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當前“供給側改革”成為經濟熱詞,旅游業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產業、動力產業和優勢產業。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旅游業逆勢上揚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擴大內需新的增長點,然而旅游供給與游客需求多樣化之間存在結構性依然存在,例如:旅游多頭監管與缺失并存、高層次景區少且同質化嚴重、文化體驗旅游資源少、旅游業智慧化程度較低、旅游商品創新性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旅游公共服務產品缺失等。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關鍵在于強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旅游供需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旅游業供給側改革需要結合時代特點,剖析新時代賦予旅游業改革新機遇和帶來的新挑戰,明確改革方向才能挖掘和引領旅游市場需求,并在國家供給側改革中更好地履行新使命。我國旅游業供給側改革要充分認識到,當前我們處于高速時代、互聯網+時代、旅游+時代、散客時代、雙創時代,旅游面臨黃金發展機遇期。
在高速時代航空、高鐵、城際鐵路的普及使“快旅行”成為可能,但如何實現“慢游覽、樂休閑”需要旅游目的地在交通銜接、旅游集散、空間優化、區域協調、目的地建設等方面做出改革。在互聯網+時代,物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在旅游領域的創新應用使旅游業向信息化、智慧化發展,但旅游供給體系與自助化、大眾旅游、定制化高端旅游供需的有效結合,需要旅游目的地在旅游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再造、發展空間拓展、產業價值提升等方面有大作為,并強化旅游景區、酒店、鄉村、城市等旅游業態的智慧化建設。在旅游+時代體現旅游產業高度開放性、需求導向性和綜合效應性,實現旅游與農業、工業、文化、醫療、城建、養生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使旅游業成為擴內需、穩增長、增就業、減貧困、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在散客時代,自駕游、自助游、自由行、自主游群體成為旅游消費的主力軍,無景點旅游成為新常態,這就需要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旅居營地建設、智慧目的地打造、全域旅游開發等方面做出努力,構建多維全域的旅游供給體系。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時代對旅游企業的創新能力要求更高,旅游目的地需要通過匯聚創新要素、改革創新體制,在旅游裝備制造、旅游產品研發等方面激活創新能量,通過提質增效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引領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拓展旅游改革新格局,理應引領中國旅游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供給側改革來適應需求側升級是解決旅游業結構性矛盾的根本之策。
(作者簡介:程金龍,男,漢族,河南西峽縣人,河南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入選國家旅游局旅游業青年計劃專家,中原經濟區智慧旅游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開發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