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網絡“轉載”立法評述及完善

2016-12-13 08:25:50余筱蘭周俊強
電子知識產權 2016年4期

文/余筱蘭 周俊強

我國網絡“轉載”立法評述及完善

文/余筱蘭 周俊強

中國網民通過網絡媒體獲取資訊的現象已經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程度,導致網絡轉載糾紛案件猛增。對網絡轉載侵權行為的規制成為重要的法律課題。本文從分析和評述網絡轉載立法入手,結合實踐中的諸多問題進行理論反思,最后提出完善立法的幾點思考,建議立法中應增加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制度,并對網絡轉載侵權行為的規制提出了看法,為規范我國網絡轉載的混亂現象提供借鑒。

網絡轉載;法定許可;授權許可;作品;著作權

網絡自身的諸多特點,如信息量大、更新快、閱讀成本低等,使得網絡媒體擁有龐大的讀者市場。網絡轉載成風帶來侵權糾紛案件猛增。原告多為原創作品合法持有人的傳統媒體,被告多為擁有數量驚人的受眾對象的網絡媒體,如“《新京報》訴TOM網站”案(2006)1參見成功、蘇永通:《新京報訴TOM.COM案背后傳媒格局》,載《南方周末》,2006年12月21日。,“《廣州日報》訴今日頭條”(2014)2參見http://tech.ifeng.com/internet/special/jrttqq/detail_2014_06/07/36707837_0.shtml,2016年4月11日訪問。等。傳統媒體早年為了擴大自身知名度,無償授權其作品給網媒轉載的行為如今已經產生了無法控制的不利后果,“……由傳統紙媒體放飛內容風箏的那根斷了的繩子,則成了有可能勒死自身的無情繩索。”3吳昊:《轉型中的網絡轉載與紙媒維權》,載《新聞戰線》2015年第9期,第88頁。紙媒用自己的作品喂養壯大了網絡媒體,卻發現自己成了自己的掘墓人。面對網媒,紙媒充滿了無奈,既怨恨其把讀者市場這塊大蛋糕幾乎瓜分殆盡,又無法拒絕網媒背后的巨大網民市場,所以只有忍受,收取低廉的網絡轉載費用,任由網絡媒體幾乎不費吹飛之力肆意轉載由紙媒嘔心瀝血創作完成的作品。我們在享受網絡媒體帶來的海量資訊時,卻往往忽略了思考這些問題:網絡媒體用低廉的成本獲取浩瀚如海的新聞,其合法性在哪?將紙媒作品轉載到互聯網上、將他人在網絡上發表的作品轉載到自己的網站上等等網絡轉載行為有無法律保護依據?關于轉載的立法,我國已經有了一個發展歷程,但是,似乎法律并沒有根治混亂的網絡轉載現象。本文從對我國轉載相關立法分析入手,從其立法背景進行剖析和評述,進而上升到理論層面,為網絡轉載的立法完善尋找理論依據,最后提出針對現行有關網絡轉載的立法完善的幾點思考。

