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春
河北省館陶縣沿村聯合小學
?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實現主體性的途徑與策略
劉向春
河北省館陶縣沿村聯合小學
我們面對的小學生是處于生長發展過程中的兒童,他們的主體意識、主動作用于客體的能力都相對于成人較弱,應該說是一個發展中的主體,待進一步開發的主體,學生的主體性是需要培養、提高和引導的,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是我們教師的責任。因此我們把啟動人最本質的屬性——主體性作為我們落實素質教育于課堂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著力點,在英語課教學這一主渠道,促學生主體性發展。
1.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把學生看作是簡單的認知體,要把他們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讓他們懂得教師只是他們的疏導者和助學者。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從被動地接受中走出來,把自身當作認識的對象。
經調查研究發現影響外語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是:動機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它占14%。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使其在主觀上產生動力,要讓每位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I”也是“me”,教師要幫助學生強化“I”的主體意識,幫助“I”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提出適當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動學習,以發展學生的自主性。
2.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
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愉悅、寬松、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是學生學習情緒的主導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情緒飽滿,對上課充滿信心,帶著輕松自信的情緒走進課堂,以良好的情緒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充滿信心,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多看學生優點,當學生出現發音、拼讀等錯誤,當學生由于膽小、害羞而不敢開口,當學生根據自已的理解錯用語句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諒解和適度的寬容,不要嫌他們“不聰明”、“耽誤時間”,不要怪他們不能如教師所愿。而要引導他們、鼓勵他們,使他們在自己的學習中,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加信心,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布魯納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際上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要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是促其主體性發展的基礎條件。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可從采用多種教法入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創設情景教學法,利用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形象地、有層次地將所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傳統教學媒體(如語言、教材、板書、實物、掛圖、模型等)與現代教學媒體(如電視、錄相、錄音、計算機等)相結合,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能摸的讓他們摸,充分發揮多種器官的作用,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中滿懷激情地學習,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另外,要想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還要讓學生感受到學會的樂趣,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小環節,多臺階;多變化,勤鼓勵”。即,將每個教學環節化解為幾個小環節,且做到易精易小,每個小環節都緊扣教學內容,且做到環環相扣,層層接近,為學生搭好學會的臺階,感受會學的樂趣。同時教學環節的處理易多變化,做到教法的多樣化,使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教師鼓勵性的語言會讓學生充滿自信,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真正成其為主體活動。
3.精心設計主體活動。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通過活動表現的。活動是更新教學觀念,開創英語教學新局面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活動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是通過學生參與的主體活動實現的,因此要精心設計主體活動。
組織活動要了解主體、客體、環境等方面的情況。主體情況指學生的認知水平、英語基礎;客體情況指英語特征、教學的目的和內容;環境指英語輸入和輸出的外部條件。精心設計主體活動就是要根據階段性教學要求,把主體、客體、環境等方面情況聯系起來,并尋找出三者間相互作用的最佳聯結點,使學生能夠參與,樂于參與并在參與中得到聽說讀寫方面的有效訓練。
按照英語課堂教學的一般程序,活動可分為:a.呈現活動;b.練習活動;c.交際活動。每一類英語活動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動是可以交叉進行的。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時要考慮以下幾點:
(1)呈現活動的設計要以舊帶新,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創造情景,呈現新的教學內容,要力求生動形象,使學生處于積極狀態。
(2)練習活動的設計要多層面,要考慮不同程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可能性,要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練習活動。無論在學習內容還是在參與形式上,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一個機會可鍛煉,可自我展示。
(3)交際活動要從頭抓起,從培養交際意識到交際能力要循序漸進,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活動、生生活動,使交際活動在模擬的或課堂教學本身真實的環境中展開。
主體性是主體在主客體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本質屬性,馬克思說:“主體性是人的最本質屬性”。教育中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指導下,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能動性,很多專家以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來概括主體性,其中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動性側重于主體能力,表現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參與,創造性是人的能動性、獨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體性發展的最高表現。現代社會的開放、發展要求重視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到主體,使其具有主體性是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