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慧君+吳小靜
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義務教育公平的前提與基礎,是教育公平的基礎,是社會公平的延伸。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為文獻檢索平臺,先以主題包含“義務教育”并含“資源配置”為條件在“中國知網”進行高級檢索,對2010—2015年所有已發表的文獻進行采集,共析出1 036條結果。為了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筆者選用期刊中的“社會科學II輯”這一類目,有910篇,再剔除與主題不相關文獻、重復文獻、會議綜述等,以最終獲得的790篇文獻為樣本進行統計分析。
一、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的統計分析
以研究成果、研究層次、來源數據庫、研究方法、指標選取和理論基礎上對六年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相關問題進行統計分析。
六年來研究總量較多,2010年有112篇,2011年有145篇,2012年有134篇,2013年有136篇,2014年有163篇,2015年有100篇,變化數量不大但整體上成穩定上升趨勢,說明該問題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在研究層次上可看出,基礎研究和政策性研究處于重要地位,約占了64%。隨著研究逐步推進,采用了新穎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調查法,結合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效率理論、地理學的空間聚集理論來推進研究進展。來源數據庫具體的文獻數量為:學位論文354篇,期刊278篇,報紙文章32篇,會議論文集26篇,其中學位論文占了51%,居于首要位置。
在研究方法上,79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占論文總量的10%。其中,2010年13篇,2011年17篇,2012年14篇,2013年6篇,2014年19篇,2015年10篇。可以看出,關于定量研究的方法在逐步增多,可以分為以下幾類:DEA數據包絡分析方法、SPSS統計軟件分析方法、GMM估計技術、SWOT分析法、RDD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面板數據分析。定性研究方法可分為:檔案研究法、文獻回顧法和文獻研究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深度訪談法以及參與觀察法、田野考察法。
確定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指標主要包括兩類,體現政府職責的均衡指標和體現教育發展水平的均衡發展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對指標權重進行設定,并運用基尼系數、變異系數、加權變異系數、修正加權變異系數測度單項指標或總水平指標的差異,進而對這些指標進行基尼系數、平均值、極差、極差率、標準差、變異系數等差異指標的計算。
以教育學的教育公平理論、教育機會均等理論、教育均等化發展的階段理論,行政學的公共產品理論、資源分配理論,人力資源理論、羅爾斯的正義論及財政學的財政分權理論為理論支撐,多學科角度分析城鄉之間、城際之間、校際之間義務教育資源需要均衡配置的原因以及辦法。
二、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的研究分析
(一)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內涵研究
從研究區域、對象及主體不同視角切入,對其內涵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在研究區域上著手:側重于以省際、校際面板數據之間的實證差異來考察省份之間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重在以小的區域,比如某一縣城、一個特殊的區域如少數民族地區為研究對象來說明大的問題。研究對象上著手:側重于以特殊兒童作為研究對象,以農民工隨遷子女或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在研究主體上著手:側重于從教育資源財政、師資力量的不均衡、教育資源使用效率、某一學科義務教育資源不均如體育,教育公平與資源配置均等化,擇校現象,義務教育發展均衡性測評進行研究。
(二)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表現研究
據文獻主要表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同群體間教育機會的不平等。比如,擇校問題嚴重、重要師資力量從農村流向城市、在貧困地區教育經費更加缺乏、教學設施比較陳舊、教育管理水平低等,熊芬(2014)、李慧(2015)重在研究擇校問題。其中,研究者們重點強調了在各種教育資源中,教師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資源配置不平等,主要表現在教師資源結構不均衡、教師資源質量失衡、科際失衡等方面。
(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研究
經過歸納可分為三類原因:經濟原因即由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引起的投資機制不完善及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問題;觀念原因即效率優先的價值取向、城市中心的教育觀念、精英主義教育觀等因素;政策原因即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沒有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和經費分配方面的不合理,包括國家宏觀教育政策、義務教育財政管理體制、義務教育政策及發展策略以及義務教育教師待遇;制度原因即城鄉二元體制、現行教育投資體制和不完善的教師人事制度。
(四)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均衡的重要性研究
可歸納為:對教育自身來說,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最直接體現,關系到每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對社會來說,義務教育公平是底線公平,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內的反映,只有實現義務教育在城鄉與各地區均衡發展,才能維護社會穩定;對國家來說,義務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其發展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是發揮中國人力資源優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五)解決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對策研究
1.明確政府責任。張朝強(2010)、王慶(2011)、楊挺(2011)、羅小潔(2014)、翁士洪(2015)等認為,義務教育資金來源可以從政府得來,也可以由市場運行中提供,但政府都要擔負起義務教育供給主體的監督之職,不僅要監管市場提供義務教育的合法有效性,還要監督自身提供義務教育的方式是否有效。政府應在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建立科學高效的集團教育管理結構;完善教育經費投入與分配機制,建立教育集團經費保障與監督機制[1];轉變教育集團資源配置理念,適度向薄弱學校傾斜;完善教育集團中校際教師交流與培訓機制,以優化農村教師資源為重;特色立校,探索教育集團內均衡配置校際間優秀生源的有效途徑。
2.均衡財政資源。顏毓娉(2011)、何晶(2014)、孫(2014)等研究者認為,財力資源均衡是物質保障,義務教育財政政策是有效緩解義務教育資源非均衡配置的重要手段。對此,需要在針對義務教育發展的財政政策的總體思路上應特別的注重“傾向性”原則,即要保證貧困地區、弱勢群體公平地接受義務教育,縮小城鄉義務教育間的差距,加大義務教育財政投入力度,健全義務教育財政分權體制,完善財政政策實施環境;完善財政預算政策,促進預算經費的合理配置;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促進城鄉資源公平配置;制定財政激勵政策,促進人力資源在城鄉合理流動[2],規范義務教育財政轉移制度及其他資金、制度等相關保障政策。
3.均衡教師資源。孫廣騫(2012)、陳忱(2014)、劉福滿(2014)、劉彥伯等研究者認為,人力資源均衡是關鍵,應把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放在工作的首位,應高度重視教師資源的均衡發展,把師資配置的均衡化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中。同時,還要強化各級政府的投資責任,解決學校的差異性,強化教師培訓,健全督導、獎懲和問責機制等,構建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加大農村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城鄉同級教師同工同酬,并對農村教師發放額外補貼,合理配置教師編制標準,適當向農村傾斜,實施中小學校長及教師交流制度,均衡各學校師資力量,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教師培訓制度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師資力量的均衡發展。
4.堅持原則。成云(2010)、楊忠(2011)、王善邁(2013)等研究者認為,再分配義務教育資源時應堅持原則:以人為本原則、供求均衡原則、公平與效率原則、弱勢補償原則。這幾個原則是我國義務教育政策的重要價值訴求,要求國家應當將社會經濟的發展成果惠及全民,使每一位公民在平等地享有就學機會,同時政府應當對處于不利環境中的學生進行有差別的補償,最終實現義務教育的公平發展。
綜合學者們的觀點,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國家應該在堅持教育公平及弱勢補償原則的基礎上厘清各級政府的責任,加強監督及問責機制,同時要加大弱勢地區的財政補給力度。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對此我們必須推進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向均衡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代方娟.重慶名校集團化辦學現狀及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13.
[2] 何晶.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財政政策選擇[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責任編輯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