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關系到廣大農民能否從本質上轉變為市民,直接影響到河南省城鎮化建設進程。社會調查結果表明,目前河南省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普遍存在參保率低,各類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差別較大,不同年齡、行業和收入水平對農業轉移人口參保有較大影響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探討了其產生的根源,并提出相關措施建議。
關鍵詞:河南??;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6)09-0075-04
[作者簡介]鄭麗芬(1980-),女,河南鄭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與經濟統計。
[基金項目]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省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5B174 )的研究成果;2015年度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河南省居民養老意愿與影響因素分析”(項目編號:2015KYYB21)的研究成果。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著重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具體包括: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建設依然是國家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重心,而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是其三大組成部分之一。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不應僅是戶籍的轉變,而要讓他們享受到和城鎮人口同等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特別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一系列社會保障方面的待遇,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本質轉變,體現出社會公平,這將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河南省作為我國的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其城鎮化建設進程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整個國家城鎮化建設進程。隨著近幾年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河南省的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388%提高到2015年的469%,每年約有200萬農業人口變為城鎮人口。他們的社會保障狀況關系到其能否從本質上實現市民化,關系到河南省城鎮化建設進程。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省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的現狀,課題組在2015年10月1號至11月30號,在鄭州、許昌、南陽、駐馬店和信陽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共收集調查問卷580份,其中有效問卷561份。
一、調查概述
1調查對象。這里調查的農業轉移人口側重于具有勞動能力的群體,主要有三個特征:(1)在城市有穩定工作一年或一年以上;(2)農村戶籍或者取得城市戶籍不足兩年;(3)年齡在15—50歲之間。不包含隨遷的子女、沒有工作的配偶和年邁的父母,比正常意義的農業轉移人口范圍要窄。
2調查問卷的信度。信度是指問卷調查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和可靠性。如果研究單位的屬性不變,測量結果也不變,則這種測量是可信的,否則就是不可信的。常用的信度分析方法有折半法和內部一致性,對于內部一致性的測度最常用的方法是Cronbachs α系數。利用Spss軟件對問卷的信度采用折半法和Cronbachs α系數進行測度,結果都是0791,表明調查的結果非??尚牛瑩丝梢苑治龊幽鲜∞r業轉移人口的社會保障現狀。
二、河南省農業轉移人口調查的樣本特征
1農業轉移到城市生活的人口,最多為21—35歲的青壯年,占調查總人數的70%。這一部分群體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社會勞動力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保障他們的未來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生活乃至全省的城鎮化進程。
2在21—35歲的農業轉移人口調查群體中,男性所占比例略高于女性,而在36—50歲年齡段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原因在于,21—35歲的女性群體由于生育和撫養孩子會減少外出就業,會影響到家庭收入,乃至女性在家庭中的經濟地位。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她們外出就業的意愿則會增強。因此,生育保險對于承擔生命傳承重任的女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保障。
3被調查的河南省農業轉移人口的工作年限主要集中在5年以內,占調查樣本總數的83%,其中以1—3年最多,整體水平偏低;月收入集中在5000元以內的中低收入群體占調查樣本總數的87%,其中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體占調查樣本總數的55%,整體收入水平偏低。農業轉移人口的流動性較大。
