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新疆新和縣扶貧開發工作的調研,了解其近年來扶貧開發的主要做法,分析其到2020年完成脫貧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困難,并提出了扶貧開發的對策建議:從思想入手,堅持扶貧先扶志;加強技能培訓,讓農牧民致富有本領;以民生為著力點,不斷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以產業為支撐,提升農牧業特色化。
【關鍵詞】 新和;扶貧開發;調查
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緣的天山南麓,東隔渭干河與庫車縣相望,北隔勤格山與拜城縣相鄰,南連沙雅縣,總面積8223平方公里。轄6鄉2鎮110個行政村,總人口17.2萬人,農業人口13萬人,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由于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經濟社會發展較為滯后,轄區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目前該縣有扶貧開發重點村49個,貧困人口4.3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40%左右。然而,這樣一個地方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列入國家和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名單,僅為阿克蘇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這種特殊的境況使新和縣扶貧開發工作推進尤為艱難。
一、新疆新和縣近年來扶貧開發的主要做法
1、結合縣情實際,制定科學規劃
《中國農村扶貧規劃綱要(2011—2020年)》頒布后,按照自治區“收縮戰線,突出重點,進村入戶,整村推進”的扶貧工作思路,該縣扶貧辦組織單位干部及隨同縣委、政府領導、部分單位深入鄉鎮、貧困村與鄉村干部、貧困戶座談調研,召開縣直部門定點幫扶對話會,通過對4個鄉鎮、15個貧困村的座談調研,制定出臺了《新和縣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2011—2015年)》、《新和縣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規劃(2011—2015年)編制實施方案》,方案和規劃從指導思想、責任主體、目標任務、資金投入、政策措施、幫扶重點等層面對新和縣扶貧開發工作進行了明確。
2、領導帶頭,高度重視
將26名縣級領導干部和122個單位分配到轄區各村開展包村抓點幫扶活動,并針對35個扶貧開發重點村的情況,將縣直38個強勢單位調整到重點貧困村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各單位指定一名領導具體負責,建立了聯系戶,制定了年內辦理1-2件實事的目標計劃,協調部門與對口幫扶村召開懇談會,及時與幫扶村進行工作對接,堅持“四年不變,不脫貧不脫鉤”原則。
3、做好扶貧項目的申報、實施工作
一是根據自治區扶貧資金導向,積極申報扶貧項目,2013年共爭取扶貧資金項目9項,資金547萬元。二是督促開展已批項目的實施工作。2013年重點實施了270畝資金13.5萬元的土地平整項目、600畝資金12萬元的核桃種植項目、320戶資金160萬元庭院經濟項目。
4、整合社會力量,開展對口幫扶
緊密結合“新和縣各級干部轉變作風服務群眾活動”,編制出臺了《新和縣2013年貧困村定點幫扶工作實施方案》,積極動員縣域內的國投企業、援疆省市和縣直機關事業單位等各級扶貧單位和社會各界,重點在貧困人口科技培訓和勞動力轉移輸出、棉田節水滴灌、林果業管理、抗震安居工程等方面實實在在為貧困村、貧困戶辦好事、辦實事,切實發揮社會幫扶的積極作用,初步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援疆扶貧”“四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5、培育主導產業,實現自我發展
在扶貧開發工作中,高度重視產業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先后建成了60座蔬菜大棚、種植了3000畝紅棗和1000畝核桃、發展了20多個養雞合作社,努力從“輸血式”扶貧邁向“造血式”開發扶貧。
二、新疆新和縣實施扶貧開發面臨的困難
1、貧困人口基數大,脫貧難度增加
貧困面廣、人多、程度深是新和縣扶貧開發工作一直面臨的難題。根據國家新確定的貧困線標準2300元進行統計,新和縣貧困人口從2009年底的3824戶16855人增加到2014年底的11878戶43213人,低收入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40%,相當一部分原來已經脫貧的人口又重新進入了低收入人群,到2020年與全國全疆同步邁入小康難度較大。
2、扶貧模式存在問題
