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志
(內江市第六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四川 內江 641000)
硬膜下血腫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顱內血腫,約占顱內血腫的50%~60%。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是指患者在受傷后3日~3周內出現的顱內血腫。亞急性硬膜下血腫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1]。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顱骨鉆孔引流手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CT影像技術的輔助下進行顱骨鉆孔引流術能夠更好地定位患者顱內血腫的區域,從而定向消除血腫,減少手術對其腦部造成的傷害。為探討在CT定位下使用顱骨鉆孔引流術治療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我院對近幾年收治的72例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使用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對其中36例患者在CT定位下使用顱骨鉆孔引流術進行了治療,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2例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這些患者均有明確的外傷史,其主訴癥狀為不同程度的頭痛、嘔吐、肢體活動障礙、意識障礙等。這些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和綜合診斷的結果顯示,其病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制定的《全國腦血管病診療共識》中關于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斷標準。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例患者。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年齡為26~77歲,平均年齡為(42.5±7.3)歲;其顱內血腫量為24~42ml。對照組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年齡為28~75歲,平均年齡為(41.4±7.5)歲;其顱內血腫量為25~41ml。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的標準骨瓣開顱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使用頭部CT定位患者顱內血腫的位置,觀察其血腫的情況。選擇距離血腫位置最近的大骨瓣開顱。骨窗直徑為6~10cm。剪開患者的硬腦膜,避開患者重要的腦部功能區及腦血管,到達血腫腔,清除血腫。在創面處放置膠管引流。根據患者的顱內壓確定是否要為其保留骨瓣或擴大骨瓣[2]。術后讓患者吸氧24h。對患者進行適當的脫水、抗炎治療。為患者使用營養神經的藥物。維持患者機體水電解質及酸堿的平衡。在術后3~6d拔除引流管。
為觀察組患者在CT定位下使用顱骨鉆孔引流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在手術當日對患者使用頭部CT進行檢查,定位其血腫最大的平面,確定血腫的中心部位并做好標記。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根據血腫定位結果和腦功能定位結果選取最佳的手術入路,避開重要的腦功能區。使用顱骨鉆和銑刀做一個直徑為3.0~3.5cm的骨窗。使用腦穿針對血腫進行穿刺。沿穿刺通道緩慢地吸取血凝塊。對患者出血的部位進行電凝止血。在血腫腔內放置硅膠引流管。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術腔,直至流出的液體清亮。固定引流套管,連接引流袋,保持引流通暢。若患者的血液粘稠,可將10000 U的尿激酶在無菌生理鹽水中溶解稀釋,通過引流管注入其血腫腔,并夾閉引流管,而后緩慢地引流。術后讓患者吸氧24h。對患者進行適當的脫水、抗炎治療。為患者使用營養神經的藥物。維持患者機體水電解質及酸堿的平衡。在術后3~6d拔除引流管。
術后一周對患者使用頭部CT進行復查,觀察其血腫清除率。血腫清除率的計算方法是:使用頭部CT觀察患者的血腫范圍。選取患者血腫面積最大的截面,量取界面的X(寬度)和Y(高度)。血腫量=X×Y×層面數÷2。血腫清除率=患者術前的血腫量-患者術后的血腫量。對所有患者進行6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的死亡率。在治療前和治療后6個月分別使用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制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評價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情況[3]。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為(94.22±6.54)%,對照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為(93.07±7.27)%。觀察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略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時發現,觀察組中有2例患者死亡,其死亡率為5.56%;對照組中有5例患者死亡,其死亡率為13.88%。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41.04 ±4.22)分,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42.53 ±4.35)分。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有所降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0.37±2.26)分,對照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9.68±2.48)分。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降低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
亞急性硬膜下血腫一般與腦挫裂傷有關。大多數血腫的出血來源是腦皮質的動脈和靜脈。該病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主要是頭痛、頭暈、惡心嘔吐、有意識障礙、一側或雙側瞳孔擴散、行走不穩等。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會對患者的腦組織造成機械性壓迫。同時,血腫分解產物還會對腦組織產生毒性反應,導致患者發生神經功能障礙,進而發生殘疾或死亡。臨床上一般使用標準骨瓣開顱手術治療亞急性硬膜下血腫,以快速清除患者的血腫,降低其顱內壓,避免其發生繼發性病理改變,恢復其受壓神經元的功能[4]。雖然使用標準骨瓣開顱手術治療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時術野較好,清除患者顱內血腫比較便捷,但患者發生手術所致腦室損傷的幾率較高,且術中的出血量較大,手術持續的時間較長,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易出現不耐受手術的情況。
使用顱骨鉆孔引流術治療亞急性硬膜下血腫時,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可借助CT定位技術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手術操作,能有效地減少其腦組織暴露的范圍,快速達到降低其顱內壓、清除血腫的目的。在CT輔助下進行手術,手術視野清晰,能夠更徹底地吸除血腫,避免牽拉腦組織,準確地放置室外引流管,降低患者發生醫源性神經功能損傷的幾率,以最小的創傷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5]。在鉆孔引流的過程中,我們對患者使用了尿激酶。尿激酶是一種外源性非特異性纖溶酶原直接激活劑,能夠有效地消除抑制因子對纖溶酶原的抑制作用,更好地溶解患者硬膜下的血腫。同時,尿激酶不易導致腦組織發生炎癥或出血。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在CT定位下使用顱骨鉆孔引流術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死亡率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明顯優于使用常規的標準骨瓣開顱手術進行治療的對照組患者。
總之,在CT定位下使用顱骨鉆孔引流術治療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清除患者的血腫,改善其神經功能,降低其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