4河南省農業轉移人口的月收入水平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而不斷增加,低收入群體占比不斷下降,而高收入群體占比不斷增加。但是,在工作年限超過十年的群體里出現了收入兩極分化加劇的情況,低收入群體(月收入3000元以下)和高收入群體(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占比都明顯增大,對于低收入群體這意味著工作年限超過十年的群體有很小一部分取得了成功,得到了認可,還有一部分因為本身受教育程度低、年齡大等因素造成收入水平偏低,如果這一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得不到穩定的社會保障,在生病、失業、工傷等發生時就會使他們原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5農業轉移人口的月收入水平在35歲以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升,在35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下降,在46—50歲的群體里降到最低,這種趨勢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延續下去,甚至導致失業,因此社會保障對于這部分群體的保障作用至關重要。
三、河南省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現狀調查結果分析
1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職工各類保險的比例較低,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比例僅為1/5,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比例僅為1/7。該調查對象僅是具有勞動能力的16—50歲的農業轉移人口,而不是所有農業轉移人口,實際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就業參加城鎮職工各類養老保險的比例會更低。這對于實現“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目標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規定的養老金水平與個人賬戶的積累額密切相關。個人賬戶的積累額與繳費的年限和繳費的水平密切相關。繳費的年限越短,繳費水平越低,積累額就越低,將來的退休金水平就越低。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個人繳納工資的8%,遠高于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水平。按月收入3000元來計算,每月需繳納240元養老金,每年需繳納2880元,遠高于城鄉居民每年不足1000元的繳納水平。如果不能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和城鎮職工相同的養老保險待遇,這部分農業轉移人口在將來落戶城鎮以后退休時領到的養老金將很難保障他們的晚年生活,這將會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2農村戶籍與城市戶籍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比例差距較大。對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農村戶籍的參保率為132%,已經取得城市戶籍的為416%,遠高于農村戶籍的水平,但仍不足50%。對于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農村戶籍的參保率為124%,城市戶籍的參保率為27%,遠高于農村戶籍的水平,但仍不足1/3。由此可見,戶籍是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最大阻礙。
3農業轉移人口的各類保險覆蓋率低。農業轉移人口中超過40%的人還沒被養老保險覆蓋,即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也沒有參加。這部分群體主要集中在21—30歲的中低收入群體。這一部分群體沒有參加養老保險,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年齡不大,對養老保險需求不強;二是收入水平不高,其他方面開支較大,只能縮減保險方面的需求,但這無疑會損害到他們的長遠利益;三是目前低保障水平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對于他們來說形同雞肋,所以參保的積極性不高。這部分群體養老保險的缺失不利于緩解我國目前現收現支的養老壓力。李克強總理所說的“實現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不僅是戶籍的轉變,還包括本質上的市民化。約1/5的農業轉移人口沒有被醫療保險覆蓋,其中城市戶籍的農業轉移人口沒有被覆蓋的比例顯著高于農村戶籍轉移人口。
4年齡、工作年限和月收入水平對有無醫療保險和養老報險的比例影響比較顯著。無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比例與年齡、工作年限成反比,隨其增大而減少;無養老保險的比例與收入水平成正比,隨其增大而增大。
5年齡、工作年限和月收入水平對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比例有顯著影響。對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來說,雖然各群體參加的比例都較低,但他們之間還有明顯的差異。對于年齡來說,職工養老保險參保比例最大的是26—30歲群體,職工醫療保險參保比例最大的是46—50歲群體,其次是26—35歲群體;對于工作年限,兩者參保比例隨工作年限增加而提高;對于月收入,兩者參保比例隨月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5000—8000元群體達到最大,之后開始下滑。
6行業對農業轉移人口養老保險影響顯著,金融保險/教育培訓知識密集型行業參加城市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比例較高,其次是加工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行業,再次是建筑業和零售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最后是餐飲/家政服務業等知識和技術含量低的行業。而農業轉移人口由于受教育水平整體不高,從事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建筑業、零售業、餐飲/家政服務業等參加城市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比例較低的行業,這影響到農業轉移人口未來的養老保障。
建筑業、零售業、餐飲/家政服務業等行業相對于其他行業參加職工養老保險比例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經營規模較小,經營者出于成本考慮很少為雇傭工人辦理養老保險。目前河南的小餐館、商鋪等基本上不會為雇傭的工人辦理養老保險。第二,人員流動性較大,短的工作時間可能不到一個月,所以其參加養老保險的積極性不高。第三,基本上沒有正規的勞動合同。即使勞動者意識到經營者需要為其辦理職工養老保險,但是迫于就業壓力而屈服于現狀,沒有勞動合同也就沒有辦法向有關監管部門申訴。第四,雇傭工人數量較少,且此類經營者數目眾多,監管難度較大。
