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香港青年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提出了針對香港青年的教育措施。要加強國民教育,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大力宣傳憲法,引領人心回歸;幫助青年人解決生活和工作問題;培養和鍛煉愛國的年輕人,使香港愛國后繼有人。
【關鍵詞】 香港青年;國民教育;問題;反思
重視青年問題,做好青年工作,促進青年健康成長,這是關乎香港的未來與發展,關乎國家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應該做出通盤考慮,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香港的實際出發,標本兼治,務求實效。這需要遠見卓識,不落俗套而有所突破。
一、當今香港青年的現狀
近年來,發生在香港的比如“占中行動”和“雨傘運動”都是以青年人居多,由于他們涉世未深,容易偏激或考慮欠缺周全,出現一些反常的舉動,往往容易成為反對派可利用的力量。“占中”是不符合香港的法治精神,這對于社會公共秩序是一種破壞,影響了正常的商業活動,影響了市民的正常生活,損害了香港的營銷環境,破壞了香港的國際聲譽,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政府依法施政。在香港有些別有用心的人,他們視國民教育為洗腦,將西方價值觀當作金科玉律,只強調民主、自由、人權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更以扭曲和絕對化,使民主激進化,最終陷入無政府主義;使自由不受約制,成為漠視法紀的放縱;使人權與社會公共秩序和大眾利益對立,成為滿足個人或少數人的私欲,不惜損害他人人權的專利品。這些現象在“占領行動”和“雨傘運動”的過程中表露無遺。這種行動是非黑白被顛倒,對青少年的危害至大,會導致青年被迷惑、誤導,甚至胡作非為,沖擊法紀,墮落深淵。值得我們警覺的是,香港社會政治出現的一些新的劣質化傾向,如激進勢力的冒起,甚至“港獨”的主張也招搖過市。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在大學生中此類問題突出,所以青年教育問題顯得重要和迫切。
二、香港青年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缺乏國民觀念
香港回歸后,很多青年人對“我是中國人”沒有真正入心,沒有擺脫過去殖民化教育的羈絆。在國民身份認同上存在諸多問題,從心理上接受香港已經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一定的距離,甚至對此抱有鴕鳥心態,更多強調維護香港的價值觀和高度自治,拒共恐共和龜縮防備心態仍然不小,感情上對“一國”還有隔膜,甚至出現對內地及內地居民的敵對心理。內地居民到香港旅游,出現一點問題,就小題大做,無限上綱,甚至歪曲事實,致使內地民眾非常反感。今天香港的青少年怎么用自己的公民身份,用香港的主人翁的身份出現,都尚未調整過來。由于在心理和思想上沒有真正認識到“我是中國人”,我們和內地同胞是一家人,還存在一種排斥心態,從而很容易接受反對派的觀點,站在國家和政府的對立面,積極參與反中、反政府的活動。
2、不能正確認識香港的核心價值觀
現在香港有些青年人對民主、自由、人權香港的核心價值沒有正確的認識,歪曲、曲解民主、自由、人權,甚至做出擾亂、破壞社會的非法行為。(占中、雨傘行動就是例子)出現這些問題其實與學校的教育關系較大,學校普遍用通識課取代中史課,而通識課主要是講時政。對老師的培訓不夠,老師個人利用媒體,甚至是蘋果日報的資料自由發揮,并且一味鼓勵學生批判性思維。當學生還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沒有正確認識事物的能力,老師講授的觀點對學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這樣的授課不可能給學生正面、積極地引導,相反使他們接受錯誤的信息,影響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香港有的青年團體雖然努力工作,卻有局限性,有的方向不明,甚至不敢站出來公開宣傳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香港的核心價值觀在青年中難以樹立起來。
3、缺乏憲法教育
香港回歸祖國,從憲制角度講,就是從英國殖民統治的憲制基礎徹底轉變為我國憲法和基本法共同構成的特別行政區憲制基礎。回歸祖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講“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堅持“愛國者治港”的原則,都需要明確這個“國”到底是什么?對國家的認同最根本的是對國家憲法制度的認同。我國憲法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是國家的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并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的表述。憲法還對設立實行不同制度的特別行政區做出專門規定,所以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無疑是國家憲制的組成部分。香港回歸后出現的問題,包括青年人出現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因為沒有學習憲法,對我國的憲制不了解,更不了解國家與特別行政特區之間的關系,對維護國家統一沒有概念,所以才出現中央政府針對香港問題一說話,就說干涉香港自由。在“占中行動”中,居然有的青年跳出來大喊港獨,他們根本不知道維護國家統一這是國家的核心價值內容,也是香港的核心價值。但許多青年人沒有學習憲法,連最基本的知識都不知道。
4、不能正確認識“一國兩制”
