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辰
摘 要:較之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參與度高、成本低、操作方便,因而廣受青睞,成為當前發展速度最快的金融模式。但與此同時,由于互聯網金融仍是一個“新生事物”,相應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監管手段也相對單一和落后,因此互聯網金融運行中的法律風險較為復雜。在此背景下,積極研究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表現及成因,并采取全面、有效的風險防范、控制對策勢在必行。鑒于此,對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情況進行分析,并就其監管和防控提出相應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194-03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其產品類型、運營模式不斷創新,且交易規模呈現幾何增長態勢。如今,互聯網金融已經滲透到和各行各業以及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它為廣大群眾帶來了便利、快捷、透明度較高的金融服務,但同時也因其穩定性差、征信體系不健全、監管措施不到位等因素而為互聯網金融參與者帶來了種種風險。無論是“e租寶”跑路事件、萬鈞財富詐騙事件,還是“里外貸”平臺融資自用事件,凡此種種,均使得人們逐漸認識到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法律風險。對這些法律風險進行仔細思考,以利于從業者認識風險、控制風險,才是當下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常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
一般而言,法律風險主要分為刑事法律風險、民事法律風險和行政法律風險三大類。本文根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特點將互聯網金融風險分為六大類。
1.商業信息泄露法律風險。為了得到投資人的信賴,讓投資人更加全面的了解借款人,P2P網貸平臺會將優質借款人的姓名、電話、公司住址、家庭住址等詳細的個人信息發布到互聯網上,供投資人查閱、刪選。對網貸平臺來說,優質借款人是其最核心的商業信息,將其發布在互聯網上,有可能增加商業信息泄露風險。P2P網貸平臺要發布吸引投資人目光的借貸信息,通常情況下要提供借款人公司的詳細信息,從而導致借款人的商業信息被潛在競爭者獲取。
2.隱私被侵犯的法律風險。這主要是指侵犯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和投資人的商業信息或者隱私。例如2013年,出現了支付寶的轉賬支付結果頁面被某搜索網站抓取,導致其姓名、家庭住址、聯系方式以及交易金額等相關信息泄露。這一事件出現后,支付寶積極配合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支付寶對相關頁面進行了嚴密的安全保護,一般情況下不會被搜索引擎抓取,而出現這一現象很有可能是用戶自己將付款結果分享到社交平臺或者公共區域,從而被搜索引擎抓取。支付寶的這一解釋并沒有完全消除網友的疑問,部分網友仍認為其存在安全風險。2014年,美國眾籌網站KICKSTRAER被黑客攻擊,造成很多用戶隱私信息外泄。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提高金融交易率,勢必要收集更詳細的個人資料,確保借款人真實性,從而導致個人隱私得不到保護,外泄現象頻頻發生。針對這一現象,我國《刑法修正案(七)》和《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以及2014年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多項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保護公民隱私權?;ヂ摼W金融平臺未能妥善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導致個人隱私外泄,很可能會受到相應法律法規的懲罰。
3.借貸主體間的法律風險。這一風險主要是指借貸利息過高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服務平臺“網貸之家”在2013年針對95家網貸平臺進行統計,其中三十多家網貸平臺的年化收益超出24%。事實上,我國《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意見》中明確指出民間借貸的利率各地區可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自行制定,可以高于銀行利率,但不能超過同類銀行貸款利率的四倍,一般是在24%左右。一旦超出這一限度,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護。由此可見,高利率的網貸約定具有不合法性,很可能存在兌現困難的風險。
4.“寶寶”類互聯網直銷基金的法律風險?;ヂ摼W經濟最典型的行銷手段是刺激網民眼球,博得網民關注?;ヂ摼W金融開始之后,很多機構的銷售模式都打著法律擦邊球。例如百度推出的“百發”基金,其承諾標語為零風險。而這不符合我國現行的法律中規定的基金銷售不能承諾零風險,打安全可靠標語;不得承諾風險收益。
5.網絡虛擬貨幣的法律風險。網絡虛擬貨幣形式多樣,例如比特幣、萊特幣、元寶幣等。其中,比特幣由一個名叫中本聰的人在2009年提出的,并在互聯網上發行。所謂的比特幣,是基于互聯網金融產生的數字貨幣,采用的點對點傳輸方式,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它不同于傳統貨幣或者Q幣,Q幣雖然也是一種虛擬貨幣,但其是真實貨幣的虛擬化和延伸,通常在一定的網站內流通,流通領域有限。但是比特幣不同,它不依賴于任何一個貨幣機構或者網站,是由一定的算法產生。比特幣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并記錄所有交易行為,其流通的安全性是通過密碼學的設計保障的。這種互聯網虛擬貨幣的主要特征是匿名、跨境流通,這導致交易過程難以追蹤,監管部門監管困難,成為不法分子的洗錢利器,違法國家法律法規。除此之外,在一個國家金融動蕩時期,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交易可能會導致一國貨幣貶值,擾亂金融秩序,危害國家利益?!度嗣駧殴芾項l例》明確規定,在我國比特幣不是法定貨幣。2013年,央行針對比特發布的《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提出,比特幣作為虛擬財產的性質模糊,其是否與普通財產一同受到法律的保護存在疑問。政策的不確定性給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帶去極大風險。2013年以來,央行針對比特幣發布數個法令,使得比特幣的市價如過山車般波動。此外,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交易平臺本身也存在很大漏洞和風險,例如香港比特幣交易平臺GBL捐錢跑路事件。
6.非法集資的法律風險。如,網貸平臺通過互聯網金融為母公司融資。事實上,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網貸平臺在沒經過監管結果批準的情況下吸收資金屬于非法集資。此外,還有包括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法律風險,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不能提供監管部門批準的吸收資金的資格;(2)利用互聯網媒體公開融資項目;(3)承諾高額回報;(4)吸收資金的對象不特定。另外,還包括集資詐騙風險,例如,福翔創投上線三天集資百萬后跑路,元一創投上線一天集資30萬跑路,2014年旺旺跑路事件,以及2013年的比特幣交易平臺集資3 000多萬后跑路,種種集資跑路現象,嚴重影響了互聯網給借貸信譽,使群眾談之色變。
二、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的應對思路