一、立法及評述

(一)立法分析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是2010年2月通過、于2010年4月1日實施的。關于“轉載”的規定體現在第33條第2款4該法條規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但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該條規定的是紙質媒體報刊之間轉載已經發表的作品的法定許可情形5“法定許可”是我國著作權法上的一種制度,其核心含義是使用他人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允許,但應支付報酬。。從內容上可以看出,此法條沒有規定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之間的轉載情形,這就使得網絡媒體在轉載紙質媒體作品時無法可依。關于網絡媒體與紙質媒體之間的轉載的法律規定,在我國《著作權法》上沒有規定,但在部門規章與司法解釋中有體現。2000年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網絡著作權解釋”)承認了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作品轉載以及網絡媒體之間轉載的合法性6在該解釋的第3條規定:“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絡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上載該作品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的委托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網站予以轉載、摘編并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注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但網站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范圍的,應當認定為侵權。”。由于2000年我國實行的《著作權法》是1996年修訂的,該法中沒有關于網絡傳播的規定。2001年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了配合《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的相關規定,我國《著作權法》自1991年實施后第一次修訂。考慮到網絡傳播問題,在此次修訂中,增加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但關于網絡轉載,依然沒有規定,轉載的法定許可依然限于紙質媒體之間。所以,此時關于網絡轉載,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網絡著作權解釋”與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的規定是矛盾的。2006年5月公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條的規定實際上是對2000年“網絡著作權解釋”中網絡轉載的否定7該條規定:“權利人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受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保護。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將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應當取得權利人許可,并支付報酬。”,它要求網絡傳播遵照“許可+報酬”的模式。為了立法一致,2006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刪除了“網絡著作權解釋”中的網絡轉載法定許可的規定。網絡轉載行為十分猖獗,引起了國家版權局的高度重視。在2015年4月17日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規定了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作品的轉載、網絡媒體之間的轉載均不適用《著作權法》第33條第2款的規定,換言之,網絡轉載應當遵循“許可+報酬”模式,先獲得著作權人許可,然后向其支付報酬。8參見余筱蘭:《微信平臺作品著作權的保護》,載《安徽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年第3期。

(二)評述

新中國著作權相關立法中關于“轉載”的規定,從紙質媒體之間的轉載到承認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的轉載到否定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轉載的法定許可,截至到目前為止,網絡轉載的法定許可依然沒有合法性,而是遵循“許可+報酬”模式。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網絡著作權解釋”承認了網絡轉載的法定許可,2006年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沒有規定網絡轉載的法定許可,2015年的《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直接否定了網絡轉載的法定許可,現行《著作權法》對“轉載”的法定許可規定只限于紙質媒體。由此看出,現行立法中沒有關于網絡轉載的法定許可。從下圖表中可以清晰地反映這一立法現象。

立法 網絡轉載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網絡著作權解釋” 法定許可2001年《著作權法》修正案 無2006年《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 授權許可為原則、合理使用為例外2010年《著作權法》修正案 無2015年《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 授權許可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國現行立法關于網絡轉載的規定存在矛盾。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網絡著作權解釋”采納的是法定許可模式,肯定網絡轉載不需要經過著作權人同意亦不需要支付報酬。在兩次《著作權法》修正案中均沒有關于網絡轉載的規定。2006年《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條實際上是采納了授權型網絡轉載模式,在第6條規定了八種合理使用型的網絡轉載,在符合該條情形的前提下,通過網絡提供他人作品,不需要經著作權人許可也不需要支付報酬。在2015年《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中明確規定網絡轉載應當經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不可以直接引用《著作權法》第33條第2款的規定這實際上是授權型網絡轉載。

法律之所以有上表中的立法變動,是和時代背景分不開的。我國網絡興起不過二三十年,在網絡興起之初,紙質媒體為了擴大知名度,均樂意無常地將其作品讓渡給網絡媒體轉載。9參見董天策、蘆錦霞:《報業如何應對網絡媒體的挑戰》,載《新聞實踐》2006年第6期,第21-22頁。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才有了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網絡著作權解釋”中允許網絡轉載不需經過著作權人同意,只需支付報酬的規定。但是網絡媒體由于其便捷性及成本低廉,迅速占據了讀者市場,導致紙質媒體面臨生存危機,加之網絡轉載行為十分猖獗,嚴重損害了著作權人的利益,所以才有了后續立法中否定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合法性的規定。這種立法的初衷是為了維護著作權人的利益。然而,這種規定是否科學呢?著作權立法應遵循一個理論原則,即在維護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尋求平衡。當今的世界是網絡時代的世界,當今的中國是網絡時代的中國,如果用立法的方式限制網絡轉載,與互聯網的公共服務價值相違背。“信息網絡對知識的傳播價值應該高于作品權利的保護價值”。10同注釋8。在相關立法中增加類似“除非著作權人明確表示不予將其作品,包括已經發表的作品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在網絡環境下傳播,互聯網、自媒體均可以轉載或摘編作品,但應表明出處,并支付報酬。”11同注釋8。之規定。

二、理論反思

(一)網絡“轉載”行為是否屬于復制行為?

