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輝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第三小學
?
讓學生敢說、樂說、會說的教學探索
宋立輝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第三小學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必須注重加強學生的說話能力的訓練,使他們掌握說話這一人們賴以交際和溝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本文主要闡述在課堂說話訓練中注意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積極的口語交際環境,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勵學生敢于說話;適時創設豐富多彩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說話的欲望,使學生樂于說話;積極引導學生把話說完整、說具體、說得有感情,使學生會說話。
鼓勵 創境 引導
有人說,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即生活,生活即課堂。我認為,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與生活確實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界限。因為,“一方面,生活既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另一方面,課堂教學又不等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它高于生活,超越生活,是指向學生個體未來的可能的一種生活。”對于學生來說,說話能力培養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般從“敢于說”到“樂于說”,再到“會說”,逐步提高說話的能力。
別看平時學生們聚在一起,嘰嘰喳喳說個不完,可是,真要讓他們圍繞一個主題表達自己的看法,交流各自的思想,他們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擔心自己說話不當、舉止失措而當眾出丑,害怕一旦說錯話就被同學嗤笑,這些問題成為不少學生說話中的心理障礙。幫助學生克服這中心理障礙,樹立說話的自信心,保護說話的自尊心,鼓勵他們敢于說話,非常重要。
1.課堂口語交際應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上,教師要認識并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個性特長、思維與說話方式。要讓全體學生有這樣的信心:課堂是我們自己的課堂,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能夠說好話,能夠提高自己的說話能力和水平。教師還要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有著無限的發展潛力,要理解他們在口語交際中存在的不足,少批評,多表揚,把“相信人人能成功地口語交際”的期望傳達給每一個學生,使學生堅信:“說話我能行!”
“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語文課堂上,學生說話時,教師應該是學生真誠的聽眾,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式的交流。
2.課堂中營造積極、輕松、合作的氛圍。
一個學生在說話時,要求其他學生學會傾聽,同學在說話時出現結結巴巴、詞不達意,甚至說錯話時,不嘲笑,不挖苦,避免學生形成說話時的膽怯心理,而要予以及時的補充和善意的幫助,積極配合,讓說話的學生能夠輕松、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語文課堂教學的聽說訓練中,鼓勵學生敢于說話,鼓勵學生學會合作,讓和諧與合作的春風吹拂每個學生的心田。
心理學家指出:人在輕松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單元才會形成興奮中,思維才會敏捷;而大腦壓抑的時候,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就會受到抑制。而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最關鍵的是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說話訓練提供材料,使學生有話可說,樂于說。
1.媒體情境。
科學實驗證明,人類獲取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把學生置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讓兒童看到事物、聽到發音、說出名稱。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播放兒童喜歡的兒歌、喜歡聽的故事等,加深兒童對所接觸信息的印象與儲存。例如,春游后,上看圖說話《春天在哪里》這一課時,先給學生播放精心編制的課件——“美麗的春天”,即學生春游時找春天的情景,創設直觀場景,為學生說話提供素材。“你找到春天了嗎”?“你找到的春天是怎樣的?”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進行說話:“我找到了春天,春天是柳枝上的嫩芽。”“我找到了春天,春天是淺綠淺綠的小草。”“春天是溫暖的太陽。”“春天是孩子們的笑臉。”……以景助說,讓同學們樂此不疲。
2.實例情境。
“三八”婦女節到了,我要求學生:在婦女節這一天,把自己在家里為媽媽、奶奶等服務的事記下來,準備在課堂上進行說話。課堂上,因為是有準備的,加上做的又是平時不多做的好事,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開了,說的積極性高,內容也充實。
3.表演情境。