香港回歸后,青年人沒有正確認識“一國兩制”,很多人沒有適應身份的轉變,沒有認識到自己是中國公民,內心抵觸內地,接受逢中必反的觀念?!皟芍啤笔且浴耙粐睘榍疤?,接受這個前提就必須尊重并認同國家憲法在香港同樣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基本法離開了憲法就無法講得通,看明白。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憲法課程不講國家憲法只講基本法的做法是有問題的。對“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宣介片面性較大,講高度自治多,講“一國”少,只講如何保障港人權利,講維護國家統一義務少。因此導致基本法的話語權落在一批主張“人權至上”的香港法院法官和持“泛民”主張,甚至壓根兒就不認同基本法的大律師或法律學者手里。他們的觀點先是由法官通過判案,以案例的形式成為法律規范,再由一批認同者以學術方法加以論證,形成支持的輿論,從而在社會上造成廣泛影響,不僅對一般人的迷惑性很大,對香港青年人毒害更深,這就不能不給特首和特區政府的施政造成很大的掣肘。
5、生活壓力因素影響
在全球化影響下,對青年人的發展空間造成影響。后現代主義,互聯網的崛起和應用,以及全球化人才流動性、競爭性的加強,就業選擇有限,高端的服務業職位多被外國人和內地“海歸”學子占據,本地大學畢業生的工作選擇有被高端服務業邊緣化的危險,引發青年人就業和從業困難。他們參加工作后普遍工資收入比較低,趕不上通貨速度,感到上升無望,前途渺茫,沒有信心,對未來產生恐懼和迷茫。這樣的環境和心態,容易被金錢或政治方面誘惑,容易跟隨別有用心的人鬧事,把怨氣撒到政府首長身上,繼而反特區政府、反中國政府。
三、對香港青年的教育措施
1、加強國民教育,宣傳中國傳統文化
目前香港學生缺乏國家觀念,缺乏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過去在香港,中國歷史和文化是必修課,最近就變為選修課,而且用通史課程代替了中國歷史,通史包含西方歷史、中國歷史等等混雜在一起,以至造成現在很多香港學生對中國歷史的了解不多,甚至對我國政治方面的知名人士知之甚少,比如認知毛澤東、孫中山、蔣介石的學生不多,甚至對習近平、江澤民這些領袖人物都不了解或了解甚少,這是問題的關鍵。因此必須要將中國歷史、《基本法》等作為學校的必修課。讓青年了解祖國的文化、歷史,才能增強歸屬感。這項工作必須要從小學生抓起,讓“娃娃”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國家歷史觀、國家觀,明白自己是“中國人”,明白國家好才有香港好的道理,這是關系國家認同和國民身份認同的政治教育。前幾天香港教育局提出中學的歷史課本應縮小古代史部分,增加中國近代史部分,這是好事情,在香港引發討論,能否通過,還要等最后結果。
2、大力宣傳憲法,引領人心回歸
我們應該以憲法為依據,講清“一國”與“兩制”關系,要明確香港市民(包括青年人)應有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沒有全面理解“一國兩制”方針,在青年人中會造成思想混亂。夯實憲法和基本法共同構成的特區憲制基礎,關系中央牢牢把握香港的管制權,關系香港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保持繁榮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獨特作用。因此建議特區政府可以考慮,今后特區政府招錄公務員應考國家憲法知識,而且用適當的方法在香港的大學法學院設立憲法課程,帶動憲法教學。并且在中小學課程中進行國家憲法通識教育,引領和促進廣大青少年對國家和國民身份的認同,以實現憲法回歸引領人心回歸。只有學習了憲法,中央的全面管治權才能真正落實,香港社會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比較容易解決,香港回歸祖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只有宣傳憲法、學好憲法,堅持原則,善講道理,才能引導香港青年正確理解“一國兩制”和基本法。
3、幫助青年人解決生活和工作問題
要在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基本法有關教育、經濟、文化等規定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香港的獨特功能和作用,借助國家的發展戰略,把香港的優勢做強做大,運用國家資源,助力特區政府解決青年問題。比如國家設立專門獎學金,資助香港青年人在香港本地、內地或外國大學的學業;設立香港青年創業基金,鼓勵香港青年在香港或內地創業發展等。拓寬香港青年人的職業選擇和上升路徑,逐步遏制并縮小目前不斷擴大的基尼系數(回歸時為0.46,現在是0.57),讓青年人看到前景和希望,緩解生存壓力,讓香港的青年人扎扎實實地普享回歸紅利。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給青年人發展機會。政府和親中力量在爭取青年方面要有規劃,開拓思路,組織更多的活動,包括到內地參觀、實習,加強對國家的認識。組織內地和香港青年人多些交流活動,青年人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通過交流活動達到爭取香港青年人的目的。通過一些切實的舉措,努力解決香港青年一代的實際困難,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國家的關懷,增進對國家的感情。
4、培養和鍛煉愛國的年輕人,使香港愛國后繼有人
社會要樹立優秀香港青年榜樣,讓青年人學有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香港政府和國家都應該提供更多的機會鍛煉年輕人,政治領袖不是產生于課堂,也不是產生于溫室里,他需要在大風大浪中經風雨見世面,需要通過基層的歷練,通過摸爬滾打才能產生政治領袖。所以,親中團體應做好梯隊建設的規劃,盡早培養青年人,讓他們多參與、多見識、多鍛煉,盡快培養愛國愛港的領袖人物。同時,香港社會各界要加強與青年一代的溝通,要學會他們的語言,打進他們的生活圈子,說他們能聽得懂的話,幫助他們,培養他們,做青年人的朋友和伙伴,而不是對手和敵人。
【參考文獻】
[1] 張學修.占中事件凸顯香港青少年教育問題.大公財經,2015-03-04.
[2] 戴煒.香港青年緣何成了“問題”?大公網,2016-02-29.
[3] 港澳問題專家直面香港青年問題強調應加強溝通.中國新聞網,2015-01-08.
【作者簡介】
陳江玲,廣州工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