上述法律風險的存在,原因無外乎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管法律、行業和企業自律不足等,因此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的應對應策略應當是系統性的,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建立互聯網金融業務許可證制度。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模式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主體眾多、政出多門,比如人民銀行對第三方支付業務的監管,證監會實施對第三方證券基金銷售業務的監管。根據銀行對第三方的資金存管制度,銀監會又要對銀行進行監管。在此種監管模式下,在跨市場交易中,孰為監管主體仍然不明確,因此而導致監管盲區,影響了互聯網金融的實際監管效率。為了提升監管效率,應充分調動各相關機構的監管資源,促進不同機構之間的協調合作,進而使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開展得到更全面、更有力的監管。對此,監管部門可制定互聯網金融業務許可證制度,包括第三方支付許可證制度、中間業務許可證制度、基金網絡銷售許可證制度等等,進而保證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企業的專業資質、業務開展資格。同時,可模仿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機制建立互聯網金融業務信息披露機制,從而使消費者的知情權得到維護,并使互聯網金融業務在社會監督環境下開展。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鼓勵互聯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應制定彈性的準入門檻,就目前情況而言,可首先向資金實力雄厚、專業化水平較高、知名度較高的互聯網企業頒發互聯網金融業務許可證,待互聯網金融市場逐步成熟,監管體系趨于完善后再逐步降低準入門檻。
2.建立互聯網金融企業征信體系。為最大限度地規避信用問題帶來的法律風險,應建立并不斷健全互聯網金融企業征信體系,對此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征信制度。目前我國征信業發展較為緩慢,但隨著《征信業管理條例》的發布和實施,征信業開啟了新的里程碑,在此基礎上盡快確立以政府主導、市場為輔的發展模式,建立分工明確、相互合作的征信管理組織體系,是提升優化互聯網金融市場環境的有效途徑。其次,推進專業化征信機構的建立和發展?;ヂ摼W金融業務的創新和發展,對個人、企業信用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積極建立專業化的征信機構,對于提升征信管理效率和規范互聯網金融業務運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專業化征信機構審批和建立過程中,應將保證信用信息完整性和客觀性作為首要準則。
3.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的形成。目前,受技術水平、市場因素、監管體系的限制,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運行仍然相對無序化、混亂化,而互聯網金融中法律風險的規避和防范不僅要依靠法律的規制和國家的監管,也需要有效的行業自律做支撐。對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政府應引導成立行業自律組織。2014年3月,我國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它作為我國第一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機構,在互聯網金融業務監管和法律風險防范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們應積極建立更高級別、更大效力的行業自律組織。其次,應盡快形成互聯網金融行業準則。在行業自律組織的引導下,在互聯網金融機構相互溝通和協商的基礎上制定符合行業健康發展需求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準則,并制定相應行業發展計劃,以實現行業共識,鞭策互聯網金融機構自覺依法、依規經營。再次,應引入相互監督機制,引導互聯網金融業務開展機構之間相互監督,并對不法行為進行舉報和追究,同時建立互聯網金融機構信用體系,對不法、違規行為進行記錄備案,進而達到提升互聯網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自律能力的目的。
4.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針對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建設現狀,認為該體系的完善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盡快建成多層次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對此,第一步是盡快出臺一些部門規章、準則,以彌補現有法律監管的不足,第二步是根據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發展,及時廢止或調整不再適用的法律法規;第三步是盡快規范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資格、形式、規模風險預警和防控措施,并出臺專門法律,最終形成全方位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其次,要強化對互聯網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權益保護制度。強化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中投資者、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不僅能夠更好地避免互聯網金融活動中的糾紛、侵權事件的發生,更能敦促互聯網金融業務運營者強化自律和自我管理。對此應盡快制定互聯網金融參與主體權益保護辦法,明確規定互聯網金融的信息披露范圍、參與主體的個人信息保護內容等,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互聯網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投訴受理渠道,調解金融糾紛,構建相對完善的參與主體的保護體系。
三、總結
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但其互聯網金融運行中的種種法律風險也應得到我們的正視,如若不久的將來,法律、行政及相關監管部門能夠對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做出積極的應對和有效的規避,那么互聯網金融將因兼顧了效率和安全而得到更大規模的普及和更健康的發展?;诖?,為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權益,為了更好地維護互聯網金融秩序,應至少從強化業務許可證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企業征信制度、完善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與自律準則,以及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等方面做起,盡可能地規避和防范互聯網金融的法律風險,以更快、更好地營造金融資產公正價格形成、信息有效傳遞和金融風險有效分散與共擔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謝清河.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49).
[2] 張勁松.網絡金融風險管理與監管策略研究[J].金融經濟,2005,(2).
[3] 湯皋.規范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的思考[J].金融會計,2013,(12).
[4] 李真.互聯網金融:內生性風險與法律監管邏輯[J].海南金融,2014,(4).
[5] 王周偉.風險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6] 曹紅輝,李漢.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藍皮書(2011年)[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7] 芮曉武,劉烈宏.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3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8] 羅明雄,唐穎,劉勇.互聯網金融[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李春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