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陳文紅+楊國麗
摘 要: 隨著院校教學體制的改革,越來越多的電類課程改變教學重點,由單純的理論教學轉變為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因此,怎樣有效地組織好一堂實驗課程,讓學生真正學習教師所要傳授的知識就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電類實驗課程 組織形式 組織方法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老師首先自己要認識清楚,授課并非機械地、簡單地向學生單純的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建構知識框架的過程。教師并不僅僅作為知識的呈現者,他應該重視每名學生對于各種現象的自我的感悟和理解,及時地傾聽學生的想法,仔細分析這些想法的由來,從而引導學生學習,這樣才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怎樣有效地組織好一堂實驗課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過程:
一、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
1.教學前期資料的準備
由于教師每次的授課任務都完全按照學校設置的課程標準進行授課內容的講解,因此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備課、收集資料并且設計教學環節等。要打造高效的實驗課堂,必須充分利用好這四十五分鐘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準備就顯得非常重要。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既沒有條理性,又是雜亂無章的,那必然是低效的。
2.做好實驗預演工作
在實驗課程中,演示實驗室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演示實驗通常是指在課堂上由教師進行表演和規范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強調容易出錯的環節,并且強調注意事項,以及正確的實驗操作流程。由于實驗現象明顯,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通過教師的實驗演示的啟發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觀察思考,以達到帶著教學目標進行實驗操作的教學目的。
二、實驗課堂的設計環節
1.清點實驗器材
由于每項實驗項目的不同,因此所需要的實驗器材要及時進行更換,清點實驗器材的數量、種類是否齊全,這是順利完成實驗的前提。
2.器材的檢測
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器材直接決定實驗最終結果,因此檢查所用器材顯得尤為重要。通常在實驗實際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容易忽略這個環節,一拿到器材就直接先連接電路,一旦電路出故障,達不到實驗效果,再檢測器材,從而導致實驗操作變慢,完不成本次的實驗內容。
3.實驗原理的分析
實驗原理的分析過程往往是很多學生不喜歡的,因為大多數學生喜歡動手操作而討厭理論的學習。因此在講解的過程時,可以采用以提問的形式進行集體回顧,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便于后期的實驗操作。當然,如果連實驗原理內容都不知道,那后面的實驗驗證是很難進行的。有時候對理論基礎差、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讓他們先進行實驗操作,記錄實測數據,然后根據數據反過來理解實驗原理,這樣可以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4.實驗原理圖的識讀
在電類實驗課程中,原理圖的識讀是學生獨立完成整個實驗的關鍵環節。由于很多學生一看到電路就發暈,很難自己找到電路的連接特點,因此教師在分析時要仔細講解。例如在日光燈電路中,學生要分析清楚各元器件的連接方式,在電動機的連接實驗中,主電路和控制電路的組成及連接方式都是關鍵點。
5.電路故障分析與排除
通常來說,電路的故障一般為元器件的錯誤鏈接、電路短路或短路。檢測的方法一般有動態監測和靜態檢測兩種方式。所謂靜態檢測,其實就是在電路不通電的狀態下,用萬用表測量電路中的電阻值,如果電路是好的則萬用表有電阻值得數據,一旦電路斷路則萬用表無讀數。動態測量的方法則是在電路帶電的狀態下,測量電路中的電壓和電流,從而找出電路的故障點。在這個檢測過程中,首先要確保自己所用器材時好的沒有任何損壞。當然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預先設計好有故障電路,讓學生自己完成檢測,找出故障點,并進行分析講解,然后老師再歸納總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6.數據測量及驗證
這是驗證性實驗教學的必備環節,通過數據的分析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得知識轉化。因此,教師應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實驗教學一般采用驗證性實驗教學設計和探究性實驗設計教學兩種方式。無論哪種方式,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課程目標的統一。另外,還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要提高電類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就不能讓學生單純地模仿和記憶,而要讓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動手實踐、發現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邏輯思維的能力,從而形成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