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燕
梯度教學在聾校高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
倪曉燕
梯度教學是指將學習內容細化為由易到難的階梯狀系列,引導學生盡可能接近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梯度教學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外作業、考核評價入手進行梯度劃分。聾校高中數學教學實踐證明,梯度教學在保護聾生自尊心、保障教育公平、提高不同層次聾生學業成績上都有效果,也為其后續發展提供了途徑。
聾教育;數學課堂;梯度教學
隨著特教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聾生考入我校高中學習。由于來自不同聾校,他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一是知識結構的差異。有些學校改編使用普校教材,有些學校仍使用舊版聾校教材,有些學校將普校教材和聾校教材混合使用。教材使用上的混亂造成了高一新生在數學知識結構上存有較大差異。二是思維能力的差異。聾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主要建立在語言概念與命題的基礎上[1],可見聾生語言水平直接影響了其抽象思維能力。而聽力受損的年齡、確診時間、助聽設備的使用、早期干預和語言訓練、語言經驗及其他各種因素都直接影響聾生語言的發展[2],使得聾生個體間語言能力存在很大差異,導致抽象思維能力也有較大差別。
我校高中聾生在數學知識結構和數學思維能力上的差異比普校學生更明顯。“大鍋飯”式的教學不適應聾生的差異需要,造成部分學生“吃不飽”、部分學生“吃不下”。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聾校高中教學必須因材施教,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確保每個聾生都學有所得。
(一)“梯度教學”的內涵
“梯度理論”是華東師范大學周彬提出的。他認為:“學生個體之間是有梯度差異的,教學內容的創設也是有梯度的。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梯度差異,還要關注教學內容梯度的創設。”[3]本研究認為,聾教育中的“梯度教學”是指:以聾生原有知識結構、思維能力為基礎,從最近發展區入手,將學習內容剖解、細化為由易到難的階梯狀系列,引導聾生盡可能接近學習目標,同時為暫且不能完成學習目標的聾生提供繼續向前的途徑和可能性。
(二)梯度教學與分層教學的區別
梯度教學與分層教學在教材處理方面存在區別。梯度教學中,每位學生面對的是同樣的學習材料,學習材料的難度呈階梯狀,完成一級,進入下一級,各梯度間是遞進關系;分層教學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對的是不同的學習材料,完成的是不同的學習任務,各層之間是平行關系。梯度教學中,學習材料呈梯度排列,學生學習就如同爬梯,可上可下,沒有預設;分層教學中,教師課前按學生以往表現分組,課后按學生上課表現調整分組,課堂上分層相對固定。
(一)學習能力的梯度劃分
我們首先將聾生按學習能力進行梯度劃分,為之后處理學習材料提供依據。(見表1)

表1 聾生學習能力梯度劃分表
表1中聾生的學習能力有四個維度:原有知識結構、語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學習態度。在每個維度上,聾生大致分成A、B、C三類。但每個聾生在不同維度上所處的類別并不相同,所以不能認為只有三類聾生。在后期處理材料時,要先考慮依據哪種能力分類標準更合理。
(二)教學目標的梯度制定
2013版的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將教學目標分解成四個維度:知識技能、問題解決、數學思考、情感態度。梯度教學中,要按聾生的學習能力制定階梯狀的教學目標。梯度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由易到難”原則。教學目標應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子目標組成,子目標的達成難度應逐步遞增,初級目標要為達成高級目標服務。容易達成的初級目標能讓聾生體驗成功,增加學習的動力和興趣,鼓勵繼續達成下一級目標;需要“跳一跳”才能完成的中級和高級目標,讓暫時不能完成的聾生清楚努力的方向,增加繼續進步的可能性。二是“量身定做”原則。制定不同維度的教學目標時,要根據不同的學習能力進行梯度劃分。(見表2)

表2 教學目標梯度制定表
以蘇科版八下11.2“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第2課時為例,在教學目標的四個維度上,參照不同的能力分類標準,制定初級、中級和高級目標。由于我們所教的聾生思維水平偏低,難以達到較高的思考目標,因此僅把數學思考目標分解為初級目標和中級目標。制定子目標組時,應考慮聾生的實際情況,必要時高級目標可空缺。
(三)教學內容的梯度安排
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前預習、公式定理和例題習題。傳統教學中,提問都比較籠統,為提問而提問,目的性不明確。梯度教學中,強調要將籠統的問題細化為一系列階梯狀問題組,這些問題組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引導聾生思考,幫助他們跨出最近發展區,靠近教學目標。(見表3)
以蘇科版八下11.2“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第2課時為例。課前預習中,細化后,問題(1)復習一次函數圖像的性質,為歸納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性質提供類比對象;問題(2)復習反比例函數圖像的畫法,為歸納反比例函數圖像的性質提供觀察素材。性質推導中,無梯度的二個問題間跨度太大,第二個問題只有個別學生會回答。細化后,A類聾生從初級問題中學習了基礎知識,學有所得;B、C類聾生,通過初級、中級問題的鋪墊,完成高級問題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例題習題中,細化前后的問題,筆者都在課堂上測試過。細化前的問題僅有43%的聾生答對,細化后的問題組有85%的聾生答對。梯度式的問題組,能有效幫助聾生理解知識點,引導他們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表3 教學內容梯度安排表