網絡轉載,是指網絡媒體對紙質媒體作品的轉載或網絡媒體之間的轉載。從我國立法上可以看出,網絡轉載分為法定許可型與授權許可型兩種。法定許可型網絡轉載是指不需要經過著作權人許可只需要支付報酬而轉載其作品的行為,這種制度在我國立法上只短暫地存在過,即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網絡著作權解釋”中的相關規定。授權許可型網絡轉載是指必須經過著作權人允許并向其支付報酬的網絡轉載行為。這是我國現行制度中的規定,具體體現在2015年《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中。要判斷哪種網絡轉載立法模式更科學,應從理論上找到依據。網絡轉載的法律屬性是什么?網絡轉載是否屬于復制行為?

我國著作權法上的復制權,是指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權利。12吳漢東:《知識產權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59-60頁。定義中沒有規定網絡轉載方式。從紙質媒體到網絡媒體的轉載實際上是作品的電子化過程。雖然作品的電子化沒有被列入“復制權”的定義,但定義中“等”字意猶未盡,為定義范圍擴大提供了可能。紙質媒體作品到網絡媒體上傳播,是作品的電子化過程,實際上是網絡轉載行為。網絡轉載是紙質媒體上的作品能夠在網絡環境下傳播的必要方式。我國《著作權法》雖然沒有規定網絡轉載為復制行為,但卻規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網絡轉載是信息網絡傳播的一種方式。信息網絡傳播包括將紙質媒體作品上傳到網絡環境下的傳播,這是復制行為,也是網絡轉載行為。此外,根據《伯爾尼公約》第9條,網絡環境下的復制權,包括將受保護的作品以電子化形式存儲在電子媒介上。將作品以電子化形式存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將紙質媒體上的作品轉化為電子形式存在電子媒介上;一是將電子媒介上的作品存儲到另一電子媒介上。兩層含義實際上是網絡轉載包含的兩層意思。可見,《伯爾尼公約》第9條肯定了網絡環境下的復制權包括網絡轉載行為。故網絡轉載行為是復制行為,在國際公約中是有法律依據的。

(二)著作權法上的復制權能否控制網絡轉載行為?

網絡轉載是網絡復制行為,網絡“復制”行為包括將紙媒作品上傳到網絡,這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內容,是紙媒到網絡媒體的作品轉載;同時,網絡“復制”行為也包括網絡媒體之間轉載。但由于信息網絡傳播權和我國《著作權法》上的復制權不能完全等同,就產生了受控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網絡轉載行為在得不到《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保護時,能否尋求《著作權法》復制權控制的思考。

將紙媒作品電子化,上傳到網絡媒體,是網絡轉載行為,也是復制行為,但是這種復制行為不同于我國《著作權法》上復制權控制的復制。復制權與網絡信息傳播權存在較大差異。因為網絡轉載的復制行為會“導致作品在遠程服務器的硬盤中形成永久復制件”。13參見王遷:《網絡環境中版權直接侵權的認定》,載《東方法學》2009年第2期,第17-18頁。但這種復制行為不是我國《著作權法》上的復制權控制的復制行為,這是信息網絡傳播權控制的復制行為。《著作權法》上的復制權控制的復制行為是一次性的復制,是動態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控制的復制行為包括網絡轉載行為,產生的是靜態的持續性效果,通過網絡轉載,受眾能夠持續性地獲得作品,這是導致復制權與信息網絡傳播權存在差異的根本所在。《著作權法》上的復制權控制的復制是一次性行為,如果認為網絡轉載受其控制,那么網站未經許可上載作品侵犯著作權人利益時,因為其復制行為已經結束,侵權行為也已結束,被侵權人無法律依據來起訴侵權行為,請求“停止侵權”。但信息網絡傳播權控制的復制行為則不同,它是一種持續狀態,在此權利控制下,網站未經許可上載作品侵犯著作權人利益時,其傳播行為并未結束,而是處于持續狀態,據此,被侵權人可以請求法律保護,行使“停止侵權”救濟措施。可見,網絡轉載行為受控于信息網絡傳播權;《著作權法》復制權無法控制網絡轉載行為。