7商業養老保險作為基本養老保險的有益補充,特別是當前農業轉移人口養老保障水平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有利于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養老保險,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根據調查結果,農村戶口的農業轉移人口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比例僅為83%,其中沒有基本養老保險的群體購買比例僅為144%,這將使他們的晚年生活沒有任何保障,而有基本養老保險的群體購買比例不足5%,基本養老保險僅能保障其基本的老年生活,而無法保證其生活質量。
8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具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對于這三類保險的參加比例都較低,遠遠低于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加的比例。因為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都是由經營者繳費來保障工人權益的,經營者為了節省成本很少主動為工人繳納;參加工傷保險的比例要顯著高于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主要是因為農業轉移人口從事行業的風險要高于社會整體水平,企業或經營者為了降低自身的風險而為他們辦理工傷保險的積極性要顯著高于其他保險;第三,取得城市戶籍的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比例略微高于農村戶籍的群體,而工傷保險則恰恰相反。這說明成功取得城市戶籍的群體的工作待遇情況比之前有所改善;第四,還有至少10%的人并不知道經營者是否為自己辦理了這三類保險。農業轉移人口自身維權意識淡薄,在就業過程中無法保障自身的權益。
9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的比例受行業影響較大。失業保險參加比例較高的行業有運輸業、金融保險/教育培訓業和加工制造業,而這些行業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其他勞動密集型行業參加失業保險的比例較低。生育保險參加比例較高的行業只有金融保險/教育培訓業,需要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技術水平。工傷保險參加比例較高的是建筑業和加工制造業,這兩個行業是工人最容易受傷的行業,企業為了降低自身風險而參加保險。
四、河南省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問題產生的原因
1戶籍制度壁壘的存在。傳統的城鄉二元制戶籍造成社會保障水平不均衡,雖然戶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城鄉戶籍的區別,但是其帶來的本質差別并沒有改變。從暫住證到居住證制度的實施,方便了對人口的管理,但是并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但居住證的辦理需要房東辦理出租房屋基本信息登記,而這項登記需要在稅務部門備案,意味著房租要交稅,稅率約為155%,而這部分成本最終會轉移給租戶,這就意味著辦理居住證意味著相對較高的經濟成本,很多農業轉移人口如果不是必須用居住證就不會去辦理,這會對人口管理造成很大的困擾。
2社會保障制度自身存在問題。(1)社保統籌級別較低。目前河南省“五險”施行的是以省轄市為單位的市級統籌,相對于省級統籌來說,其保障能力弱,覆蓋范圍窄,統籌層次低,基金抗風險能力弱,不同地區的企業負擔也不均衡。同時不同統籌地區轉移手續繁瑣,不利于農業轉移人口的跨地區轉移。(2)異地就醫的結算手續較為繁瑣。2016年7月,河南省與10個省直轄市可以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但其他8個省直轄市還不能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使農業轉移人口在使用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結算時手續繁瑣,這違背了醫療保險的初衷。(3)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地區壁壘難以打破。各地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僅僅面向本地戶籍人群,而持外地戶籍的流動人口卻無緣參加,這不利于實現社會保障的保障功能。(4)社保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企業和個人負擔較重。目前社保資金來源渠道以企業和個人為主,造成企業和個人的負擔較重,參保的積極性不高,這樣一方面限制了現有群體的保障范圍,另一方面不利于資金風險的分擔。同時政府對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補貼力度不大,使其保障水平過低,特別是居民養老保險,很難保障他們的晚年生活。(5)各險種經辦機構之間銜接不良,使各類保險參與人數有較大差別。(6)監管不力,懲罰力度不大,致使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不為職工辦理“五險”或不足額辦理。
3企業為職工辦理各類社會保險的積極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1)辦理“五險”成本較高。企業為職工辦理“五險”,需要額外承擔勞動者工資30%的成本,其中基本養老保險20%,醫療保險6%,失業保險2%,工傷保險1%和生育保險1%。雖然從2016年5月1日開始下調,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由20%降為19%,失業保險由2%降為15%。總費率下調15%,影響不顯著。這不利于企業積極主動為其職工辦理各類社會保險。(2)企業沒有承擔起對員工的責任。企業對員工承擔有足額支付勞動報酬(尤其是加班費問題),依法為員工繳交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責任。但是很多企業為了逃避勞動部門的監管,絞盡腦汁逃避需要為職工辦理的各類社會保險。(3)相關部門監管不到位。相關部門監管不力讓不法企業或個體經濟組織有空可鉆,不為職工辦理相關保險或者不足額辦理。(4)企業不為職工辦理 “五險”的違法成本較低,所以才會想方設法去逃避。