表4 課外作業梯度設置表
(四)課外作業的梯度設置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要符合各類聾生的水平。課外作業的設置根據教學目標分為基礎題、提升題和思考題。(見表4)
以蘇科版八下11.2“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第2課時為例。基礎題是定理的默寫和直接應用,對應初級目標;提升題是定理的靈活應用,有些可以直接得出,有些需要一定的思維過程,對應中、高級目標;思考題是對新舊知識的歸納總結,要求聾生對所學知識有深層次的理解,對應高級目標。聾生可以按照自身學習情況自由選擇,原則是基礎題必須做,提升題和思考題選擇做。
(五)評價考核的梯度進行
梯度教學中,每位聾生所能到達的“階梯”不同,如果評價時仍用傳統的考核標準,并不能體現聾生的真實水平。因此,可將試卷分成基礎題、提升題、思考題三部分,分別打分。這種打分方式能更清晰地展示聾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同時也能讓A類聾生擺脫低分,體驗成功,讓B、C類聾生發現自身的薄弱部分,看到與他人差距。
(一)保護聾生自尊心,激發其學習潛能
學習材料沒有差異,課外作業自由組合,因此不存在誰做A組題、誰做B組題的情況。沒有“好學生”“差學生”的標簽,聾生學習數學就更輕松了。學習材料是階梯式呈現的,聾生都會關注他人到達了哪一個級別。競爭心理促使聾生都愿意嘗試思考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題目。
(二)分層靈活,提供發展空間
布魯姆指出:如果給予不同的學生適合他們個體差異的學習時間,大多數學得慢的學生可能達到與學得快的學生一樣的學業水平。梯度教學利用階梯式的學習材料對學生進行自然分層。學習能力強的可以到達較高的臺階;學習能力弱的就處于較低的臺階。同時,聾生可以很方便地保留更高級別的學習材料,課后繼續努力。這就為聾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可能,避免了分層教學中因錯誤分層而限制聾生的發展。
(三)差異教學,聾生各有所得
分層教學在課前就預設了聾生的學習能力,給了不同的學習材料,這使聾生的發展很有限。梯度教學中,每個知識點的學習,教師都為聾生搭建了上升的階梯。低層次聾生雖然不能跟上教學的進度,但是他們能對每個知識點有基本的理解。其他層次聾生,通過不斷“攀爬”,學習能力都有了提升。
我們在兩個高一平行班進行了梯度教學實驗。入學時,兩個班級均分差距較大。從成績分布來看,中段的人數差不多,被試班高分人數少,低分人數多,對照班則高分人數多,低分人數少。(見表5)

表5 高一新生入學成績(數學)匯總表
經過一學期的梯度教學,被試班級的平均分、及格率和優秀率都有了提高,被試班和對照班均分的差距明顯縮短。從成績分布來看,被試班80分以上的人數增加了,40分以下的人數減少了(見表6)。從各部分得分情況來看,被試班基礎題的均分超過了對照班,說明被試班的聾生基礎知識掌握較扎實(見表7)。

表6 高一數學期末考試成績匯總表

表7 高一數學期末考試各部分得分情況匯總表
梯度教學的核心是對學習材料的梯度設計。教師需對聾生的學習能力有深刻的了解,對聾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和學習材料做透徹的分析,才能對學習材料做梯度設計。實驗證明,梯度教學在保護聾生自尊心、保證教學公平的同時,讓不同層次的聾生都得到提高,并為他們的后繼發展提供了途徑。
[1]方俊明,雷江華.特殊兒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6.
[2]李群,鄧慧蘭,姚勤敏,林慧思.聾生讀寫能力的發展[J].現代特殊教育,2014,(10):10.
[3]董朝倩.梯度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聾生數學理解困難的成因及教學對策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C-b/2011/02/09。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214024)

素描靜物錢宇辰(江蘇省無錫市特殊教育學校)
G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