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龍
摘 要: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也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皖江示范區建設在“十二五”時期如火如荼地開展,成效顯著。作為皖江示范區的核心城市,安徽省會合肥發揮了龍頭作用,其承接產業轉移的先行探索給其他地區提供了經驗和借鑒,對于推動皖江地區健康、跨越式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是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典范。
關鍵詞:承接產業轉移;合肥;創新;經驗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048-03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皖江示范區也進入到縱深發展的新階段,安徽省皖江辦提出推進新一輪皖江示范區建設工作,“確保完成示范區年度建設各項任務,為引領帶動全省轉型發展、建成長江經濟帶新支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1]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于2010年啟動,“十二五”時期穩步推進,成效顯著。
一、承接產業轉移成果展示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這是安徽省第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區域性發展規劃,是安徽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戰略機遇,有利于皖江地區發揮比較優勢,打造區域主導產業,加速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增強安徽綜合經濟實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皖江人民積極抓住這黃金發展機遇,結合地域實情,探索出一條科學承接、創新承接產業轉移的路子,示范區經濟實力得到明顯增強,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數據顯示,“示范區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拉動全省經濟年增長近10個百分點,使安徽增速躍居中部第一位。”[2]“2015年,皖江示范區生產總值達到14 639.3億元,增長9.6%;引進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到位資金5 891.5億元,增長14.3%;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95.3億美元,增長12.3%,大大超過2010年皖江城市帶獲批時確立的目標。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6 825.4億元,占整個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76.5%。”[3]
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省會合肥發揮了龍頭作用,在五年大發展期間,率先啟動,科學承接、創新承接、綠色承接,成績斐然,經濟水平飛速提升,成為皖江示范區最具活力增長極的城市,在拉動示范區經濟增長中作用舉足輕重,據2016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合肥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千億臺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是“十一五”末的2.5倍。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合肥的家電、裝備制造業等傳統優勢產業加速轉型升級,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嶄露頭角,光伏、新能源、機器人技術初露鋒芒。巢湖市劃歸合肥后,第五大淡水湖巢湖變成合肥“內湖”,使合肥總面積超過武漢、南京,2015年末,合肥常住人口接近800萬,未來有望成為千萬人口級別特大城市。合肥城鎮化率大幅提高,核心城市功能突出,作為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的建設速度加快,4E級樞紐干線新橋國際機場通航,高鐵特等站合肥南站正式運營,城市軌道交通雛形初現,地鐵1號、2號、3號線開工建設,未來地鐵線路將會覆蓋全城。
二、合肥承接產業轉移的意義
科學承接產業轉移,有利于發揮地方比較優勢,引導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推動地方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合肥引領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再加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戰略規劃、政策雙重發力,疊加效應明顯,趕上合肥“十二五”建設,發展機遇對合肥難能可貴。合肥在承接產業轉移中處于龍頭地位,其承接經驗對其他地區起到示范、支撐作用,若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區域帶頭作用,將直接推動示范區整體、有效地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皖江地區健康、跨越式發展。
“十二五”期間,合肥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立足自身優勢,大膽創新機制,合理布局,堅持科學承接與自主創新發展并重,優勢產業、新興產業齊頭并進。科學評定,努力找準承接點,提升承接能力,完善產業鏈條,打造配套產業,培育產業集群,構建承接產業轉移核心區域。合肥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的經驗值得研究總結,幫助我們更進一步探索創新承接模式。
三、合肥承接產業轉移中的經驗思考
1.提前布局、承接優勢明顯,戰略部署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皖江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布局較早。20世紀90年代,浦東開放,安徽省委、省政府順勢提出了“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的戰略決策,皖江地區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為加速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省委、省政府于2005年提出“東向戰略”,積極參與長三角經濟合作。皖江地區大膽創新,攻堅克難,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平臺初步成形。
合肥成為承接產業轉移先頭兵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合肥是安徽政治、經濟中心,產業基礎良好、承接空間大,距離長三角交通便捷。2010年3月,合肥正式成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會員,與長三角區域合作的新格局打開,諸多明顯優勢使合肥成為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合肥科研基礎雄厚,是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是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中國第一臺窗式空調、第一臺微型電子計算機都是在合肥誕生。為更好地運用政策,合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的總體戰略部署,積極優化區域資源配置,促成合肥核的形成,打造合肥經濟圈。合肥市“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為重點,重點打造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家用電器產業,以建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4]2012年合肥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落戶新站區,這個“區中園”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重點發展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園區堅持可持續發展,大力促進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投資環境,夯實承接平臺、增強承載力。在皖江示范區發展政策指導下,高鐵線路布局優先合肥,為暢通承接產業轉移中資源、人員的流動渠道,合肥加大公路、水運、港口、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主動與長三角“大交通走廊”無縫對接。為擴大對外開放,開展交流合作,對重點項目、外來技術給予資金補助;為夯實承接平臺,對獲批的各類產業基地、創新園區給予專項建設基金。合肥市政府規定:“對市外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來合肥市落戶、投資的,給予其固定資產實際投資額10%、最高500萬元的獎勵。來合肥市落戶的企業將研發總部遷入合肥市,研發總部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 000萬元的部分,給予投資額20%、最高1 000萬元的資助,專項用于研發總部建設。”[5]