雖然網絡轉載行為受控于信息網絡傳播權,但我國立法卻值得商榷,因為《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網絡轉載并不持開放態度。《著作權法》第33條第2款關于紙質媒體的轉載并沒有被《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所接受。網絡轉載的自由在我國立法上缺乏依據。

網絡轉載在《著作權法》復制權立法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立法上均無保障,故,應該需求一種科學的法律制度來規制網絡轉載行為。

三、立法完善的思考

(一)《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應肯定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制度

法定許可制度是對著作權保護的限制,不需要經過著作權人同意使用其已經發表的作品,只需要支付報酬。在紙質媒體環境下,根據《著作權法》第33條第2款的規定,紙媒報刊轉載法定許可有法律依據。但該規定并沒有包含網絡轉載行為。2016年實施,2013年修改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不承認《著作權法》第33條第2款規定的轉載法定許可制度在網絡環境下的法律效力。筆者認為,出于平衡著作權人、轉載人和受眾三方利益之需,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制度應被納入立法,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增加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制度。

著作權法保護著作權人利益的同時努力尋求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是著作權法的一項原則。這就要求在對著作權問題進行立法時既要保護著作權人的個人利益又要考慮作品的傳播者包括轉載者以及受眾的公共利益,以達到私權與公權的平衡。法定許可制度的創設就是源于這一理論。我國是一個擁有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國民對互聯網的依賴達到了空前高度,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已成為每個網民的重要生活習慣。我國現行的網絡轉載立法模式是“許可+報酬”的授權型許可制度,轉載須以獲得許可為前提,而往往要找到著作權人并取得其許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會阻礙知識的傳播,無法滿足受眾需求。面對無法抵抗的巨大受眾市場需求,網絡轉載者會不惜忽視法律的存在進行違法,肆意轉載,從而導致侵權,如此,由網絡轉載引發的侵權糾紛案件數量猛增,給司法機關增加繁重的案件處理工作。如果一種制度不能減少社會混亂現象,反而會增加司法負擔,那么這種制度的可行性就值得檢驗。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制度的核心之一是不需要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而可以轉載其已經發表的作品。這種制度更符合擁有巨大網民市場的中國互聯網知識時代的要求。

當然,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制度還有一個核心,那就是支付報酬。如何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是在設計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制度時需要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將著作權集體管理14著作權集體管理,是指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把自己享有而又難以行使和主張的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授權給依法成立的組織,以該組織的名義行使這些權利的著作權制度。參見楊德興:《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性質》,載《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轉引自郭藝凡:《網絡轉載報刊作品法定許可合理性探析》,載《中國廣播》2013年第3期,第43頁。制度延伸到網絡環境下,網絡媒體可以書面授權形式,和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形成信托關系,也可以會員的身份加入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形成隱名代理關系,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為其辦理支付報酬的相關事宜。

(二)《著作權法》應明確“網絡轉載”的定義與行為合法性

網絡轉載是指通過網絡對已經發表的作品,包括紙質作品以及網上作品,不僅包括文字作品還包括影視作品的轉載傳播,實際上是信息網絡傳播的一種方式。信息網絡傳播權在我國著作權法中首次出現是在2001年《著作權法》修正案中。2010年《著作權法》修正案中繼承了該規定。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規定,我國兩次著作權法修正案均略顯粗糙。另外,2010年《著作權法》修正案第33條第2款對“轉載”的規定沒有包括網絡轉載,反映了法律的滯后性。信息網絡傳播權及網絡轉載的立法完善問題應成為第三次著作權法修訂工作的重要討論內容。

