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冬梅 申紅林 葉 丹
沙盤游戲療法對自閉癥學生的有效干預
鄒冬梅申紅林葉丹
通過對個案為期一學年沙盤游戲干預的持續跟蹤研究,抽取典型盤面分析數據,發現沙盤游戲療法對自閉癥學生認知、語言、情緒等方面的問題具有顯著的干預效果。
沙盤游戲;自閉癥;干預
目前,越來越多的自閉癥學生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就讀,這類學生的教育與康復成為很多特教教師的專業瓶頸。國內對于自閉癥主要的干預方法是應用行為分析療法、感覺統合訓練等,另外還有學者嘗試其他的治療方法,如音樂治療、輔助動物治療等。[1]而我們通過一個學年的沙盤游戲來對自閉癥學生進行跟蹤式行為干預,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游戲是兒童的語言,不需要過多指導,兒童就能很快進入游戲狀態,兒童對游戲的合作與投入程度是其他形式的治療所無法達到的。游戲治療是以游戲活動為媒介,在一種自由、安全的環境下,治療者或其他人陪伴兒童在治療情境中利用游戲材料進行游戲的一種治療方法;其目的是通過游戲釋放兒童的不良情緒,使其在一種被愛、被積極關注和接納的氣氛中感受與人交流的樂趣,逐步從自我封閉的世界中走出。[2]
沙盤游戲療法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一種應用性發展,是游戲療法的一種形式。沙盤游戲幾乎不需要依靠言語表達,這恰好符合了自閉癥學生的學習特點,但是卻可以在游戲過程中通過故事情節提升交往能力和學會表達有意義的詞匯。基于此,我們將沙盤游戲引入自閉癥學生的教育干預,探究其有效實施策略。
(一)干預對象
小帥(化名),16歲,沈陽市某特教學校八年級學生,典型自閉癥。其認知能力達到小學二年級水平;溝通能力較差,缺乏自主意識和主動語言,對別人的話很少應答;刻板行為嚴重,注意力渙散。在學校除了聽教師指令行動之外,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發呆,對自己的行為毫無管理和控制能力。如果其刻板行為或問題行為受到干擾,就會非常煩躁,情緒變得很不穩定。為此,我們嘗試運用沙盤游戲療法,提高其主動意識和主動行為,使其精力得到合理釋放,緩解其因無所事事而產成的問題行為。
(二)干預方法
從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開展了歷時一學年(36次)的沙盤游戲治療。每周二下午,小帥都會按約定來到學校沙盤室進行50分鐘的沙盤制作。在每周一次的治療過程中,開始環節是讓他自由擺放、隨意創作,治療師則通過拍照等方式記錄其動作、語言、沙具擺放位置與順序等制作過程以及制作成品。制作結束,進入互動環節。因自閉癥學生往往沒有時間停止概念,所以開始10多次的時間分配由治療師掌握。在互動環節,治療師要根據觀察到的情況進行有效干預。干預多以觸動、試探、引導為主,不得強行介入和說教,以充分尊重學生現有的能力水平,保護他的積極情緒。全部沙盤治療由一位治療師獨立完成,中途不更換,這樣既能保證所有跟蹤材料(文字、照片、音視頻)分析的連貫性,又能使學生在已建立起來的穩定關系中得到最大化發展。
(三)干預過程
1.第一階段:初始評估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觀察學生,治療師將前2到3次沙盤制作設為初始評估階段。在該階段,讓學生在自然的、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呈現原生狀態。通過建立安全和受保護的環境,并在過程中了解學生認知、情緒行為及言語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和特點,為下一步實施游戲治療打下基礎。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認知能力把小車簡單堆放到沙盤中,沒有布局和情境沙具類別單一,沙具之間沒有內在聯系制作沙盤非常隨意,沒有主題和計劃情緒行為愉快,投入,但不受暗示緊張,隨意擺放,沒有主動行為放松,投入,在沙盤里玩小車言語溝通幾個字的仿說“喜歡什么”“拿小車”基本沒有語言,很少應答偶爾自言自語或模擬開車聲
針對觀察結果,分析如下。
(1)認知功能
計劃性:計劃性可以反映學生的組織計劃性,考查學生每一個動作是否是有意識行為。小帥在制作沙盤之前沒有總體思路和統一構想,不知道自己要擺什么,大多數動作都是無意識行為。
豐富性:豐富性可以反映學生內心活動的復雜性和充實程度。小帥的沙盤內容單一,而且排斥其他類別的沙具,表明他在平時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理解,內心活動非常單一。
情境性:情境性可以反映學生對事物功能及意義的理解能力。小帥的作品中沙具和沙具之間沒有內在聯系,只是簡單堆砌在一起,說明他對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缺乏基本的認知。
布局性:布局性可以反映學生視知覺的空間組織和布局能力。小帥只能將沙具簡單排列,而在空間位置方面缺乏設計和組織。沙盤中沒有遠近疏密等布局,也沒有象征性游戲和現實生活的情境再現。
(2)情緒行為
小帥剛來到沙盤室時比較緊張。治療師引導其選擇喜歡的沙具放入沙盤中,他只是簡單完成要求,隨便拿了幾個沙架上的小車放進沙盤中。在第2次和第3次的制作過程中,情緒稍顯好轉,放松和投入了許多。隨著其對新環境的逐步適應,他很快進入狀態,在自己喜歡的沙具上表現出較高的專注度,這也是以后需要引導和利用的優勢。
(3)言語溝通
