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恩鳳
天津市新華中等職業學校
?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發展職業教育的影響
何恩鳳
天津市新華中等職業學校
本文從中華傳統文化對職業影響的角度闡述職業教育和文化的關系,同時也概述如何運用文化的力量和熏陶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實現職業教育全方位育人和多功能育人的作用。
傳統文化;職業教育;相互關系
在職業教育的語文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中華傳統文化長期影響著我們的職業教育,因此,中國式的職業教育具有中國文化背景和特色。
1.對職業道德培養的積極影響。道德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有以下幾個方面對現代職業道德的培養和豐富有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傳統道德文化中崇尚的敬業、樂業、勤業和精業的意識:這些道德意識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礎,也應該是今天職業道德體系的思想基礎;傳統道德文化中強調的誠實守信的意識: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美德,以誠相待,講究信譽,這是我們從事任何職業都應具備的道德意識;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義利兼顧,以義制利的意識:職業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不能不講利,但是職業人員在取利的同時,又必須受到道德的制約,不能“見利忘義”。
2.對培養學生發展潛力和完善人格的積極作用。傳統文化是古人思想感情、社會生活、人生體驗的縮影,無論社會怎樣進步、科學如何發達,人生的哲理亙古不變。人生的處境也不外乎順境、逆境、絕境,天時、地利、人和種種條件變化,都會造成事業的挫折和失敗,古人和今人都在不停探尋一種有意義的人生。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這些遭逆境而不百折不撓、最終成功、名傳千古的人物,正是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可以作為學生人格培養的典型事例。比如我國北宋文學家蘇軾一生逆境卻獨創豪放詞派,歷盡坎坷卻笑對人生,保持了做人的氣節,形成了淡泊超逸的人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表現了一個士大夫身處逆境時疏放與灑脫的人生境界與哲理人生。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因性格剛直觸及李陵事件,遭遇宮刑之辱,但卻以頑強的意志堅持完成《史記》的創作,等等。
1.人才觀方面。兩千多年來我國社會注重培養人的人文道德精神和社會倫理規范,即孔子所說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成才后通過進入政治領域作官來實現儒家的“王道”理想,所以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即“士”階層,大都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子,即孔子說的“學而優則仕”。官本位思想成為社會正統思想,社會階層按貴賤不同劃分為士、農、工、商,工商業者處在社會底層。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價值取向主要是求得功名,以改變個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而不是賦予學習者以謀生和發展的技能手段。在這種觀念下,我國歷來就沒有培養勞動者的教育觀念,不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把科舉取士做為目的,視技術、技能為“雕蟲小技”,而職業技能的傳授僅存在于民間,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承著。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教育的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如火如荼發展起來。但是,延綿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直到今天,這種傳統文化的慣性對人們仍有很大影響。例如我國教育領域長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片面強調高學歷,而輕視職業技術教育的狀況;擇業上,人們迷戀于官場、官商,官辦事業單位等等,都說明了這一點。
2.知識觀方面。我國歷來有“重道輕器”的文化傳統。即注重人文道德的研究,輕視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重視對基本原理(形而上)的研究,忽視對具體事物(形而下)的研究;技術與技能更是被視為不能登大雅之堂。孔子就曾明確提出:“君子不器”。這種傳統知識觀的影響一直延伸到現在,在高等教育領域里更是如此。長期以來,從考生和家長這方面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還沒有占據應有的位置,報考的大都是低分數考生,錄取的考生中非第一志愿的考生占相當高的比例,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顯而易見。
中華傳統文化以及佛家的思想觀念,我認為如果能將這些精髓有效的結合在自己的管理中,將不僅能夠教會學生生存的技能,更多的將是教會他們做人、做事的原則。很多人都知道,不僅是在職業院校,而且是在高等教育學校中學生逃課、上課不聽講現象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我在第一次給班上學生開班會的時候就向他們提出了一個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了讓他們深刻體會到這個道理,我事先和其他學生約好,在請某個同學上臺自我介紹的時候,其他的同學一半假裝趴著睡覺,一半的人假裝相互聊天,等這位同學在臺上自我介紹完后,請他將自己的感受。因為這個時期的學生比較逆反,老師和家長的話他們不一定聽,有時還反而認為是你啰嗦,但是他們卻相信他們的同伴,所以通過學生自己講自己的感受,可以讓他們對此有一個認識。
當然我們的教育不是說說這么簡單,否則我們古人也不會說“言傳不如身教”了。我在以后的日常管理中非常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因為按照心理學的分析,現在這些學生還處在模仿的階段,而且他們會選擇離自己比較近的人來模仿,如果我作為其班主任或任課老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的話,只會給自己的管理帶來麻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做到“言而有信”,只有這樣,他們才會信服你,才會在與你不斷地溝通交流中知道什么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而作為一個學生或者未來的員工,他們又該如何去做。
通過傳統文化的熏陶,學校教育的配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讓他們在工作后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進取心,并主動鉆研所從事行業的專業知識,爭取與時代發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