一是在定點幫扶工作中,干部對定點幫扶工作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得力,存在敷衍了事的現象,定點幫扶工作流于走形式,走過場,搞花架子,幫扶效果不盡人意。二是救濟式扶貧多、開發式扶貧少,定點幫扶單位和干部工作幫扶基本上都是錢和物的贈送,這種送錢送物的“輸血”式扶貧,忽視了以發展的眼光來幫助和指導貧困村重教育,抓科技等造血功能方面的扶持,幫扶效果差,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個別貧困戶的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3、扶貧投入與需求的矛盾嚴峻
雖然自2010年新一輪援疆以來,新和縣財政收入有了大福提升,但由于基礎薄弱,投入的扶貧資金與實際需要相去甚遠,資金缺口較大。據統計,2014年新和縣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2799萬元,而支出卻高達130969萬元,財政自給率僅為40.31%,財政入不敷出。此外,由于近年來水泥、紅磚等民生工程項目建設需要的建筑材料的價格不斷上漲,加之很多農民掏不出自籌部分資金,從而導致整村推進項目建設資金缺額較大,基礎設施滯后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徹底解決。
4、增收渠道比較單一,增收步伐相對緩慢
長期以來,新和縣農民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玉米等農作物,收入來源單一,加之人多地少,農業收入僅能維持溫飽和日常基本生活開支。對于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的挖掘,諸如發展農產品的深加工、種植特色林果業、發展畜牧業、發展特色農業等方面農民積極性不高,發展較為滯后。此外,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由于長期處于封閉的環境中,農民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意愿不是很強烈,“寧愿家中啃馕,不愿外出吃肉”。
三、新疆新和縣扶貧開發對策建議
1、從思想入手,堅持扶貧先扶志
扶貧先扶志,必須把扶志貫穿于扶貧工作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一是通過教育和培訓等手段,幫助貧困戶拋棄無能為力,聽天由命和“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激發他們“我能行”的內在動力,促使貧困戶依靠自己的手腳和頭腦,通過辛勤勞動,自我脫貧,走向富裕,過上小康生活。二是在定點幫扶工作中,要務求實效,積極引導幫助貧困戶建立起合理的家庭成員結構,使每家每戶都有“一名會經營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創收人,一名上學有成的讀書人,家庭成員都是家庭養殖、種植的勤快人。”[1]
2、加強技能培訓,讓農牧民致富有本領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一技之長,方能吃喝不愁。要通過各類培訓,提高貧困戶的科學文化水平,依靠科技致富。要積極爭取資金,在鄉鎮建立農牧民科技文化學校,向農牧民傳授農村實用技術,每年利用農閑時間分批開展“‘科普培訓、‘科技之冬”以及“實用技術現場培訓”等等,為農村培養一批“土專家”、“土技術員”,從而使養殖、種植、果樹培育嫁接等實用技術得到推廣和普及。
3、以民生為著力點,不斷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
農村扶貧工作千頭萬緒,要以民生為重點,著力解決貧困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特殊困難。一是以當前正在開展的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工程為載體,在建房的同時,做到通路、通水、通電、通氣,進行庭院改造,建立養殖大棚、種植大棚,發展庭院經濟,讓貧困戶不僅住的方便舒適而且生計有保障、致富有希望。二是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消除生產上的瓶頸。針對南疆的農業灌溉特點,加強防滲渠的修建和改建工作,提高輸水效率,減少渠道滲漏,保證農業及時、高效用水。三是以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底線,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存。在城鄉低保方面,要做到全覆蓋,并且能夠隨著物價上漲而提高,切實解決困難群眾吃飯問題。在醫療方面,要重點解決農牧民及其子女看病的問題,避免農牧民因病致貧,長期貧困。
4、以產業為支撐,提升農牧業特色化
扶持和鼓勵農牧民合作社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入駐,有序擴大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建立農產品銷售服務機構,以標準化生產、晾曬、烘干、分級、加工為重點,每村成立1個果品專業合作社,使其成為農產品市場營銷主體,不斷增強帶領農民開拓市場的能力。在保障現有林果發展布局的前提下,有計劃的擴大紅棗、核桃種植面積和提升林果業管理水平,把新和縣打造成阿克蘇地區紅棗、核桃產品基地。
【參考文獻】
[1] 劉望秋.淺談新疆烏什縣扶貧開發[J].實事求是,2013(1).
【作者簡介】
王國飛,中共喀什地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