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玲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五中學
?
活用歷史教材,無聲勝有聲
李月玲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五中學
要真正地提高課堂的效率,一線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規律對教材進行科學處理,以真正實現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實現歷史學科教育教學功能。為此,筆者就初中歷史教材重組做一探究以拋磚引玉。
1.前后順序的改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是啟發學生思考積極性的教學技巧。學生的認知規律都是由已知到未知,從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應該符合這一規律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因此筆者在備課和教學環節中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知識來完成對新的教科書內容的掌握。
2.教學內容的增減。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常規課堂教學過程中思維變化的一般規律為:在課堂教學開始的10分鐘內,學生的思維逐漸集中;中間的20分鐘,思維處于最佳的活動狀態;隨后,思維的集中程度逐漸下降,接受知識的能力也隨之下降。正因為如此,對教材的內容,我們有時要做到重點突出,及時把握好學生學習最高效的時段,甚至可以放棄次要部分,讓學生自習完成;有時則需要教師補充課外知識。
增:例如八年級上冊第2課《最可愛的人》中講到我國出兵朝鮮的原因,筆者就增加了背景介紹:朝鮮半島在蘇聯和美國操縱下分裂為對立的兩個國家,因此發生內戰其實也是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對立的結果。這個增加不僅不會使課程進度受影響,而且還能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國際背景。再有,在講到我國志愿軍連續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三八線”這一部分,如果能適當用動態地圖補充介紹戰役的具體進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感受到我國志愿軍的作戰英勇,還可以更好的進行下一綱目介紹戰斗英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作用。
減:又如七年級下冊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中,課文內容中分為三部分,前兩部分大篇幅的介紹蒙古和元朝的建立,由于牽扯內容多且需要詳加解釋的知識點也多,因此本課中最精華的時間必須要抓緊進行這一重點內容的講述。這樣一來本課最后一部分“民族融合的發展”就只能用余下學生注意力開始松懈的時間來簡單介紹,筆者認為與其采用這樣效率不高的處理方式,還不如把它作為學生回家自習內容,下一節課用一個問題來考查學生的自學情況。這樣處理后不僅前兩部分的教學更能有張有弛,課堂效率也同時提高了。
3.教科書的合并與分離。教科書的編排有時是按年代來進行記錄,但同類的問題如果我們能放在一起講述,對學生理解記憶都是有好處的。因此筆者主張對教科書進行根據主題合并與分離處理。例如八年級下冊第9課為《改革開放》,第10課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中第10課的內容偏理論化,主要通過幾次會議來總結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一理論在中國指導地位的確定。如果在講述時加入第9課的“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這一目,即可以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經濟特區的事例和成就來對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指導意義進行論證,也可以更好的讓學生了解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中解決特區姓“資”姓“社”問題,即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第9課余下兩個綱目一個講農村改革一個講城市改革,能更好的自成一個主題,更好的有利于學生理解。
1.教科書與活動結合促進理解。如七年級下冊《歷史圖配文—話說<清明上河圖>》是要求學生從為《清明上河圖》的配文來加深對宋代社會情況的了解,培養學生從歷史繪畫作品中尋找歷史信息的能力,發揮同學們的歷史思維想象能力。筆者認為本活動課重新設置后,可以對第10課《經濟衷心的南移》和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兩課的教學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通過提前布置學生準備該活動課作業一圖配文,并且告知學生可以在第10課,第11課的課文中找到答案,促使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工作,有助于提高這兩課的教學效率,再布置學生將其完成較好的圖配文,以小組的形式集體參與表演和演講,考驗學生對兩課的理解情況。在這樣的過程中,同學們一是可以在愉悅的心理下進行學習,二是為了更好的完成活動課,就會主動學習課本的相關內容,三是可以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口頭表達能力、表演能力,也能鍛煉歷史思維能力。
2.根據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策劃活動。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也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培養的能力,在教材處理中設置小活動來提高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效率。如七年級下冊《中外的交往和沖突》這一課中,主要是通過鄭和下西洋來體現中外的友好交往,作為本課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學完后能了解鄭和遠航的盛況,體現了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本課還要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民族英雄戚繼光,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這么多的要求,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設計活動來實現,例如鄭和下西洋就采用“模擬歷史”讓學生回到過去,扮演明朝宮廷首腦,排演歷史劇“鄭和下西洋之決策會議”和“史家研討會”兩個項目中的辯論討論。第一個“決策會議”活動可以讓學生自主了解鄭和下西洋的相關歷史知識,達到了解史實,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第二個“史家研討會”可以讓同學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設想自己是歷史學家,對此事進行利弊的辯論,指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的分析歷史事件能力,并完成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在這兩個活動中同學們可以在活動中鍛煉并提高自己的歷史分析思維能力,教師在教材處理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