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華 江小英
普特兒童同班共讀的實踐研究
王燕華江小英
在普通小學融合班級開展同班共讀,通過精選經典繪本、規劃閱讀課程、優化閱讀環境、開展多元化互動式的師生共讀、親子閱讀、“心書分享”、新媒體閱讀、排演繪本劇等,能促進包括特殊兒童在內的所有學生共同發展。
融合教育;同班共讀;師生共讀;親子閱讀
同班共讀,指在融合班級開展師生共讀和親子閱讀,以促進包括特殊兒童在內的所有學生共同發展。師生共讀,就是以繪本為媒介,以閱讀為紐帶,讓教師和學生通過閱讀交流而達成的一種分享性教育活動。親子閱讀,是指在家庭中大人與孩子一起閱讀。
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系鄧猛教授認為,同班就讀體現融合教育的理念,承認殘疾兒童與普通兒童存在個別差異,有其獨特的個人特征與學習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孩子在同樣的環境下,擁有同等的權利和同等的地位、享受同等的教育。同班就讀是我國對國際融合教育理論的中國式回應,是西方理論與中國國情之間的嫁接、沖撞與融匯,是基于文化嫁接之上的再生成。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1.班級特殊兒童情況分析
我班是二年級班級,有兩名特殊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簡稱多動癥)兒童小雨(化名,文中學生均為化名)和高功能自閉癥兒童小文。
小雨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專心聽講,無法完成課堂作業;經常離開座位、干擾同學,上課喜歡搶答問題,經提示能夠短時間控制住自己;反應比較快,想法具有獨特性;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笨拙,寫字畫畫協調性比較差;情緒有時不穩定,易發脾氣,易發生哭鬧行為;未建立物權意識,常常隨意拿他人物品,自己的物品也隨便亂扔;非常愿意與人交往,情感上對教師、家長和同學比較親近,但較為缺乏社交技能,經常和同學發生沖突。父母都是大專學歷,個體經營者,教養方式比較溺愛,非常配合學校教育。
小文情緒比較穩定,不會無緣無故哭鬧;注意力不集中,但能偶爾關注周圍事物;記憶力超常,識字量較大,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能做簡單的生字、字詞等作業,閱讀理解和思維類的作業完成困難;字寫得較大、較亂,不能寫在規定格子中;經常自言自語,在教師引導下能讀簡單的課文、字詞等,聲音很小,吐字不清楚,不會控制音量;在同伴的提示下,能用簡短的句式表達;交往比較被動。父母學歷都是大學本科,從事IT工程師和會計師工作,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周一到周五由家教陪讀,家長比較配合學校教育,家中兒童圖書達到100本,平時母親會給小文講繪本故事。
此外,班級中還有發展遲緩、學習障礙、感統失調、心理問題、交往障礙等有各種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如一名女生脊柱發育不良,無法完成仰臥起坐等動作,父母都是肢體殘疾者,極為缺乏自信,與人交往中極少抬頭與人進行目光對視。
2.班級整體情況分析
我班共37名學生,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包容與合作。2015年4月班級學生閱讀情況調查顯示,65%的學生家里沒有書桌、書柜和書架,近一半學生家庭只有10—20本兒童圖書,僅3名學生家庭兒童圖書達100本。由于家庭教育資源的缺乏,學生閱讀基礎極為薄弱。雖然多數學生對閱讀有興趣,但缺乏基本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拿到圖書只是隨手翻翻,看看圖畫,難以深入細致閱讀,更談不上去思考和發現。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小學六年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低年級兩年的時間內,廣泛閱讀并達到5萬字的課外閱讀量。為讓全班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我們開始嘗試開展“同班共讀”。
(三)繪本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要
繪本的最大特點是圖文結合,多姿多彩。它沒有一句教條,卻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沒有一絲說理,卻能啟發孩子深入思考;沒有一點兒喧鬧,卻能激起孩子的會心大笑。它形象直觀,又不乏鮮明的邏輯、理性的思維。低年級孩子識字量少,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自控能力和忍耐力都較差,但是他們形象性思維占主導地位,聯想豐富,喜歡表達,這正好與繪本的特點吻合,夸張的構思、精妙的圖畫、童趣的語言在孩子們眼里富有吸引力。借此途徑開啟孩子的想象,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最為合宜。
要想順利實施同班共讀,必須先營造一個自信包容的班級氛圍。一年級開學后,我班師生選擇兩只活潑可愛、有團隊精神的企鵝作為班級形象,并確定“企鵝班”為我們個性化班名,讓孩子們知道我們班是一個由37名活潑可愛的孩子組成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大家庭。我們還根據企鵝的團隊精神和學生特點,確定了班訓、班級精神、班歌、班旗、班徽、班服和學生名片。從2015年3月(二年級上學期)至今,我們的同班共讀持續了三個學期,實踐過程可分為以下七個階段。
(一)精選經典繪本,規劃閱讀課程
筆者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閱讀了大量世界經典繪本,精選優秀繪本,制定適合本年齡段學生的書單,并結合本班學生特點制定出二年級下學期主題閱讀方案。
(二)優化閱讀環境,建立“愛心書架”