小帥的語言比較匱乏,大部分情況以仿說為主,仿說可以說一句話,其他表達以五六個字的單詞或雙詞居多。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只能回答選擇性問題,而對開放性問題沒有能力回答。
2.第二階段:實施干預
(1)建立良好的關系——模仿法
小帥剛開始只喜歡沉溺于自己玩的過程中,對治療師的溝通沒有任何反應。為此,治療師開始嘗試在沙盤中與他建立良好關系。在他的沙盤制作完成之后,治療師在離他很遠的地方也模仿他擺車,觀察他的反應。他看了看,沒有拒絕治療師的沙具。于是治療師嘗試把小車擺得離他近一點,與他的小車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并模仿他玩小車的動作和聲音。他對治療師的聲音非常敏感和關注,在治療師一次故意錯發“滴滴”的聲音時,他主動予以糾正。治療師跟著他的聲音重做,他表示滿意。從第5次沙盤起,我們開始了輪次游戲,并開始主動等待。小帥和治療師在最初的6到7次沙盤中,建立了穩定良好的互動關系和游戲規則。
(2)將沙具意義化,提高主動意識——創設情境法
小帥最初的動作模式顯得非常刻板,不愿調整小車的位置,對治療師不再一一對應地擺小車表示不滿。治療師并沒有強迫他,而是讓自己的小車首尾相連地排列,并不斷重復“小車要站排”“小車要站排”。兩三次之后,小帥開始模仿治療師的話,把原來嘴里一直嘟囔的“滴滴”改成“小車要站排”。有了這樣的外部語言做指導之后,他的行為也跟著發生了改變,讓小車像治療師的一樣站起排來。這是他第一次在沙具的空間位置上出現變化。之后,他的沙具的變化開始變多。
站排、拉圈、司機開車這樣的情境,幫助小帥理解當下擺放的目的和意義。他的行為不再是隨意散漫的無意識動作,而是有了集中和指向,他越來越投入到這種創作的過程之中,并且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了。
(3)豐富沙盤內容,提高主動行為——鏈接法
小帥的沙盤內容總是很單一,既不能很好地表達生活情境,也不能呈現內心的活動,但他有時候已經可以主動模仿治療師的動作了,并可以在互動中接納一些變化。有了這兩項做基礎,為了增強他的主動思考,豐富沙盤內容,治療師從小車和司機開始,在他的沙盤世界中一個接一個地與其他事物產生鏈接。在每次制作的互動部分,治療師會根據小帥的沙盤內容令其思考:“小車在公路上開,這里還沒有公路呢!路邊有沒有涼亭,司機累了在哪休息?”一開始,小帥對治療師的引導既不排斥,也不主動配合。漸漸地,他會停下來想一想,并慢慢熟悉了越來越多的沙具,多了些隨意選擇和創造的行為,他的注意力和主動意識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
(4)獲得交往技巧,提高適應性行為——社交故事法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沙盤陪伴,小帥偶爾可以用沙盤表達自己的情感。如當他情緒不好時,小人會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有時候還會放一個巨大的房子或巨人擋在前面。治療師說:“當有房子擋住我時,我可以繞過去,這里很舒服。”小帥雖然當時沒有馬上跟著做,但以后他在沙盤中遇到有東西擋住自己時,就會主動繞過去。
在陪伴過程中,當治療師捕捉到他的情緒變化時,就會告訴他這種感覺叫開心、那種感覺叫生氣。他也在逐漸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并且在沙盤里與治療師的故事對話中學會了使用禮貌用語。
經過了一學年36次的沙盤陪伴,小帥在沙盤室里的專注力和主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沙具,并安靜地制作沙盤。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寫字、畫畫、玩玩具,表現出較高的專注度和耐心,并開始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在干預的過程中,我們也產生了一些思考。
(一)形成接受干預的心理很重要
大多數自閉癥兒童更愿意在沙盤里尋找感知覺方面的刺激,比如玩沙子、用器皿反復傾倒、把沙具簡單排列或只玩某些喜歡的沙具等。如果沒有建立起足夠、有效的干預心理,他們只能在沙盤室里延續生活中的刻板狀態。所以治療師可以嘗試把自己也當成自閉癥學生的一個沙具,先讓學生適應治療師的存在,之后再隨著他的動作和頻率融入他的世界,最后通過一系列學生能接受的互動,幫助他形成接受干預的心理,并進而促進其各方面能力的整合與提高。
(二)要先提高基礎能力
由于自閉癥學生的腦功能發育異常,導致他們在情感、行為、思維等方面與智力落后兒童有著本質的差異。所以對于這些自閉癥學生,筆者認為目前尚無法運用沙盤空間區位分析、沙具原型分析等技術挖掘學生的潛意識或分析他們的沖突模式。因為他們的沙盤制作還無法達到有主題、有想象創作的水平。只有當學生具備一定的自我表達、邏輯思維和想象能力之后,才可以更好地運用沙盤技術,包括意象法、移除法、遮蔽法等,更充分地挖掘學生的內在動力。
沙盤游戲治療是為了使學生在走出沙盤游戲室時能有效地維持已獲得的積極行為,這方面的研究我們還將持續關注。
[1]李楠.沙盤游戲在自閉癥兒童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2,(3).
[2]周小偉.淺談沙盤游戲在兒童自閉癥治療中的應用[J].大眾心理學,2015,(3).
(作者單位:鄒冬梅,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110035;申紅、林葉丹,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育成學校,110031)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