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英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民強小學
?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趙林英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民強小學
本文作者從四個方面簡要論述了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怎樣的課堂?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教學已經有15年了,我經常想作為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怎樣的語文課堂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刻的認識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一個語文老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學習?教師要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成長的時光。
其次,尊重學生需要,注重激發興趣。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學習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他們渴求的目光。他們太想了解銀河、了解宇宙了!
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呢?”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再是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于課文、作者、情境之中。“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在課堂中,學生應該處在主導地位,不應該只是一個傾聽者。教師在課堂中應該提倡孩子們合作學習,給孩子們一個交流的課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合理劃分學習小組,創設情境,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對話中學習,在交流中增長知識和才能。
首先要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是一種給予,更多的是學生一種體驗、探究和創造。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
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有一次,我在教學一組形近字“鳥”和“烏”,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孩子,這兩個字一直都是教學難點,我讓孩子們自己思考,居然一個孩子竟這樣解釋,“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們都看不到它的眼睛了。真是非常奇妙的解釋但也幫助他很好的區分這兩個字,有時候不得不說孩子們太有才了。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巴張得大大的(形象說明口字旁),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想水喝,而想水喝就要有水,所以是三點水旁。
其次要注重實踐,感悟語言。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石灰吟》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再次是要在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看街上的廣告牌識字,把今天發生的趣事講給家長聽……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我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桂林山水》描寫的是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風景、大好山河,孩子們從而產生向往,贊美之情,自然,孩子也從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感,自己也產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系自己,感悟生活,感悟創造。
語文課堂是“情感地帶”,讓語文課堂成為激蕩、抒發學生情感的海洋吧!只要我們在語文課堂上充滿激情地去實施教學,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就能被喚醒,學生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不斷進取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