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昌

文件編號: 1003 - 7586(2016)11 - 0074 - 02
目前,在各個學校中,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和評課是一個重要的教研活動,老教師帶新教師要相互聽課評課,新教師之間也進行相互聽課評課。我市生物學科教研室每年都會組織各種類型的公開課。在校際教研活動中,為提高教學教研水平,各校也都舉行各種級別的公開課活動,教師都會積極參加。在很多的聽課評課中,很多聽課教師過多注意開課教師的各種表現:如教師的組織能力如何?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教師的板書工整嗎?教師臨場應變能力如何?……各項教師的基本功在聽課教師心中占有極大的份量。這種實際上只注意教師的教學行為,輕視學生學習狀態以及最后進行評課只重視教師的方式,明顯表現出“教師為主”的觀點。而如今隨著教學的不斷改革,在重視學生學科素養培育的過程中,教師都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因此在教師聽課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聽課評課要從關注教師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聽課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語言、表情、體態和情緒等信息,并對學生的各種狀態進行分析、評議。這樣的轉變使得教師在聽課中關注學生的學情,以學生學習中所展現的狀況取得知識和能力養成的方法等,成為聽課教師評估授課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準繩。
現將筆者在從教多年的聽課評課過程中,針對中學高中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在聽課及評課上所關注學生學習狀態上,進行小結。
1 教師聽課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
在聽課中,學生對自己的生物課程的學習應當起著主體的作用,因此學生是否積極參與生物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很重要的,同時學生參與狀態是評估授課教師課堂教學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樣聽課教師就應當關注學生參與生物知識學習和核心素養養成的深度與淺度,以及全體學生參與面有多大、是否全員參與等。例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的課上,也就是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教學中,由于針對的是文科學生(我省文科學生高考不考生物學科,主要是針對畢業會考),該任課教師在剛開始上課時就說:本節課相對較難,畢業會考不易考到。也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該教師在整節課中,以自己講授為主。這樣導致在整節課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課堂的發言積極性很低,一些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這樣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中參與性很低,更別提深層次水平的認知參與度了,從而可以判斷該節課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水平評價為較低的一節課。
又如在講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時,一位教師根據人教板課本必修三P93頁的問題探討進行再加工,設計導言:
假設你像魯濱遜那樣流落在一個荒島上,那里除了有能飲用的水之外,沒有任何食物。你身邊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雞、15 kg玉米。請討論:你認為下面那種生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時間等待救援:
(1) 先吃雞,然后吃玉米。
(2) 先吃玉米,同時用部分玉米喂雞,吃雞生產的蛋,最后吃雞。
思考:為什么你選擇的方法讓你能更久地生存呢?(學生小組代表回答后,顯示第二個問題)
為什么這種方法能為你提供更多的能量?(學生小組代表回答后,顯示第三個問題)
那么,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怎樣輸入的呢?(學生小組代表回答后,顯示第四個問題)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以什么方式轉移和損失?
通過這樣慢慢地層層設疑,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尋求知識的欲望,從而迅速參與到學習之中。這節課自始至終學生參與度就較高,從中可以看出,一個良好的導言設計就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狀態。全班學生從一開始基本上就很有興趣地參與這節課的學習,因此他們在本節課上生物學科知識學習質量和相關能力發展得到了促進。聽課教師剛開始聽課也就能迅速知道學生一上課的參與狀態,并能有針對地做出相關的評議結論。
2 教師聽課過程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和情緒狀態
生物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對學生進行生物學科素養的養成,因此生物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的一個重要的認知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的邏輯思維過程。思維活動由問題的產生開始,也就是提出問題,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應是由提出問題為起點。在課前,授課教師要依據教科書相關的知識實質內容和學生的思維規律提出有啟發思維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先學習,并把疑難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要點,使課堂學習成為“生疑—探究—釋疑—評價”的環環相連的過程。
