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取舍:網購狂歡下的“數字崇拜”
是追求電商業態的持續繁榮,還是雙十一的曇花一現,對京東、阿里這樣的電商平臺而言顯然是一種充滿挑戰的“取舍”。中國的市場足夠大,但一口吃不了胖子,電商企業應該告別過去的“數字崇拜”,而更應著眼于推動電商可持續的發展,自覺維護好電商全鏈條的形象和秩序。
雙十一的網購狂歡,越來越具有了“數字崇拜”的味道,國家GDP都已經告別數字崇拜的階段,電商卻要追求得到一個單日500億、1000億的數字。
雙十一數字崇拜背后也暴露出電商諸多的問題。比如很多商家集中資源來賭這一天的銷量卻只賺吆喝不賺錢,比如訂單陡增后暴力分拆的問題,比如平臺廣告資源價格水漲船高的問題。
對于雙十一存在的問題,不僅消費者頗有微詞,連政府官方也提前打起“預防針”:雙十一前夕,國家發改委、工商總局等多部門密集警示“雙11”,禁止商家使用易誤解的標價,并將打擊虛構原價的行為,重點打擊網購“虛假評論”,同時警告不要容忍商家的不端行為。
那么,京東又是如何看待電商網購狂歡“數字崇拜”現象的呢?
陳宇表示,“雙11首先這幾年變成網絡狂歡了,我們覺得發展到現在來講,應該逐步的不要炒作,不要都集中在這一天,再追求數字的極致沒有意義。因為它會對用戶、對整個社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這么多商品集中在這一天發貨,要在這一天備這么多的人力、物力,對整個的物流效率是有傷害的。客戶本身可能7、8、9月份有這種買東西的需求,非要等到這一天,讓這么長時間就為了那一點價格優惠不去享受該享受的服務,實際也是對購物不利。”
陳宇表示,京東內部在反思雙十一的問題,“我們傾向于把好物低價持續的讓客戶隨時想買隨時買,真正的讓好物低價持續,盡量別有波動,都集中在這一天意義不大。”
平臺一味追求單日數字的極致,讓需求冰凍、訂單陡增,消費者不能及時收貨,這有損整個電商行業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的良好形象和經營秩序,修正網購狂歡的數字崇拜已迫在眉睫。
當然,究竟是追求電商業態的持續繁榮,還是雙十一的曇花一現,對京東、阿里這樣的電商平臺而言顯然是一種充滿挑戰的“取舍”。中國的市場足夠大,但一口吃不了胖子,逼迫商家打五折然后一天賣出一年的銷售額,并不代表電商的真正繁榮,隨著電商業態的日漸成熟,電商企業應該告別“數字崇拜”,而應著眼于推動電商可持續的發展,自覺維護好電商的形象和秩序。
雙十一,鼓勵用戶買買買與提倡用戶理性消費,追求銷量至上與崇尚品質電商,都體現著電商消費文化上的一種“取舍”。網購狂歡時刻,“取”與“舍”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也反映出電商對消費者的真心,電商做大蛋糕的同時,更應考慮到消費文化的社會影響和跟風效應。

雙十一在國內越來越火熱,其影響也越來越廣泛,但雙十一反映出的消費文化上的虛無主義,也開始招致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反感。網上不乏人們的調侃,說雙十一已經成為一年一度的虐(單身)狗節和年輕人買買買的敗家大比拼。
對此,京東也有他們的思考,“這次我們真的是希望大家冷靜,希望大家降降溫,別那么盲目、沖動,我們這次雙十一的口號都是‘認真購物,買點好的’。因為通過我們用戶調研反饋,每年我們會把各個區域客戶集中在一起聽他們的反饋,劉強東也會參加,實際上大家反饋回來,有些真是被大家刺激的沒必要的東西囤半年,洗發水什么的,真沒必要。”
陳宇說,“電商購物節以后追求的,應該是消費品質,利用我們的服務、物流優勢,把中國企業好的商品通過雙十一傳遞出去,這也是我們的一個責任。”
總體來看,作為一項盛大的網絡節日,讓年輕人只知道“買買買”,它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跟風效應顯然并不利于雙十一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導向,電商應該審慎的思考如何杜絕網絡消費文化的虛無主義,甚至是消費文化上的扭曲,思考該向年輕人甚至是未來向世界輸出一個什么樣的“雙十一”。
誠然,雙十一鼓勵用戶買買買與提倡用戶理性消費,追求銷量至上與崇尚品質電商,都體現著電商企業消費文化的一種“取舍”。網購狂歡時刻,“取”與“舍”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也反映出電商對消費者的真心,電商做大蛋糕的同時,應考慮到消費文化的社會影響和跟風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