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華
摘 要: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心理和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具有的特殊性及外部環境的多變性,使得他們存在不少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教育和引導尤為重要。“以學生為中心”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教育理念,本文試圖闡述如何以人本主義教育觀引導中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中職學生更好地成長。
關鍵詞: 中職學生 人本主義 教育觀
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與行為學派和精神分析合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勢力。人本主義反對把人看做動物或機器,主張把人看做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強調人的整體性和自主性,關心人的價值與尊嚴,“以人為中心”是該理論的基礎。其中自我實現是人們追求的一種高層次需要,指人發揮自身潛力的需要。當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并表現出來時,人們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人本主義教育觀的作用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發展。
新世紀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具有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較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心理和生理發育的關鍵時期,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具有的特殊性及外部環境的多變性,使得他們存在不少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主要體現:①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對學習不感興趣,很多學生有混日子的思想,厭學現象較為嚴重;②自控能力較差,紀律觀念淡薄;③對家長、老師、學校和社會沒有敬畏之心,不懂得如何感恩;④對外來各種不良誘惑沒有自覺抵制的意識和必要的防范措施;⑤對未來沒有長遠規劃,沒有目標,缺乏信仰,處于青春期的他們顯得非常迷茫。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尤為重要。“以學生為中心”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教育理念。本文試圖闡述如何以人本主義教育觀引導中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中職學生更好地成長。
那么,如何對中職學生進行人本主義教育呢?筆者認為應該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努力做到以下五點:
一、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便是師生心理相互交流的過程。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教育過程,還是學生的心理活動過程與心理發展過程。其中存在多種心理教育因素:興趣、動機教育,情感、意志教育,智力教育,性格、氣質教育等;教師可以把自己的知識與興趣、愛好、情感、意志、性格等聯系在一起,以整體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課堂以情景的感染和體驗、角色扮演、對話、溝通、爭辯、討論、實驗、操作等多種形式,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從而使學生既生動活潑,又自主自律地得到發展。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中傾聽,在課堂中發言,在課堂中思考,甚至參與“思考風暴”。從教師那里得到的不僅有知識信息,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意志信息、性格信息等多種綜合信息。
教學過程不僅是學生的認識過程,還是師生作為完整生命體的交往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個性心理表現和形成過程,就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這樣才能通過課堂教學真正促進學生成長。
二、人本主義教育觀,便是讓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人本主義理論下的教育理念以“完整的人”的發展為最基本原則。不管是教學活動還是課外活動,都應該對學生整個人產生影響,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重視培養和塑造學生各種能力及健康人格。
中職學生所受的挫折相對較多(如升學考試失利,社會、同學,甚至家庭及親戚朋友的譏諷和責罵等),這樣特殊的性格特征,不管是基礎課、實踐課、實驗課,還是實際操作課程,都需要任課教師根據各學科的性質、教材的特點,分階段、有層次地制定目標,使教育序列化。作為教學載體的教材,記錄的不僅僅是文字、符號、公式、定義、定理,還包括各種心理信息。如語文教材的記敘文中刻畫的人物性格,說明文中體現的觀察力、想象力,議論文中滲透的理性的光芒與意志的色彩。即使是自然科學,也在傳遞堅貞不屈的意志信息和執著追求的情感信息。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內在聯系,關鍵在于教師要把握好學習動機和內容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課外活動設置,如軍訓活動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坐、站、行、跑等各種基本內容,更要鍛煉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磨煉其意志,增強其吃苦的毅力。又如家電組課外活動,可使學生掌握電子電路的基本工藝操作和讀圖、組裝、調試、維修、簡單設計等基本技能,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樹立勤奮、務實的實干精神,同時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只有做到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使學生不管參加教學活動還是課外活動,都用心學習、學會學習,才能促進整體素質全面發展。
三、人本主義教育觀,便是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給予他們愛與溫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關注的是人的整體發展,尤其是人的“內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關心他們的方方面面,接受他們的價值觀念。
一項對840名職校學生的調查表明,他們當中從小學到初中從未受到表揚的比例為79.1%,他們曾經被忽略過、被傷害過,他們經歷了無數的失敗,自信心嚴重受挫,甚至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感”,他們看待老師、同學或者家人的眼神甚至是冷淡、冷漠的。
毋庸置疑,人際關系中,“情感”是關鍵點。面對具有以上特點的學生,老師需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表里如一,溫和平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做到“以生為本、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保護隱私”,在無聲與細節處多給學生力所能及的愛與溫暖,如多一些目光的停留與交流,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勵,多一些關心。同時,需要引導學生明白:不論是師生關系、朋友關系、親子關系,都要崇尚尊重、平等、友善和寬容,有充分的理智,適度的情緒和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懂得接受愛、感受愛,同時付出愛,讓情感在良好的人際關系當中流動。
四、人本主義教育觀,便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人本主義主張學生自己評價自己。自我估計表達了一種贊同或不贊同的態度,表明了個人相信自身的能力、重要性、成功性和價值的程度。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確立目標,認識自我。目標的確定必須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能力特征相適應,如果目標確定得不合適,脫離了自身實際,會使人失望、沮喪,產生消極情緒。目標的確定要讓學生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進而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到自己的力量,產生自信心和強烈的不斷進取欲望。
同時,引導學生正視現實,正確認識自我發展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現實的眼光看待社會,客觀評價所處的各方面環境與各種條件,直面成長中的心理行為問題,勇于面對挫折與困難,增強抗挫能力,調整自我,培養自信、自強、自尊的心理品質。
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從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中全面、客觀地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與他人,以愉快的眼光看待學習與生活。學會逆向思維,換位思考,體驗現實的幸福感,悅納自我,健康成長。
五、人本主義教育觀,便是讓學生時刻關注心靈,保持心理健康。
人本主義心理學扭轉了心理學的非人化傾向,研究健康人的需求、情感、理想價值與尊嚴、潛能與創造性、自我實現、高峰體驗等。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一個人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與曲折人生道路的基石。
人本主義教育觀需要讓學生時刻關注心靈,保持愉快開朗的心境。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能及時排除各種心理壓力與心理障礙,如找同學、老師傾訴,如通過運動、聽音樂等宣泄垃圾情緒;要培養良好的個性、統一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熱情但不輕浮,堅韌但不固執,禮貌而不虛偽;具有堅強的意志和誠實正直的品格。
總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具有的特殊性及外部環境的多變性,使得他們的身心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對他們心理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了解學生心理特點,樹立“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的人本主義教育觀,讓教育不僅僅是為未來做準備,讓教育過程本身成為一種生活,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生活,以此促進學生身心和諧、人格健全,做一個有無限潛能,能努力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最終自我實現的人。
參考文獻:
[1]莫雷.教育心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郭念峰.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