的性善論就很好理解了。
二、仁政論
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思想也是孟子畢生所追求的宏大理想,《孟子》一書在討論仁政問題上也是使用篇幅最多,討論最為仔細。“王道”這個詞語是舊有的,意思是先王之道,上古圣賢治世之典范,“仁政”是孟子新發明的,意思是推行仁義來治理天下,兩者實際上是名異而實同,[2]因為孟子所謂“仁政”具體地講是法先王以仁政。強調王道是為了區分于當時法家之“霸道”,體現著“德治”與“法治”精神背向,因此王道是仁政的內在精神,仁政是王道的具體表現。在高中語文的必修課《寡人之于國也》中已經學過孟子對仁政的描述,為了方便理解我們直接將那一段內容翻譯為白話文。
孟子說:“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么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么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占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
通過以上引文我們可以知道孟子主張仁政的具體措施包括:避免戰爭、用民以時、井田制、重民生、保民產、與民同樂、定于一、民貴君輕,孟子或者借上古圣賢之世或構想理想之國,對這些思想所能產生的效果做了特別詳盡的描繪,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與此有關的章節在《孟子》中俯首皆是不一一列舉。
更值得肯定的是他還提出了“民意”即“天意”的觀點,對民眾暴動推翻亂世之昏君給予了肯定:
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下章:8》)
這些是孟子思想中的可貴的民主性精華,孟子的民主思想對歷代的批判君主專制的思想家影響很大,成為中國乃至東亞重要的政治資源。[3]
三、仁政與性善的關系
在為學生講述孟子思想的時候不能講“性善論”和“仁政論”分開來講,要注意他們之間的聯系。孟子一生講得最多的問題是“仁政”,甚至在講性善時也是言必稱堯舜,仁政思想與性善論之間的聯系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孟子看來“仁政”和“性善論”是密切相關而不可分離的,仁政來源于統治者的善性: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公孫丑上》)
仁政最后與庶民的善性相適應,因而得到人們的擁護,而暴政、法治都違反人的善性,所以說性善論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人性本善決定了由人推行的政治也必須是善的是符合仁義的。第二,國家是一個放大的人,國家的政治就好比是一個人的“性”,那么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就應該像一個個人呵護自己的“善端”那樣呵護國家政治的“善端”,這善端就是來自于統治者個人的善。孟子用了和牛山比喻類似的比喻: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 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告子章上9》)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來源:http://wenku.baidu.com/link?url=6OmZvF3Rv0mRt0QvMUEdjJHOMGvJKH3HgZpeHNB-Chx_QfN5VB8QvaRMV7qaokhiCI72302HXNEkdJ__yPWhasVYmBlLGnl7J6bTlt7Vsi3
[2]《孟子精讀》,徐洪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132頁.
[3]《中國哲學史》,郭齊勇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頁。
作者簡介:唐永平(1986-),男,漢族,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回民中學高中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