4 農業轉移人口自身的原因。(1)農業轉移人口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專業技能,使其在勞動力市場中沒有競爭優勢,在規模小、參保率較低的行業集中度高,如飯店、零售店等個體經濟組織中,或者是物業管理中的小區保潔、保安等,這些組織很少為他們辦理各類社會保險。(2)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法律意識淡薄。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過程中很少與雇傭方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所以即使自身權益受損,也很難拿起法律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益。(3)在就業過程中對自己的權益認識不足。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至少有10%的人不知道用人單位是否為自己辦理了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還有很大一部人認為用人單位不給自己辦理這些保險是理所應當的,而不懂得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4)因就業困難而無奈放棄“五險”。由于自身不具有競爭優勢,一些農業轉移人口雖然認識到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為了就業只能無奈地向雇傭者妥協。(5)“短視”行為。辦理“五險”需要職工自己負擔一部分,職工為了短期的經濟需求而自動選擇不參加“五險”,從而損害了自身的合法權益。
五、提高河南省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水平的措施建議
1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盡快實現人與戶籍在管理上的合二為一。同時,要采取措施降低農業轉移人口辦理居住證的隱形成本,激勵長期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辦理居住證。
2不斷完善現有的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從法律法規上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參加社會保障的權益;加快提高社會保障的統籌層次的步伐,以提高社會保障的能力,擴大其覆蓋范圍,增強基金的抗風險能力;簡化不同統籌地區的社會保險轉移手續和異地就醫結算手續,以利于農業人口的跨地區轉移;打破地區壁壘,使外地戶籍的常住人口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參加本地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拓寬社保資金的融資渠道以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加強社會保險各險種經辦機構之間的有機銜接,逐步推行“五險合一”,盡可能使職工能夠被“五險”全覆蓋,同時也減少重復參?,F象;加強監管和查處力度。這就需要相關監管部門積極監管、主動監管,盡早發現監管漏洞,不斷完善監管手段,使企業和個體經濟組織無空可鉆,自覺守法,為職工足額辦理“五險”。
3完善企業為其員工辦理各項社會保險關系的激勵約束機制。針對企業為職工辦理各類社會保險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政府除了采取加強監管,增大其違法成本等措施以外,還要采取措施鼓勵企業為其員工辦理各項社會保險。
4 對于“非自愿性轉移”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土地補償時要考慮其長遠生計保障,不僅要給予足額補償,而且還要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和社會保障費用。
5加強社會保障方面的宣傳力度,讓農業轉移人口了解社會保險的保障作用及意義,意識到參加社會保險給其今后生活帶來的遠期收益,以提高其參加各類保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6構建政府、企業、商業保險“三支柱”社會保險體系。 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的覆蓋廣度和深度,在政府和用工企業承擔起責任的同時,也要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對社會保險的補充作用。
7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專業技能培訓,以提高其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和收入水平,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8企業要規范用工,積極主動為職工辦理各項社會保險。
9農業轉移人口一方面要積極主動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增強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盡可能避免短視行為,不能為了暫時的經濟利益而犧牲長期利益,應積極主動地參加社會保險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關霞.關于擴大河南省農村轉移人口社會保障覆蓋面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的探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1):273-274.
[2]宋平.河南省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社會保障制度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1):15-19.
[3]張梅.河南省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社會保障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60-63.
[4]趙繼穎,周利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 學習與探索,2013(11):32-35.
[5]趙麗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學理論,2015(6):79-80.
(責任編輯: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