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麗?李秀蓮
【摘 要】 本文以貴州思南縣為例分析環境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環境信息披露中公眾的參與程度,探索建立環境信息披露與公眾參與互動機制:加強環境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和社會公眾的參與程度;建立環境信息公開機制;建立公眾參與環境決策機制。
【關鍵詞】 城鎮化;環境信息披露;公眾參與
散雜居民族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是當務之急,其中如何做好信息公開與披露,不僅是需要政府確立政策規范,更重要的是公眾的參與,二者的互動才能使信息的披露規范有效,對生態安全和環境保護起到促進和監督作用。
一、環境信息披露與公眾參與的內涵界定
1、環境信息披露的內涵
環境信息是關于環境和發展的資料,包括已經或可能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的產品和活動的資料,以及有關環境保護事務的資料。
環境信息披露是為了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獲取生態安全和環境信息的權益,將其環境信息通過媒體、互聯網等方式,或者通過公布政府、企業年度環境報告的形式向社會公開。
2、公眾參與的內涵
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是指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民有權通過一定的程序或途徑參與一切與環境相關的決策活動,使得該項決策符合公眾的切身利益。
3、環境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的關系
環境信息的公開程度、效果直接決定了參與權的實現。因此,環境信息的披露是實現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必要條件,它要求確保公眾對環境信息的掌握和了解。同時,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是環境信息披露所追求的目標,也體現了它的價值。
二、環境信息披露與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以貴州思南為例
思南縣位于黔東南銅仁地區西部,地處武陵山腹地,烏江流域的中心地帶,全縣地域面積2230.5平方公里,轄18個鎮、9個民族鄉。總人口68萬,是一個漢、土家、苗、仡佬、蒙古等18個民族聚居的地方。
貴州思南民族地區的城鎮化建設已經走在了貴州省乃至西部民族地區的前列,政府和人民正處于急迫想要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階段。目前國家加大了環保力度,對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思南縣環境保護與環境信息披露工作也在不斷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公眾參與程度比較低。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披露以自愿披露為主,披露比例低、很多信息公眾無法獲得
我國主要以自愿性環境信息披露為主,自愿性的環境披露與公眾參與機制發揮效用的前提是被規制者以及社會監督力量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然而目前我國缺少這種社會文化,這導致很多披露都是例行公事,形式主義。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企業主要是上市公司,而且主要集中在重污染行業。
2、規范程度不高、披露渠道狹窄,公眾很難獲得有效信息
中國的環境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披露形式和具體要求。另外,環境信息披露渠道和程序單一等客觀原因也導致公眾很難及時有效地獲得環境信息。
現行的法律法規規定,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對象是環境保護行政部門,忽視了公眾、環境組織和投資者的需求。即使是重污染上市企業,所要求強制披露的內容也十分有限,還是有許多數據是保密的,只有內部人員才知道。普通公眾也無法直接獲取相關的環境披露信息,只能通過證券公司或者政府主管部門,即便找到相關部門該部門也未必受理公眾的要求。
從政府披露層面上看,政府公告主要體現在各級政府的環保部門的年度環境總結報告。作為縣級政府,思南縣更是缺乏環境信息披露的具體操作法規和指南,環境信息主要是來源于思南縣環保局官方網站。而主要內容主要涉及空氣質量周報、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月報、以及環境影響評價項目受理及審批公示,公眾獲取環境保護信息僅限于登陸該官方網站的人。另外,環境保護信息披露的內容簡單、公示期短也嚴重的影響了公眾的知曉權與參與權。其中的環評等級,只簡單的列示是屬于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環境影響登記表,但其具體內容則無從查閱,這就導致公眾只能獲得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的基本信息,關于相關的環境方面的實質內容無從知曉。另外環境影響評價的受理公示期為10個工作日,審批前公示期為2個工作日,公示期如此之短,導致即使公眾能發現問題,也很容易錯過時效而來不及參與。
3、披露缺少公眾監督,披露質量很難保證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的環境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公眾的利益,只有直接利益相關者—公眾能真正參與到環境管理中才能保證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和環境保護的效果。但普通公眾對公眾參與的方法、渠道、程序等難以知曉,另外,根據上文分析,環境信息披露的對象主要集中在政府和證券公司層面,一般公眾很難獲得有效的信息,這就制約了公眾的參與,喪失了公眾監督的機會。公眾監督的缺失使得披露更加隨意,披露的范圍和質量很難保障。同時,像思南這樣的民族地區一般缺乏有影響力的環境保護民間組織,因此更難伸張公眾的權益,對企業和政府的環境信息也缺乏有力的監督。
4、公眾環保意識薄弱、公眾參與機制不健全,導致公眾參與程度低
由于長期的政府主導,使公眾養成了政府依賴心理。從對貴州思南縣調研的情況看,人民群眾對該縣的環境總體滿意,雖然有公眾參與的環保的意愿,但不是很強烈。而且,對于一些環保專業術語和知識也缺乏了解,以至于在相關部門和企業公開環境信息時也只能含糊地看過,沒有辦法提供實質性意見。另外,公眾參與機制不健全、參與的途徑和渠道不明晰導致參與人數較少,參與的程度較低等。
三、建立環境信息披露與公眾參與互動機制
應該以《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為指引,開拓有效的公眾參與渠道,保證生態安全和環境信息的披露的真實性和及時性,這樣公眾才能有效地了解環?,F狀并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去,從而推動環保工作的發展。
1、加強環境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和社會公眾的參與程度
公眾的環境意識對國家的環境狀況有著強烈的影響,公眾是環境保護的生力軍,應該通過宣傳使公眾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增強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在城鎮化進程中,民族地區政府應該通過環境投資、環境教育、環境學習等方法以及媒體和輿論等手段向全社會推行、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公眾參與環境管理與保護的能力。
2、建立環境信息公開機制
鑒于自愿信息披露的局限性,我國應該實行強制和自愿結合的信息披露制度,而且應該以強制披露為基礎,擴大披露的范圍和具體內容。
應強化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建設,構建陽光政府、透明政府,全面建立生態保護部門協調機制,共建環境信息交換與處理平臺。可以通過開設專欄等形式,在受市民歡迎的各種媒體進行環境信息的動態公示,公開環境質量信息,以及政府采取的環境行為和措施,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和行政資源對環境問題全面及時的處理。
3、建立公眾參與環境決策機制
社會公眾參與政府決策尤其是環境決策能更好地保護公眾的環境利益,讓他們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使其主人翁作用得以體現,那么他們對于經過討論和論證后所做出的決策就比較容易接受,對于通過自己努力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就更加珍惜,因而在執行中也就具有更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人們參與環境決策是科學決策的保證,是環境決策民主化表現。環境決策如果缺少公眾的參與,確立的方案可能會與缺陷或失誤。因此,有必要擴大公眾參與政府環境決策的渠道和機會,制定切實可行的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
應該鼓勵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加強對政府、工業污染大戶等的輿論監督,使得環保政策法規能夠全面切實的貫徹和落實。另外要正確引導一些環保民間組織的發展,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節能環保的社會氛圍。以確保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良好有效運行,推動環境公眾參與、確保公民環境權益。
【參考文獻】
[1] 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5號.
[2] 舒利敏.我國重污染行業環境信息披露現狀研究—基于滬市重污染行業620份社會責任報告的分析.證券市場導報.2014(9).
[3] 馮豐.從法律沖突視角審視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制度.魅力中國,2011(8).
[4] 楊鳳鳴.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國外經驗與啟示.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0).
【作者簡介】
張旭麗(1978.04-)女,山東萊州人,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稅務會計、環境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