由于網絡的出現,數字技術的應用,作品的傳播有了新的載體,這給著作權的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對著作權人的著作權以及鄰接權人的相應權利的保護,是互聯網時代人類必須應對的課題。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概念的引入,源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公約》(WCT)15WCT全稱:WIPO Copyright Treaty.中第8條的規定16第8條規定:“著作權人有權許可其作品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包括將其作品對公眾提供,使公眾在其個人選定的地點和時間可以獲得該作品。”以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與錄音制品公約》(WPPT)17WPPT全稱: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中對表演者及錄音制作者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規定,但我國著作權法上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定義18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第(12)項規定:“信息網絡傳播權,是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似乎并不科學。定義限定信息網絡傳播權應滿足“向公眾提供作品”和“公眾獲得作品”兩個條件。這使得許多侵權行為被排除在法律規制之外。例如,某作品在網上定時播放,公眾在線觀看該作品,并未獲得作品也沒有復制該作品,19參見于志強:《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立法缺憾與完善方向》,載《青海社會科學》2014年第1期,第109頁。這種情況是否侵犯作品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根據定義無法判斷。如果判定該播放行為侵權,則缺乏法律依據,如果判定該播放行為不侵權,那么又使得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護。正是由于“信息網絡傳播權”定義中對權利保護的限定過于嚴格才導致類似行為游離于法律規制之外。

此外,網絡轉載實際上是網絡復制的一種方式。信息網絡傳播權是作品電子化權在我國立法上的體現,20同注釋8。是對作品的網絡復制與轉載。我國立法上肯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實際上是肯定了網絡轉載的合法性,而在《著作權法》第33條第2款規定的“轉載”中,沒有網絡轉載,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和《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中卻排除了網絡轉載的法定許可,這是立法上的混亂。

筆者建議,在《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正案中,將現行《著作權法》第33條的2款的規定增加網絡轉載,作出類似“除非著作權人明確表示不予將其作品,包括已經發表的作品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在網絡環境下傳播,互聯網、自媒體均可以轉載或摘編作品,但應表明出處并支付報酬。”21同注釋8。這樣,轉載的法定許可制度在網絡環境下就得到了有條件的承認。

(三)對《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中否定網絡轉載法定許可的質疑

2015年國家版權局辦公廳公布的三號文件《關于規范網絡轉載版權秩序的通知》中明確規定網絡轉載不適用著作權法第33條第2款的規定,即明確否定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制度的合法性。對這種立法規定,筆者認為有待商榷。

第一,根據該“通知”的規定,網絡轉載以“許可+報酬”為前提,沒有著作權人的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的網絡轉載行為屬于侵權行為。這種規定違背了平衡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根據該規定,如果要進行網絡轉載就要先聯系著作權人,取得其授權并支付報酬,但由于聯系著作權人需要一定時間且支付此類報酬的機制尚未建立,加之互聯網信息更新快、新聞時效性短,現行的網絡轉載法律制度不利于充分發揮互聯網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價值。現有網絡轉載模式是出于保護著作權人的利益考量,卻難以達到平衡著作權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最佳效果。

第二,這種立法規定難以操作,對現實中不經許可不付報酬的網絡轉載行為無能為力。不計其數的網絡媒體每天都在上演網絡轉載行為且不經許可不付報酬。上述《通知》的規定事實上導致網絡轉載行為主體存在普遍侵權現象,“人人在違法”。這種立法會斷送互聯網的社會價值。一種與社會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相違背的立法是否值得維系?

紙媒轉載的法定許可制度在我國1991年實施的《著作權法》中就獲得合法性22參見從立先:《論網絡版權中的法定許可》,載《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156-160頁。,而網絡轉載法定許可僅僅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的“網絡著作權解釋”中曇花一現,到如今依然被排斥在法律允許范圍之外。針對肆無忌憚的網絡轉載違法侵權行為,現行的有關“網絡轉載”的法律只能束之高閣,無可奈何。值得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打擊網絡轉載侵權行為,還有制度本身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四)完善“網絡轉載”侵權歸責原則及救濟制度

