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孝軍 李 平
(岳池縣人民醫院 四川 廣安 638300)
由于老年患者身體的各項功能較弱,對麻醉的耐受力相對較差。因此,在為老年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應謹慎選擇麻醉藥物[1]。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對老年患者進行手術麻醉[2]。為探討對行腹部手術的老年患者使用上述兩種藥物進行靜脈麻醉的效果,我院對近幾年在我院進行腹部手術的224例老年患者分別使用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進行了麻醉,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腹部手術的224例老年患者。這些患者均無嚴重的肝臟疾病或腎臟疾病,無高血壓病或糖尿病,不對麻醉藥物過敏,未患有神經疾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0例,女性患者104例;其年齡為59~88歲,平均年齡為(71.4±1.6)歲;其身高為144~185 cm,平均身高為(166.3±2.6)cm;其體重為46~86 kg,平均體重為(58.1±2.0)kg。在這些患者中,有56例患者進行胃大部切除手術,有24例患者進行疝氣修補手術,有10例患者進行闌尾切除手術,有83例患者進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手術,有51例患者進行膽囊切除手術。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12例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病情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所有患者進行靜脈麻醉。在手術前半個小時對患者肌肉注射0.04 mg/kg的咪達唑侖和0.01 mg/kg的長托寧。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為其建立靜脈通道。
對觀察組患者使用2 mg/kg的丙泊酚、1 μg/kg的瑞芬太尼和0.1 mg/kg的維庫溴銨進行麻醉誘導。在手術的過程中為患者每小時使用4 mg/kg的丙泊酚和2μg/kg的瑞芬太尼進行維持麻醉。在手術結束后,立即停止為患者輸注麻醉藥物。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2 mg/kg的丙泊酚、4 μg/kg的芬太尼和0.1 mg/kg的維庫溴銨進行麻醉誘導。在手術的過程中為患者每小時使用4 mg/kg的丙泊酚和0.4 μg/kg的芬太尼進行維持麻醉。在手術結束后,立即停止為患者輸注麻醉藥物。
觀察麻醉前及麻醉藥物失效后兩組患者的心率、舒張壓的水平、收縮壓的水平及其術畢至睜眼的時間、術畢至定向能力恢復的時間、術畢至呼吸恢復正常的時間、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1.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在麻醉前和麻醉藥物失效后的心率、舒張壓及收縮壓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在麻醉藥物失效后的心率、舒張壓及收縮壓水平均明顯高于麻醉前其各項指標的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麻醉前及麻醉藥物失效后兩組患者的心率及血壓水平
觀察組患者術畢至睜眼的時間、術畢至定向能力恢復的時間及術畢至呼吸恢復正常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畢至睜眼的時間、術畢至定向能力恢復的時間及術畢至呼吸恢復正常的時間
觀察組患者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麻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例/%)
芬太尼是一種阿片受體激動劑,起效的速度比較快,但藥效持續的時間比較短。該藥多用于在麻醉前、麻醉的過程中和麻醉之后對患者進行鎮痛。人體內代謝芬太尼的主要器官為肝臟。若患者頻繁地使用芬太尼,會導致該藥在其體內蓄積[3]。瑞芬太尼是一種芬太尼類μ型阿片受體激動劑,能夠在短時間內在組織和血液中被水解,其起效的速度比其他芬太尼類藥物更快。瑞芬太尼不經過肝臟代謝,半衰期比較短。停止為患者使用該藥后,藥效也會隨之停止。故為患者頻繁地使用瑞芬太尼,也不會導致該藥在其體內蓄積[4]。
總之,對行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使用瑞芬太尼進行靜脈麻醉的效果顯著,術后其生命指標的穩定性較好,發生麻醉不良反應的幾率較低。