經過初步調查,學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孩子們缺乏閱讀興趣,看電視、外出玩耍、上網或玩游戲的時間超過閱讀的時間。面對學生的現狀,通過與家長多次溝通,得知家長都非常希望孩子熱愛閱讀,并愿意為孩子購買圖書,但往往買不到適合孩子的圖書,很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因此,在對家長進行親子閱讀需要調查的基礎上,我們于去年的世界讀書日為家長開展了一次“共話親子閱讀的秘密”的講座,此次講座增強了家長親子閱讀的意識,使家長更加全面地認識閱讀對于兒童終身發展的重要作用、掌握親子閱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學會如何依據權威機構研制的小學生分級閱讀書目為孩子選書。
學生在校時間比較長,班級的閱讀環境非常重要。為此,通過向學校圖書館借閱、學生自愿攜帶和家長主動捐助等多種方式,為班級添置近500本圖書,設立了班級圖書角,同時又號召學生“為書架起個好聽的名字”。我們的“愛心書架”就此誕生,每個學生都認領十幾本書,作為這些圖書的管理員,負責借閱和管理自己認領的圖書。正因為管理的是自己負責的圖書,所以他們也就格外盡心盡責,這不僅把學生手頭的書充分利用起來,實現資源共享,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責任心和公共服務意識。今年暑假,我們還將班級的“愛心書架”變成“移動書架”,同學們將認領的10多本圖書帶回家,既解決家庭藏書少,假期無書閱讀的問題,還可以通過“以書換書”的方式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和溝通能力。
(三)多元化互動式的師生共讀活動
繪本主題豐富而多元,繪本共讀的方式也具有多樣性,要根據每本書的品質與特點,兒童年齡,閱讀活動性質、規模、場所的不同而靈活變換。在師生共讀活動中,我們綜合運用朗讀法、講讀法、討論法、表演法和創編法開展繪本教學。在創編的基礎上,孩子們學會自制繪本。多元化互動式的師生共讀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語言與肢體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促使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興趣盎然,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不僅如此,師生共讀讓兒童的繪本閱讀更為充分、更有效果,讓兒童更好地認同繪本所傳達的思想理念,理解繪本所蘊涵的美好情感,領悟繪本所滲透的人生哲理等。
(四)指導引領家長,開展“親子閱讀”
為了讓家長學習如何在家庭中有效開展親子閱讀,去年5月開始,我們開設周末親子共讀活動。家長自愿報名,但必須和孩子共同參與,關掉手機,全程全身心陪伴孩子閱讀。經過近兩個月的師生共讀,孩子們已經喜歡上比其他課程更加有趣、有益的繪本課,極力要求家長報名參加,因此每周的親子共讀活動不得不分兩次開展,以滿足所有報名孩子的需要。愛上繪本,愛上閱讀的孩子們開始帶動家長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家長回到課堂重做一次學生,和孩子并排而坐,度過一段輕松、愉快、溫馨的共讀時光。孩子有家長的陪伴,閱讀過程中更為開心和認真。家長和孩子們一起聽故事、朗讀、表演、討論、回答問題、制作繪本,不僅增加了親子之間的了解,更增進了親子關系,使親子溝通有了更多的話題。至今為止,周末親子閱讀課已達50節,分為家長講、學生與家長共講、學生講三個階段。授課家長不但有學生的父母,還有學生的哥哥姐姐,他們用自己的理解詮釋著繪本,每節課都為孩子們帶來獨一無二的視聽盛宴。
(五)學生走上講臺,進行“心書分享”
為了彌補有些學生沒有參加親子共讀的不足,每周五下午開設一節一小時的“心書分享”課。在課上,學生們可以分享自己喜愛的精彩片段,還可以為圖書代言,推薦自己喜愛的圖書。
(六)借助新媒體,走進《昆蟲記》
今年4月21日,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我班與北京市青少年經典志愿導讀團隊合作,借助新媒體開展經典導讀活動。為了更好地閱讀,我們建立“企鵝閱讀”微信群,通過“經典導讀”手機客戶端選擇《昆蟲記》作為閱讀圖書,根據導師閱讀計劃進行閱讀、討論、互動點評等一系列線上閱讀活動。
(七)全員參與,共同排練繪本劇
在課堂師生共讀和周末親子共讀進行的同時,我們還在端午節前排演了繪本劇《粽子里的故事》。我們根據繪本創作出五幕繪本劇劇本,設計了角色、臺詞、動作,加入了與端午節有關的兒歌、習俗、故事、音樂等多種元素。所有學生參與繪本劇中小動物動作的模仿練習,全班同學參與角色的挑選。每個學生都認真投入動作練習中,為自己爭取表演的機會。選好演員以后,再分工合作,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明確的任務——朗誦端午節兒歌、主持串場、劇務、后臺音響操作、道具管理等。活動讓每個孩子都得到鍛煉的機會,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能力,讓孩子們在參與中學會交往,在參與中學會堅持,在參與中享受快樂。
(一)同班共讀,讓特殊兒童健康成長
經過三個學期的同班共讀,讓兩個特殊兒童愛上閱讀,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學會了如何克服恐懼,學會了如何關愛別人,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等。
(二)同班共讀,讓普通學生健康成長
現在,我們班的閱讀氛圍很濃厚,閱讀已成為孩子們每天學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到處都可以看到學生們閱讀的身影,閱讀已成為了學生們的一種習慣。通過共讀,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了學生品格的發展,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了學生的美感和審美能力,同時,更增進了教師、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作者單位:王燕華,中國農業科學院附屬小學,100081;江小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100875)

可愛的花瓶戴金佩(江蘇省常州市光華學校)指導老師:蔣玉嬌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