網絡轉載侵權涉及到的當事人有三方:轉載者、下載者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針對不同的主體,侵權歸責原則應有所不同。根據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為主,同時借鑒了美國的“避風港”規則23“避風港”原則是指在發生著作權侵權案件時,當ISP(網絡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服務,并不制作網頁內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ISP的服務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知哪些內容應該刪除,則ISP不承擔侵權責任。這個原則是借鑒美國《數字千年著作權法案》的做法。筆者在另一篇文章《微信平臺作品著作權的保護》中曾經也論述過此問題。,在該條例的第20條至第23條規定了“避風港”原則的四種情形。24這四種免責情形分別為:1.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自動接入服務、自動傳輸服務的,只要按照服務對象的指令提供服務,不對傳輸的作品進行修改,不向規定對象以外的人傳輸作品,不承擔賠償責任。2.網絡服務提供者為了提高網絡傳輸效率自動存儲信息向服務對象提供的,只要不改變存儲的作品、不影響提供該作品網站對使用該作品的監控、并根據該網站對作品的處置而做相應的處置,不承擔賠償責任。3.網絡服務提供者向服務對象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的,只要標明是提供服務、不改變存儲的作品、不明知或者應知存儲的作品侵權、沒有從侵權行為中直接獲得利益、接到權利人通知書后立即刪除侵權作品,不承擔賠償責任;4.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搜索、鏈接服務的,在接到權利人通知書后立即斷開與侵權作品的鏈接,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如果明知或者應知作品侵權仍鏈接的,應承擔共同侵權責任。“避風港”原則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歸責原則是否科學,值得思考。“避風港”原則包含兩個要素“通知”+“刪除”。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接到侵權“通知”,就沒有刪除義務,也不需要承擔責任。這就可能導致網絡服務提供商在明知侵權的情況下“放任”侵權行為存在。這與保護著作權人利益的初衷是相違背的。故,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侵權歸責原則,應實施比“避風港”原則更加嚴厲的原則,即嚴格責任原則。針對轉載者的侵權行為采取過錯責任原則為基礎,過錯推定原則為補充的做法。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行為的一般歸責原則,對于一般情況采取此原則足夠;在被侵權人主張侵權,并且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不需要再耗費資源,加重司法成本讓侵權人舉證;只有在被侵權人主張侵權,而又無足夠證據來支持其主張的情況下,可以要求網絡轉載侵權行為人對其未侵權進行舉證,如果舉證不能,則推定其侵權。針對下載者,采取過錯責任原則足夠,因為網絡作品下載者一般并不會存在主觀惡意,只是因為喜好而選擇下載的作品,故不應過分嚴格地追究下載者的侵權責任。

對于網絡轉載侵權行為的救濟,引用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制度,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維權范圍應延伸到網絡環境下。我國《著作權法》第8條規定,著作權人可以書面形式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25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音像著作權協會、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被網絡轉載的作品的著作權人可以根據其作品的性質委托不同的著作權協會為其維權。為其維權。由于這些組織是非營利性的,所以著作權人委托此類組織進行維權,成本不會太高。本文建議在《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正案中規定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權利延伸到網絡環境下,以完善網絡轉載侵權救濟制度。

Review and Perfection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Network "Reprint" in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Internet users obtaining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has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degree of prosperity, which led to the network reprint dispute cases soared.The regulation of Internet reprinting infringement is an important legal issue.Started with the analysis and comment on the network reprint legislation, hereafter with the oretical refl ection on many problems in practice; fi n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namely, the proposed legislation should increase the legal permission system for network reprint, and put forward the opinions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ternet reprinting infringement.Provide reference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chaos phenomenon of the network reprint.

Network reprint; Legal permission; License; Works; Copyright

余筱蘭,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法與網絡知識產權法。

周俊強,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

促進庭審功能充分實現的訴訟程序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5YJA820005);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法律保障機制研究”(批準號:13&ZD181);安徽師范大學2014博士科研啟動項目(2014bsqdjj08);安徽師范大學2016校培育基金人才培育項目(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亚洲视频色图|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亚洲天堂色色人体| 久久精品91麻豆|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91啦中文字幕| 欧美人人干|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色久综合在线|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在线欧美a|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日韩视频福利|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国产色婷婷|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99精品国产电影| 欧美日韩专区| 亚洲欧美极品|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538国产在线|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91青青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成人国产免费|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色天天综合|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欧美午夜性视频| 美女毛片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另类|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香蕉精品在线| 亚洲二区视频|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久久无码av三级|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亚洲无限乱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