低年級學生喜愛童話,更喜愛表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表演情境,深受學生的歡迎。因此,老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多想辦法,創設情景,讓學生扮演一定角色體驗語言,誘發他們的創造力。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路》時,在學生朗讀成誦的基礎上,分角色演一演課文。首先分三人小組自行排演,分別扮演鴨先生、兔姑娘和鹿先生。然后推薦幾組進行匯報表演。通過小組排演、匯報表演,不但提高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讓學生樂于“說”,也為學生展示說話能力提供了平臺,更為理解課文“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主題和培養合作精神創造了條件。
4.圖畫情境。
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不僅具有基于表象的思維(即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而且也具有基于詞語概念的邏輯思維。當然,在小學低年級段這種邏輯思維還是比較低級的,因些,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想象,再聯系生活實際,才會使學生的思維條理清楚,語言順理成章,有理有據,也是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有效途徑。如教學《玲玲的畫》一課,要體會玲玲想出辦法把壞事變成好事后的“滿意”心情,就要先讓學生感悟到畫上小花狗的畫為作品平添了幾分家的溫馨。我便抓住這一訓練點(出示課件:畫上小狗后的畫),讓學生當評委,評價一下這幅畫。這樣既為學生提供了一次說話的機會,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這可說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愛的洗禮,字字句句表達出了學生的真情實感,同學們在說話訓練中受到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懂得了“奉獻”的真正含義。
學生敢于說,是培養說話能力的前提;學生樂于說,是提高說話能力的基礎;會說,才是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目的所在。“能說會道”是一種本領,是一種說話能力。有句話叫“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借這句話用在說話訓練上,說的是學生在說話時,不要喋喋不休,信口胡扯,而是要學生在不同語境下能運用說話技巧,顯示的是聽說能力。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把話說具體、說完整、說得有感情。
1.說得完整。
比如,讀《秋游景山》這篇短文時,學生觀察圖畫,從直觀上了解了“西、南、東”幾個表示方位的詞語。為了讓學生聯系實際進一步認識這幾個詞語,我便鼓勵學生練習說話:“學校的北面是——南面是——西面是——東面是——”。這樣,既降低了學習難度,又能訓練學生順利地把幾個方面說完整。課文中的句子不僅規范,而且簡潔優美,讓學生模仿一些優美的句子進行說話練習,也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
2.說得具體。
比如,教學《有趣的游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自己做過哪些游戲,接著重點指導學生看插圖,認真細致地觀察每一個小朋友做游戲時的動作、表情,結合自己做這些游戲時的情形、感覺,想想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可以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個小朋友;然后每個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說其中的一個游戲,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補充情節,最后再由小組推選代表把一個最有趣的游戲講給全班同學聽。我根據學生說話的情況,指導學生把話說準確、說具體、說完整。通過這樣訓練,學生都能說出內容具體、情節完整的一段文字,如有位同學說:活動課上,老師和幾個小朋友玩“貼鼻子”的游戲,老師事先在黑板上畫了個貓臉,就是少了個鼻子,讓同學們貼上鼻子。游戲開始了,眼睛上蒙著布條的同學右手拿著“鼻子”,左手不停地在胸前劃來劃去,小心翼翼地向黑板走去,當左手“砰”地一聲碰到黑板的時候,他就用右手拿“鼻子”在黑板上貼起來。他覺得貼好了,就停了停,準備摘下布條時,同學們都“轟”地笑了起來,他趕緊把“鼻子”移了移。這次摘下布條,發現“鼻子”還是貼歪了,貼到貓的額頭上去了。同學們可樂壞了,個個都笑得東倒西歪。這個游戲真有趣!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的說話能力得到了提高。
3.說得有感情。
我們知道: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老師會要求學生運用一些朗讀技巧,如注意語音的強弱,節奏的快慢,語調語氣的變化,并帶有豐富的感情色彩。這些,同樣也是對學生說話的最基本的要求。《美麗的小路》這篇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形象生動,讀起來親切自然。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把握好朗讀基調,把描寫鴨先生、兔姑娘和鹿先生的語言作為重點指導。如:“啊,多美的/小路啊!”“呀,美麗的小路/怎么/不見了?”“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麗的小路/找回來!”學生細細體會后,認為要讀出兔姑娘和鹿先生的贊美、鴨先生的驚訝和決心。掌握了朗讀技巧,能夠有感情地讀了,在練習分角色表演時,學生不僅能模仿課文中的句子說話,而且還能模仿朗讀時的語氣說話。通過反復練習,學生不僅說得正確流利,而且還培養了語感。
綜上所述,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要經歷“敢于說→樂于說→會說”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以“敢于說”為前提,以“樂于說”為基礎,才能多說話,說好話,真正達到“會說”,真正提高自身語文能力,才能在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日常交際中,從容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