承接產業轉移要有成效就得有好項目落戶。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發展第一要務要靠招商引資第一要事來保證”,全力打造“政策洼地”與“服務高地”,努力使合肥成為“投資寶地”。對核心項目,從洽談引進到開工建設、投產達效等各環節強化服務保障機制,營造高品質的服務環境。在重點項目引進中,資金往往是難題,合肥創新投融資方法解決困難。比如,對京東方六代線項目,采取模擬產業基金的方式,帶動社會投資參與[6]。為推進項目盡快落地投產,幫助代建廠房,給予補貼,在審批環節給予“綠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務。201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創新性做出省市共建安徽合肥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戰略部署,省市共建公共資源交易綜合平臺在全國尚屬首次,“合肥模式”引發關注。合肥投資環境升級,承接能力增強,區域性市場初顯。
3.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增強產業配套支撐、培育新興產業集群。合肥找準自身定位,結合自身優勢承接產業轉移,把優勢產業做強做大。隨著承接產業轉移,合肥家電、裝備制造業飛速發展,其中家電銷量全國領先,合肥被美譽為“家電之都”。同時,合肥積極引導企業壯大特色產業,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增強產業配套支撐,促進產業集中布局。在京東方TFT-LCD六代線項目的引進上,合肥政府充分考慮了項目自身的成熟穩定性,以及產品的市場需求和地區傳統優勢。京東方入駐后,吸引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企業前來,開啟了合肥承接產業轉移的序幕,隨后一大批電子巨頭、光伏“大佬”接連落戶合肥,形成產業的集聚效應,成為合肥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承接產業轉移如果只集中低端產業鏈的承接,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與成熟的創新體系,那么是不利于地區長遠發展的。合肥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是高端產業,定位是高起點承接,合肥正快馬加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集群,突出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以“創新、轉型、升級”為戰略思路,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合肥的新能源、太陽能光伏、機器人、智能語音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4.承接與創新并重,壯大科研力量,提升職業教育水平。合肥市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努力把“制造”轉變為“創造”,不斷激勵創新,把承接產業轉移與激勵自主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有機結合起來,持續壯大科研力量,促使產學研相結合,推動企業和高校人才雙向流動,以企業為創新主體,提高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決策話語權,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研發占比,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承接產業轉移就是人才聚集、資本聚集、技術聚集的過程,需要積極引資引技引智,合肥現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211高校,擁有中科院物質研究院、多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同時,合肥未來將繼續推進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新型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努力籌建國際水平的綜合型國家科學中心。
為適應示范區產業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示范區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合肥市接連出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0—2015年)》以及《皖江城市帶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及中職教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明確了職業教育的創新舉措,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加快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全方位深層次校企合作。
四、合肥承接產業轉移未來展望
2016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正式印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有8個城市被納入規劃中,合肥被定位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之一。
隨著合肥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合肥戰略地位被進一步提升,發展勢頭強勁,“合肥速度”全國矚目。展望未來,多項重點政策覆蓋,有利于合肥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實現全方位、寬領域對內對外開放,有利于合肥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合肥積極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城市名片,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入“十三五”建設時期,合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加快轉型升級,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推進體制、機制等全方面創新,鎖定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創新承接、高端承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能級,促進區域協調聯動,在凸顯自身特色基礎上進一步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安徽省皖江辦.關于印發2016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Z].2016-07-15.
[2] 丁海中,周禹,王開玉.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報告(2014年)[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 尹永光.皖江城市帶成安徽發展新引擎探因[N].長江商報,2016-03-21.
[4] 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修訂)[Z].2012-12-04.
[5] 合肥市人民政府.合肥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合肥市推進自主創新若干政策(試行)的通知[Z].2013-08-01.
[6] 夏毓平,夏元榮.中心城市經濟轉型發展路徑選擇[N].安徽日報,2011-09-18.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