例如:高中必修1“酶的特性”這一節,在學習了課本所提出的溫度和pH的改變會對酶活性產生影響后,有學生會提出:還存在哪些其他的環境因素可能會影響到酶的活性?其他學生思考后,有學生提出鹽度,因為鹽堿地和海水都含有大量的鹽分,對生物的生長有影響,所以推測鹽度對于酶的活性有影響。于是,教師順勢請學生嘗試進行實驗設計來證明該猜想。這樣學生在進行分組討論后并進行各組匯報時,聽課教師就可以從小組討論和組長發言中,知道學生進入了積極的相關思維狀態,既有探究實驗思維的能力展示,又有批判性思維的顯現等。這說明是一個很好的進行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教學情景。
同樣,例如:在高三生物復習課中,其中一節試卷講評課,其中2016福州市5月高三高考模擬理綜試題第4題。原題如下:
圖示改變細胞外液中K+的濃度對神經細胞靜息電位的影響,膜外電位值規定為零,縱座標為膜內電位值(如-20 mV),
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膜外的K+濃度越大靜息電位越大
B. 圖中數據是施加適宜刺激測量所得
C. 測量時,兩個電極同時置于膜內側
D. 膜外的K+濃度影響膜內K+外流
參考答案:D。
為了顯示學生思維,講課教師在說出這個題目學生所答題的正答率后(該班正答率是62%),請答題錯誤的2個學生說出他們在答題過程中的思維、想法及解題過程,這樣就暴露出學生的相關思維過程。講課教師尊重并滿足學生的思維構建,給學生有效、明確的回應。這樣的做法既為其他同學提供了借鑒與反思,也為教師提供了解決相關教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聽課教師在聽取這樣的學生思維展示分析,明白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相關情況,也了解了學生在考試答題及講評試題中的思維狀態和情緒狀態,就能夠評議出這節復習課的優劣所在。
當然有時在進行推門聽課中,也經常發現有一些授課教師自己講得興高采烈、手舞足蹈,而講臺下學生卻無精打采,這樣的課肯定是不適合學生的“胃口”。這種教學課就沒有注意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思維,并及時地指導和調整的授課過程,肯定不能成為一節好的教學課。
同樣,有的公開課表面上轟轟烈烈,學生好像情緒高昂,但通過細致的聽講,完全可以聽出是一堂純粹的表演課,這并非是學生思維真正的培養,因為教學中并沒有學生理性思維的推理,所以同樣不是一堂好的公開課!
3 教師聽課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合作學習及交往狀態
在很多學校舉行的公開課中,生物教學過程很多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法,這必然要進行小組討論、分析、總結并表述。這樣在聽課過程中就必然要關注學生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交往的狀態,而學生在小組討論和分析、總結過程中,他們的合作及交往狀態如何,將能顯示出學生對學習該節課的興趣與重視,也可以顯示出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
如下一位教師在進行高中生物必修2“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教學的過程簡述。
學生活動:閱讀并分析教材P9。
教師列出如下討論題綱:
(1) 孟德爾在豌豆雜交實驗中,對哪兩對相對性狀進行實驗統計分析的?
(2) F1代的表現型是什么性狀?說明了什么問題?
(3) F2代的表現型是什么?各表現型比例是多少?出現了兩種新的性狀的原因是什么?
(4) 分析每對性狀的遺傳是否遵循基因的分離定律?
學生分組展開自由的討論并回答,教師事先不著急評判學生答案的正確性,而是先演示“黃色圓粒豌豆和綠色皺粒豌豆的雜交試驗”幻燈片,對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講解和指導分析。
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有影響課堂討論的各種因素,如分組方式、規模、座次安排、課堂氣氛。聽課教師發現有的小組所有成員相互之間討論熱烈,小組成員都全部參與討論并進行分析總結;而有的小組只有一兩位學生在主講,其他學生卻只聽講不討論;甚至一個小組在進行討論時,有小組成員根本就不參與討論與分析總結。這說明有的小組中學生參與真正的探究與合作,并獲得了良好的集體智慧,相關的能力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得到良好的發展;但也有一些小組沒有進行相互交流,這也能說明這些小組中合作與交流的狀態處于待進步的過程。因此聽課教師就應當在聽課過程中去發現講課教師有沒有創造所有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機會,有沒有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去表現;同時是否注意學困生的學習狀態,能否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學習活動,講課教師是否營造寬松、平等、自由的對話學習氛圍,建立平等師生關系;除此以外,還要關注討論的任務是否具有情境性、探究性以及對學生的影響。通過這樣認真細致的聽課,那么就說明聽課聽得到位,評議課時就能說出相關的正確意見及建議。
通過以上的分析,在聽課和評課過程中關注的焦點應在學生的學習表現及成效上,而不是僅關注和評議教師的教法。學生是課堂最直觀的感受者,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對生物課本的理解一定是與教師不同,因此分析學生上課學習的各種狀態,對聽課教師是有很大的幫助的。而聽課教師通過聽課和評課就可以借鑒吸收他人的優點,也是提升自己教學水平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帶著研究學習的態度去聽、去評,把握了解學生在上課時的學習狀態,就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聽課和評課的水平,也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孫茜.高中生物教學中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